2018-03-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島嶼行旅〉台北萬華_ 艋岬

起了大早,準備踏上一趟「艋舺古今漫步之旅」,萬華舊稱「艋舺」,我還記得小時候總會牽著阿嬤的手到龍山寺拜拜,被她騙著喝蛇肉湯(口感真的很像雞肉),但卻從未好好地細看這個鄉鎮、了解它的興衰。
「艋舺」的名稱為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漢譯,因清朝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而來。我經過地下的捷運站商場,有群聚算命攤位、按摩店以及遊民與老人們簽六合彩的聚集所。
「這個地區有迷人的地方,雖然它已經沒落了,但是卻是老人、遊民的聚集地,也因此萬華有很多社福機構,弱勢補助等等資訊。在當地只要向社福志工登記就可以領睡袋,每年過年也會有『街友辦桌大會』很有人情味。」在當地長大的社工朋友與我娓娓道來。
處處可見落地為家的遊民朋友
沿著著名的艋岬夜市,不同的建築風貌都被保存在這個特別的市鎮。朋友停下腳步:「雖然現在掛滿了很多招牌,但是像這樣的舊建築仍然保持的很好,富含1920年日治大正時期的建築特色:統一的建築立面,有西方的特色,保留亭仔腳(騎樓),還有連續壁、長的街屋,可以延伸一長條過去。」
仍有繁複雕花的建築立面
經過小巷弄與廢棄的舊廠房,艋舺分區塊有不同的發展,早期為台灣最早水陸交界工業區,有肥皂、玻璃、加工工業,商業部分有服飾、鐘錶,都是曾經風靡一時的新興產業。
「鐵路地下化之後,沿線的市鎮都發達起來,卻漏掉了萬華,這個地方後來政府整頓,把服飾商圈趕到松山,因此五分埔成為另一個聚集地。」現在的萬華成為了台北到新北市的聯外橋梁,較少人會留心駐足,但街頭巷弄之間有歷史文化的遺跡,當地居民耆老也是最珍貴的引路人呢。
當時台北地區最大的老人安養院
「愛愛院」,是當時台北地區最大的老人安養院(另外有名的就是「樂生」安養院),來自各地的捐獻,197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台灣的慈善機構如此完善十分吃驚,還在日本內地大幅報導「愛愛院」的消息。
再往裡走,萬華地區有保存最古老且未重建過的四合院老宅,日據時期這一區共有四十四條街,位居當時大稻埕之外第二大聚落,在台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區當初大宅林立,現今留下來完整的古蹟所剩無幾,「小時候在這裡跑來跑去都覺得像迷宮一樣好大,沒想到被拆光之後,這塊地就像路邊的荒地一樣普通,站在路口就可以把一切看光光了……。」
市定古蹟「林宅」
最後我們到了市定古蹟「林宅」,座落於西園路一段與艋舺大道交叉口,在日據昭和七年(1932年),很少見高於四樓的建築,也是唯一唯二依據當時都市計畫而建。林氏為當地望族,且擔任「保正」,在其他現代建築未建立時,四樓頂樓可以直接看到萬華火車站。
令人怦然心跳的特種行業蹤跡
經過有著「茶店」與「親親小紅桃」的招牌叢林,萬華總有舊市鎮的風情萬種,看著朋友跟黑市老闆討價還價的模樣,莞爾,這塊土地的人也用著自己的方式回饋與治癒著原鄉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寫作,絮絮叨叨紀錄生活。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