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社企樂園精華回顧|用社會設計的智慧,重新架構我們的生活

文字/社企樂園活動策展&主持人  陳宜萍
近年來,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議題,開始慢慢在台灣被提出討論。究竟「社會設計」與「社會創新」的關聯為何?我們可以先從本質來探討。2012年起,社會企業的概念,開始慢慢在台灣發芽、茁壯,我們關心各種社會問題,諸如教育、環保、食安、老人、公平貿易等議題。我們買一杯咖啡時,會去思考便宜咖啡的背後,可能有勞工被剝削的惡性代價;教育的最上層問題,可能來自階級複製的資源分配不均;消費的問題,讓人們買不停又丟不停,帶來過多的環境和心靈的垃圾。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可能,用不同於工業革命利潤導向的思維,而改以「對人的同理心」進行的社會創新,能用社會設計的智慧,重新架構我們的生活?
「社會設計」的本質是觀察、是洞見、是從他人的生活學習反思,並從看見的問題,設法用同理心的方式,找到符合人性的解決方案。「在動手解決問題之前,想清楚我們究竟在設計什麼、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是很重要的事。」台灣社會系陳東升教授這麼說道。
「社會設計」還算是一個新的名詞,它有一股改變社會的力量。讓我們來看三個社會設計的案例:
圖片來源:IDEO
1. 循環經濟-舊包裝變成孩童玩具
IDEO設計公司發現生活在肯亞或馬拉威的孩子,只能找到販售汽水的商店,卻沒有玩具店。此公司設計團隊將廢棄的汽水瓶和包裝盒,藉由將舊包裝轉換成富教育意義的玩具,重新設計成能讓孩子學習的玩具,讓缺乏學習資源的孩童,也能得到算數學與閱讀的機會。
2. 可食用的穀物餐具
印度發明家Narayan Peesapaty為了減少一次性使用即被丟棄的塑膠餐具,用小米、米飯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種餐具,價格也十分親民。用餐完後,消費者可以把筷子和湯匙一同吃下肚。這些餐具可以保存約三年,且不含防腐劑,餐具直接放在土裡,經過4~5天還能自行分解,這些餐具不僅不會汙染環境。
圖片來源:Roderick Pieters
3. 不需要黏著劑氣味的鞋子,減少員工健康風險
荷蘭設計師Roderick Pieters認為生產鞋子的過程,所使用的粘合劑,嚴重影響工人的健康,因此開始思考設計新鞋款。他重新製作客製化橡皮鞋底,將其與柔軟的皮製鞋面之間,用強而有力的繩相結合。如此,鞋子不使用黏著劑也能快速貼合,鞋底磨損時也能拆開,非常方便。最重要的是,此新鞋用符合人體力學的方式連接著,兼具美學與實用性。
看完了國外的創新案例,回到台灣的現況:
社企聚落在八月十日的「社企樂園」講座中,邀請到美感教科書計畫發起人陳慕天、白輻射影像導演洪鈺堂、Taiwan ReDesign計畫專案負責夥伴陳奕文,三位講者一起和大家分享他們正在為台灣社會默默耕耘的「社會設計」案例。
慕天從孩子的教科書著手,認為孩子一天8小時的時間都在面對教科書,希望從教科書改善孩子的美感細胞;鈺堂希望「將設計融入每天面對的環境」,他認為我們每天上下班都需要搭交通工具捷運,因而用有設計感的捷運宣傳影片來來吸引乘客的目光;奕文分享由CxCity 所主持的公民參與運動,以及發起於2016年的Taiwan ReDesig(簡稱TRD),TRD以最貼近生活中的貼身物出發,包含重新設計皮夾內的高鐵票、身分證件、護照等,希望藉著友善的物品設計,產生新的契機。三位講者的分享,共同的都來自觀察社會、理解社會,進而做出的解決社會周遭面臨問題的改變。
也許,社會設計這個創新才剛開始,許多的發展都是從微小處著手,但我們也可以說,社會設計的目標,讓更多人一起參與了:關於人們如何想像,進而改造,最後落實一個更好社會的歷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美國公益創投基金Acumen Fund創辦人在《藍毛衣》中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改變一些小小的事,這些努力的總和,將會被記錄在我們這一代的歷史扉頁上。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