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影評〉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找尋黃昏裡掛起的那盞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在浪花激起前的低喃-《如霧起時》
  描述鄭愁予的詩,瘂弦說:「愁予的詩很特別,但你又說不出來是哪裡美,看完他的詩之後會覺得他好像寫到一些你心裡一直想要追尋的東西,但又說不上是什麼。」
  這部片的導演是也有負責《化城再來人》的陳傳興導演,在《如霧起時》這部片中,導演用了大量「海」的意象。有人說鄭愁予是海上來的詩人,不僅僅是因為世襲軍旅家庭的背景、隨國民政府渡海遷徙來台的早年,也不只是飄洋過海赴美求學、教書、落藉的後來,還有作為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彷如宿命般的悠長淵源,以及他將對海上情懷的關注深入詩作。在影片中特別帶到了鄭愁予年輕時任職的基隆港務局,讓觀眾不只閱讀他的詩,也窺看了他的人生…
  對一部文學大師的紀錄片而言,除了述說他的作品之外,大多將焦點放在他的生平以及他所處的大時代背景,導演在這部片中帶到了民國四十年詩壇正哄鬧著的現代詩論戰,現代派詩群(鄭愁予、楊喚、林泠等)、藍星詩群(余光中、覃子豪、羅門等)、創世紀詩群(洛夫、張默、瘂弦)之間筆戰不休,也開啟現代詩史上最百花齊放的一頁。詩人們寫詩的定義,寫自我,也寫下如今我們朗朗上口的經典。接著,戰後的五、六零年代,八二三砲戰、保釣運動、中美斷交,大時代的事件洪流推著人們義無反顧地往前走,而現代詩的歷史也開啟新的一頁。
  導演在影片中提到那個時代獨有的現代詩筆戰時期,每個人對於詩的想像及定義不同而碰撞出更多美妙的詩句,他將鄭愁予的詩句很零碎的散佈在每一個片段中、運用大量的詩句在電影畫面裡,可能想營造「文學電影」的氛圍,讓觀眾能在看紀錄片之餘也可閱讀鄭愁予美麗的文字,但是在畫面上卻稍顯得雜亂,因為詩句出現的時間很短暫,同時卻又有訪問別的作家的字幕,為了不要錯過任何一個訊息,觀眾有點吃力地想要兼顧,但是它們一起出現的次數實在太頻繁,反而會妨礙了觀賞電影。
  陳傳興導演用大量的空鏡頭,還有一些零碎的片段拼湊出這部電影,我覺得適度的空鏡頭運用能讓整部片的氛圍加分,但過多沒有特殊意義的畫面被切成一片片會感覺很像照片的幻燈片播放,讓觀眾的思緒也受到打斷,像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就一直很難連貫我的情緒。
 
  值得讚揚的是,導演找了那個時代的作家,尤其是他著墨在鄭愁予與其他作家那種情同手足、彼此認定為終身知己的情感,隨著《如霧起時》的走鏡,我們看見了詩人的時代、詩的誕生,影片裡最滾燙地熾灼記憶的,是詩人真實的情。儘管曾為了流派激辯、對立,但與寫詩同志的情,依然跨越時代、離散又相聚,在文字裡嘈絮,在對話裡寡語。情,跨越空間,那是牽絆詩人一生的命題。
  影片的尾聲,導演將鏡頭拉到了他在美國的住所,因為保釣運動的關係,鄭愁予的台灣護照被沒收,原本以為只是短暫離開家,但卻一去就去了幾十年,兒女也都長大成人,影片裡訪問到他的兒子,他的兒子用流利英文侃侃而談著對父親作品的想法:「我覺得我爸爸的詩用英文翻譯是沒辦法真正翻出他所想表達的東西的,我以前並不知道爸爸在台灣的名氣,之後讀到他的詩,我可以明白他為什麼能受歡迎,我很以他為榮!」在一條條康莊大道上,發黃的楓葉鋪滿路面,鄭愁予在老朋友的墓碑前雙手合十禱告著,走過那麼多風風雨雨,身旁一些曾在文學殿堂上共同努力的夥伴也都一個個走,對他而言現在當務之急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邊思考著,我想起了他所寫的《鄉音》:
我凝望流星,想念他乃宇宙的吉普賽
在一個冰冷的圍場,我們是同槽栓過馬的
我在溫暖的地球已有了名姓
而我失去了舊日的旅伴,我很孤獨
 
導演將鄭愁予這個詩人的生平與大時代做連結,但卻也沒忘記他這個小家庭裡的溫情,影片中訪問到了他的妻兒,都成為了詩人背後一股最大的鼓舞力量。
