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創作者經營術:社群觀察與行銷

方格子 vocus 由最早期的群眾募資,一路轉型成現在以訂閱功能為核心的寫作平台,平台上有非常多優秀的作者知道如何撰寫精彩的故事。而如何將好內容變現,是許多作者十分關注的議題。
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我們與在內容產業長期耕耘、熟知如何透過網路及社群工具為內容增值的前 Yahoo 奇摩社群經理施典志合作,規劃出一系列針對作者需求設計的「創作者經營術」講座。
2018年4月11日舉辦的講座「創作者經營術 1:社群觀察與行銷」,這是方格子「字立字強」系列的第五檔活動。我們請來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主編李柏鋒,淺入深出地暢聊文字工作者與編輯們,要如何經營社群影響力,將產製的內容打造成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內容品牌,並建立起友善的寫作生態網絡。以下內容整理自講座現場。

社群指的到底是什麼?

對於「社群」這種東西,我們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形容它:
—— 「打群架」 —— 「聯絡感情」 —— 「連結有共同興趣的人」 —— 「一種合法的party,討論熱門話題,光是看到 ID 就會很亢奮的文字派對」 —— 「有點像是擴大通訊錄的疆界,透過網站而廣攬聚攏有相同興趣的人」
以上,都是社群的某種樣貌。社群由群眾組成,而內容產業和社群經營密不可分的原因,就在於許多內容的產製,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於某個特定領域在知識與資訊上的好奇和需求。正如施典志提到的:
「之前在城邦文化工作,有一次詹宏志對所有的同事說,『做書做雜誌,不是只有做內容、美編、印製,再賣給讀者,這麼簡單。出版,其實都是一種對於特殊興趣的一種經營』。」

對於自媒體,創作與社群無法切割

紙本的書籍、刊物會針對特定領域、興趣的讀者去規劃與經營,這個道理在網路上依然適用,只是作者和讀者、讀者與讀者間的互動方法與關係,因為網路的媒介而不太一樣了。
換句話說,讀者即社群,經營社群即是經營讀者,若是要經營自媒體,創作與社群間便存在著無法切割的關係。
李柏鋒則說,「我覺得是社群裡是一群信眾,裡面的人都是信奉同一個神,或是同一種信仰,不見得是崇拜或是迷信,但是他們會願意跟隨你。」
自媒體是如此,但自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大媒體的經營狀況與手法,就不大相同。他以 INSIDE 為例,INSIDE 跟台灣許多主流媒體的運作方式大不相同,INSIDE 是一條龍產線,從採訪、編輯、上稿、推文、攝錄、剪輯都必須自己一手包辦,就和經營自媒體一樣,經營社群是產製內容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大媒體和傳統媒體又如何呢?
方格子創辦人翁子騏(面向鏡頭者左)為活動開場。右起則為講者李柏鋒、施典志。

自媒體與大媒體、傳統媒體的差異?

