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熱帶小蘋果:印度棗

棗樹龍鱗虯幹,或斜或彎、或橫或倚,枝上綠玉累累,墨幹蒼勁,碧葉稀稀。
棗樹龍鱗虯幹,或斜或彎、或橫或倚,枝上綠玉累累,墨幹蒼勁,碧葉稀稀。

一棗三味
小時候田邊旁種植了幾棵「棗」樹,記憶中的棗子長的有點小,且嘗起來有點酸澀,但我們一群小孩子總等不及它變黃成熟,剛青色的時候就著急用小竹竿或隨地找樹枝敲下來吃。女生們總是起鬨要男生爬上樹去採果,膽子大自告奮勇的男孩會從乾裂的褐色樹幹上爬上去,然後一邊炫耀著摘下往自己口袋裡塞,一邊還順手給樹下眼饞的同伴扔幾個當作賞賜。棗9月開始結著青色果實,要到翌年1、2月才會成熟,咬起來有青蘋果的脆度、梨子的甜度,還帶著棗子自己本身的味道,這就是人們說的「一棗三味」。

棗生桂子
生食棗子可「生津液,悅顏色…..」如清代中醫典籍《本草備要》記載:「能補土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有淨化血液、幫助消化、養顏美容的功效。棗子的維生素C含量高,在亞洲地區素有「維生素丸」之稱,古書上曾言:「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所以也稱為「長壽果」,盛產期適逢春節期間,又稱「團圓果」,除了生食以外也可以燉煮蜜棗排骨湯。此外,傳統婚禮上有這樣一個習俗,在婚床上會放一些紅棗(中國棗)、花生(落花生)、桂圓(龍眼乾)、蓮子(荷),寓意新婚的佳偶可以「早生貴子」(棗生桂子)以求吉利的象徵。
可食用種類
鼠李科(Rhamnaceae)棗屬(Zizyphus)(註1)植物主要分布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品種在非洲和兩半球溫帶也有分布,此屬首次於1754年由 Philip Miller (菲利普,米勒)(註2)所描述。棗屬種類眾多,但可食用的事實上並不多,常見品種是南歐、西亞到東亞都有分布的棗(Z. jujuba);分布從南亞、東南亞到華南的印度棗(Z. mauritiana);西非一直到印度漫長地域的緬棗(Z. incurve);地中海沿岸的棗蓮(Z. lotus);北非、西亞、西南亞的敘利亞棗(Z. spina-christi)以及巴西東北部的巴西洋棗(Z. joazeiro)。

希臘神話中的忘憂果
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註3)《奧德賽》(Odyssey),充滿了大膽的想像和虛構情節,使希臘神話裡的「食棗族」(Lotus-eater)(註4)著名了起來,然而,在現實中這可不是一部純粹的神話故事。奧德修斯離開特洛伊城後,他們來到北非利比亞洛托法根人的海岸,隨後命令三名隨從登島,島上居民友好地邀請隨從吃一種甜美的「忘憂果」,果實的魔力立即在他們身上起了作用,隨後陷入了深沉的昏睡狀態,同時也失去了對未來與希望,海和船在隨從眼裡看來無聊而可惡。這種水果味道非常甜美(甜度相當於蜂蜜),並有麻醉效果,能讓人沉醉。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神奇果實就是-棗蓮。實際上,現代醫學也證實棗蓮果實能起到麻醉作用,對人的精神產生影響,吃了果實的水手們暈暈沉沉的,還真有可能不願意回家。

歷史中的「棗」
棗樹歷史悠久,早在一萬一千年前,印度考古遺址就曾出現食用的棗核,大多數學者也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棗樹的國家,也就是目前我們食用的「印度棗」前身。特別的是,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也稱中國是全球最早栽培棗樹的國家,他們認為陝西的聚落遺址曾出土碳化的七千年前棗核,大多相信印度的棗樹應該是自中國傳入,如此一來,棗樹栽培的起源就有了許多爭論。但無論起源爭議如何,或許棗樹的人工栽培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印度馴化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野棗樹成為「緬棗」(中國廣西稱呼)並傳播到各地,形成了熱帶和亞熱帶棗體系,而中國黃河中游晉陝黃河峽谷一帶最早開始把當地的野酸棗、野大棗人工栽培選育出溫帶的酸棗和棗系列,造就出現有的不同棗種。