陳傳興導演談起他拍攝《如霧起時》這部紀錄片的緣由:「對這些作家而言,他們人生高峰的時候我們這些乳臭未乾的導演們都還沒出世,所以我們導演在面對這些作家的時候都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但是拍攝過程中不能總是用仰望的姿態,這樣詩人們也不會把他們內心的思想展露出來,於是導演與作家之間的協調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對我而言,鄭愁予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影響1949年中國及台灣的重要存在!所以我處理上就把它放在詩與歷史的關係角度來看,也順便帶出台灣五零年代現代詩的風起雲湧、這個包含了很多詩人共同的努力的現代詩運動。」
  •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是誰掛起這盞燈啊
  電影中不斷出現這首詩,導演將鄭愁予的文字做成動畫排成一棵樹的樣子,彷彿就像他將詩人這行業傳給了後代的人,他掛起了這盞燈。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在電影中他自述「愁予」之筆名,取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及辛棄疾菩薩蠻:「江晚鄭愁予,山間聞鷓鴣。」有人說他的詩為婉約派風格,也有人稱他為「浪子詩人」。他出生於山東濟南,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並在避難途中學習古詩詞,。他曾說自己完全沒有襲取古典詩的遺產,大家認為他的詩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為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但詩的語言主要是白話,表現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體驗。
「每個字對我來說都有藝匠意義,一個以上的意義。它是圖畫、雕塑、而最重要的是音符的速度及調性…我不隱諱自己對節奏的自信。」[註1]
他的詩每每讀來就像他自己所自豪的,非常有韻律感,就像一首歌的旋律在一個人心裡留下深刻的痕跡,流浪的命運、寂寞的堅持是詩人的註腳,而他即在曠野上微笑的那一人,撞擊了台灣現代詩詩壇。
  鄭愁予前期的作品詩風浪漫,中年後風格趨近高雅沉靜,鄭愁予說他赴美後詩作的主要改變,是語言的節奏感,由以前的輕快改變為把節奏放鬆,主要是希望和緊張的生活做成對比。「如果語言越來越急,那麼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急,便會造成一種很緊張和不愉快的感覺,因此要放鬆下來。」
 
電影中有拍攝他的工作室,全都是一些隨筆的創作以及層層高疊的書籍,有人認為鄭愁予似乎要隱退了?但我卻看到了一個詩人依然日日夜夜筆耕,用文字記錄下屬於他那個時代的青春,或者他揮灑了一生的故事。
[註1]《鄭愁予詩集》自序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安特の隨筆雜想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7會員
14內容數
請我喝杯咖啡 交個朋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特の隨筆雜想 的其他內容
與電影比較,分析小說裡的描寫與電影真實呈現的畫面,兩者間氣氛與節奏的掌控,還有帶給讀者(觀眾)有什麼樣不同刺激?小說裡不斷出現的「自我意識」(應該說手記的形式本來就是書寫自我內心世界的文體),後設地反覆檢討或是真實披露;相較電影所呈現出的視角及秉持的態度,兩者的差異與呼應。
「全景敞視主義」來說,不論囚禁者或是監督者,他們都正在參與,囚禁者因為時常意識有人在觀看,所以他們從自身內在身體力行,表現出應該被看起來的樣子,而監督者仍需接受巡查員的抽查,每一間監牢都像一個舞台,有意識並規律地運行、演出。然而,這樣的模式並不是互動,劇場應該是一個有機的場域,該如何讓觀眾同時享受?