千金難買「棗」知道
中國宋代陸佃《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酸棗是中國南方雲南、廣東一帶棗種,有別於中國棗(紅棗),印度棗俗稱棗子、棗仔、蜜棗,是為了和俗稱紅棗的中國棗有所區別,直接用其英文名(Indian jujube)翻譯稱之為印度棗。「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棗是藥食同源,既可作為治療疾病的藥物,同時也是很好的水果。《本草綱目》李時珍提到:「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在不少食療中常會出現紅棗,深受女性喜愛,而我們常聽到大棗、黑棗、烏棗、南棗、雞心棗......等,這些棗和紅棗並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大部份的棗都是來自同一種植物,只是名稱因產地、形狀和製作方法不同而不一。

「棗」在台灣
目前俗稱蜜棗的印度棗,何時傳入台灣已不可考,惟在日治時期就已有栽培記錄,早年種植於北部,受限於溫度而生長不甚理想,且棗子顆粒小又帶有澀味,品質較差,市場上活躍度相對較低,後來才開始往南移。六十年代中期,台灣因稻米生產過量,農民將稻米轉作印度棗等果樹作物,而後因經濟價值不高,農民改種其他果樹,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因印度棗品種改良技術的躍進,相對經濟價值提高,九十年代後,台灣的印度棗種植面積因此逐漸開始擴大。目前產地集中在高雄市燕巢、阿蓮、大社、田寮、岡山,屏東縣高樹、里港、鹽埔,台南市玉井、楠西、關廟等地,而後由於改良技術的突破,逐漸往北移至嘉義、彰化一帶,其他地區包括台東也有零星栽培。

台灣青蘋果
印度棗引進台灣栽培後,目前是冬季主要的水果之一。這種熱帶果樹為多年生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約3-4公尺。葉子表面有光澤,背面長滿白毛,又稱「毛葉棗」,枝條有刺,在中國稱為「滇刺棗」。秋末冬初開花,它的花多且小形,淡黃綠色,也是一種蜜源植物,主要是由蜜蜂、蒼蠅、螞蟻來授粉。冬季結果,果實是核果,有球狀、橢圓形或橄欖形,果皮有綠、淡綠、淡黃綠色,果肉白色或黃綠色,近年改良的果實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現在已經能看到有如青蘋果般大小的印度棗了。
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約3-4公尺,具有多數分枝,分枝斜生下垂,枝梢自幹左右兩側長出,成扁平狀,樹冠不規則形。
葉互生,紙質,廣橢圓或心臟形,葉面有光澤,背面長白毛,全緣,葉尖有刺。
聚繖花序,花小形,多數,黃綠色,花徑約0.4-0.5公分。
花萼、花瓣和雄蕊 均5 枚,子房基部與花盤連生,花柱2岐。
核果,果形有球狀、橢圓形或橄欖形,徑2-5公分,成熟時果皮為綠、淡綠或淡黃綠色,果肉白色或黃綠色。
種子1枚,表面具瘤狀突起物與不規則紋路。
【植物小檔案】
中文名-印度棗
別名棗、棗子、棗仔、蜜棗、毛葉棗
學名-Zizyphus mauritiana L.
英文名-Indian Jujube
科名-鼠李科(Rhamnaceae)
屬名-棗屬(Zizyphus)
花期-9月-11月
果期-12月-4月
原產地-中國西南部、印度、錫蘭
分布-台灣產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
【名詞解釋】
  1. 棗屬:為落葉或常綠灌木或喬木植物,此屬約有1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物種多樣性中心分布在熱帶美洲和東南亞。 Zizyphus 為該植物的希臘文名稱 Zizyphon 締造而成,在亞洲西部、北非及南歐等地更有 Zizfun 或 Zizafun 的俗名。
  2. Philip Miller(菲利普.米勒)(1691-1771),為蘇格蘭植物學家,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南部的德特福德。自1722年起擔任切爾西藥用植物園(Chelsea Physic Garden)的首席園丁,菲利普.米勒經常與其他植物學家交流,並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許多植物均由其首次引種回英國,米勒對活體植物有所研究,也因此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菲利普.米勒不願意使用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é)發明的雙名法,而更樂意用約瑟夫.皮頓.德杜恩福(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和約翰.雷發明的分類方法,儘管如此,林奈依然給予菲利普.米勒的《園丁詞典》很高的評價。
  3. 荷馬:相傳為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生於小亞細亞,失明,創作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
  4. 食棗族(Lotus-eater):目前這個詞用以影射無所事事、而貪安逸的人,只會做白日夢,或只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葉子,選擇了「葉子與植物的距離」來作為寫作計畫主題。因為工作關係,我所經歷過的荒煙漫草之地、讀的、寫的,一直都圍繞在植物身上,那種不斷挖掘的新發現成了必要的一種核心。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會同時分享發現(遇見)的心境歷程——台灣這塊被稱為「Formosa」的蒼翠之島,其魅力是多麼無窮。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