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隔年,父親齊世英參加反張作霖之役失敗,開始流亡。直到1947年渡海來台,受聘為臺大外文系教授,一生投身於臺灣文學的推廣與教。2009年出版傳紀《巨流河》,震動華人世界。這是她獨排眾議、不畏世俗眼光,住到養生村一筆一畫寫下的「生命之書」。
金枝演社的戲和一般劇場演出最大的不同是,創團人王榮裕認為表演跟生活分不開,表演不該只在劇院裡,應與演出空間融合。且不希望演出只為一種階層服務,而是每個民眾都能參與或觀賞。遊走在東方與西方、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劇場元素。
榮獲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的王靖惇,1983年出生,臺中北屯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為全職劇場創作者,專長演員、編劇及導演三棲。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吧。 你緩緩打開後車廂,讓我把馬卡龍藍的行李箱放在後面。 我們的形容詞如此貧乏,但願還能有浪漫這一個。
與電影比較,分析小說裡的描寫與電影真實呈現的畫面,兩者間氣氛與節奏的掌控,還有帶給讀者(觀眾)有什麼樣不同刺激?小說裡不斷出現的「自我意識」(應該說手記的形式本來就是書寫自我內心世界的文體),後設地反覆檢討或是真實披露;相較電影所呈現出的視角及秉持的態度,兩者的差異與呼應。
「全景敞視主義」來說,不論囚禁者或是監督者,他們都正在參與,囚禁者因為時常意識有人在觀看,所以他們從自身內在身體力行,表現出應該被看起來的樣子,而監督者仍需接受巡查員的抽查,每一間監牢都像一個舞台,有意識並規律地運行、演出。然而,這樣的模式並不是互動,劇場應該是一個有機的場域,該如何讓觀眾同時享受?
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隔年,父親齊世英參加反張作霖之役失敗,開始流亡。直到1947年渡海來台,受聘為臺大外文系教授,一生投身於臺灣文學的推廣與教。2009年出版傳紀《巨流河》,震動華人世界。這是她獨排眾議、不畏世俗眼光,住到養生村一筆一畫寫下的「生命之書」。
金枝演社的戲和一般劇場演出最大的不同是,創團人王榮裕認為表演跟生活分不開,表演不該只在劇院裡,應與演出空間融合。且不希望演出只為一種階層服務,而是每個民眾都能參與或觀賞。遊走在東方與西方、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劇場元素。
榮獲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的王靖惇,1983年出生,臺中北屯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為全職劇場創作者,專長演員、編劇及導演三棲。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吧。 你緩緩打開後車廂,讓我把馬卡龍藍的行李箱放在後面。 我們的形容詞如此貧乏,但願還能有浪漫這一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介紹鄭愁予的詩作《偈》,當詩作與音樂結合,更容易讓人理會詩句的意境。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鄭興說起這幾年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像是一隻候鳥,不斷地遷徙、抵達與離開,但總會飛回台灣和老朋友見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介紹鄭愁予的詩作《偈》,當詩作與音樂結合,更容易讓人理會詩句的意境。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Thumbnail
綠光劇團的「台灣文學劇場」,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去年改編小說家鄭清文的作品《清明時節》,尤其難忘金鐘視帝游安順的演出。游安順飾演看似內斂的已婚中年男子,實則內心藏著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當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責任,也無法一輩子在美夢之中,選擇讓自己消融在自造的岩漿之中再無法返還。游安順的精彩,在於明明不是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鄭興說起這幾年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像是一隻候鳥,不斷地遷徙、抵達與離開,但總會飛回台灣和老朋友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