過去在經營粉絲團的時候,有個很重要的數字可以觀察,叫做「談論數」,即「談論這個的用戶」有多少數量。使用「談論數」除以「粉絲數」,便可以簡易的得出粉絲團的基本互動率。以之前在社群上很紅的「每天來點負能量」為例,他們透過以上公式所除下來的互動率,都可達 700~800%,是相當驚人的數字。然而較有參考價值的,幾乎也都是自媒體。
當大媒體需要照顧更龐大的客群時,很容易形成所謂「全方位就是無方位」的狀況,看看 7-11 的 LINE 官方帳號就可以略知大媒體的經營方式。
再比對回傳統媒體,過去那樣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夠運作,大致建立在資訊集中、媒體壟斷的前提下。受眾除了大媒體,沒有其他管道能夠獲取資訊,也因此建立起了某些傳統媒體在特定政治、財經領域中的權威。然而這樣的媒體權威,已隨著網路媒體的興起逐漸削弱、式微。當受眾有了選擇,自媒體便反映出萬千受眾的各種樣貌。
過去我們幾乎無法在傳統媒體上聽見讀者的聲音,然而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分眾化後的讀者樣貌也逐漸清晰。當一個人的聲音可以反映出特定族群的思考與想法,那他比起要照顧更多不同樣貌讀者的大媒體,更有機會為讀者帶來深刻、長期的影響力。現在的讀者握有各種篩選內容的工具,更是成就自媒體蓬勃發展的關鍵要素,當我們可以直接搜尋到更深刻的觀點、想法與個人經驗分享,那麼力求涵蓋各式各樣內容,卻大多不深入、搔不到癢處的純資訊性或新聞性內容的傳統媒體,似乎就成為仍有存在必要,卻非第一時間會想到的資訊來源。
這樣的轉變,是過去經營傳統媒體的人所想不到的。
施典志指出,「那一顆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子彈,其實並不存在。當今的新型態媒體,為了更靠近讀者與受眾,比起過去更願意多方嘗試,找出合適呈現內容的媒介與平台。」大家或許都有訂閱 LINE 官方帳號的經驗,而許多人的訂閱後的下一步就是取消通知,甚至是封鎖帳號;但同樣的資訊如果出現在臉書的塗鴉牆,大家還會如此煩躁或者憤怒嗎?這就因為 LINE 是通訊工具,它在做的事情就是打斷你的注意力。
LINE 的官方slogan。但是當海量的訊息通知全都零距離時,當然是很煩。
每種社群都有其平台的侷限性,在經營社群時的另一個重點,便是從用戶的體驗出發。搜尋引擎的演算法都在做甚麼事情?其實是排序,也就是過濾垃圾,這整件事情便是為了維持良好的用戶體驗。

經營社群平台,多方嘗試就對了!

如果想要經營社群,各種平台都是從0開始,你會想要全部試試,還是專攻一個呢?
李柏鋒的建議是:全部都試試看!
這可能跟大家的想像不一樣。但是在開始嘗試之前,大家都知道讀者在哪裡嗎?如果還不清楚,又怎麼知道哪個平台適合自己呢?

第一步:測試平台
經營平台的第一個月,許多數據都跟平台本身有關。因此數據在這個階段,還不具有太大的指標性,無須太執著於數字表現。

第二步:觀察成長率
經營半年之後,可以開始做數據上的觀察。這個時候,成長率比粉絲數、互動率更為重要。假設平台經營了半年,原先帶進來的粉絲率與互動率都沒有成長,就算前兩者的數字很漂亮,這個平台的經營,頂多是協助維持自媒體所握有的現有資源,在擴大內容產值上沒有太大的幫助。無法增進內容產值,帶來更多受眾,將內容擴散出去的平台,基本上便失去了其平台的價值。
若想要加深自媒體的影響力,建議在觀察期過後嘗試別的平台,並比較平台之間的特性,是否可以為你帶來既有社群之外的資源。
不同的社群平台有不同的功能性,體驗都不相同,多角經營者也大有人在。
李柏鋒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社群平台,創作門檻都非常低,無法跟過去的痞客邦相比擬。讀者對一篇合格部落格文章的要求都應該會是圖文並茂,並擁有相當完善的資訊。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就是一種用戶的分化,部落格留下的人反而純化了,也只有部落格能承載這麼重度的內容。」
如果把自媒體的經營想像成一台飛機在起飛的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的風景與面對的狀況其實是不一樣的。搭過飛機的都知道,起飛最難,阻力最大。在一開始就加大馬力,才有機會成功打造自己的內容品牌。

對談與現場 Q&A

(以下施典志以施代稱,李柏鋒以李代稱)
Q:要成為一線的部落客需要花多少時間?
李:我之前在經營部落格的時候,完全當成學術論文在寫。剛開始完全沒有流量,真正會寫信給我的都是大學教授。這完全沒有標準答案,一開始一定最難熬,因為你會覺得你寫的東西沒辦法被看到。寫作一開始都容易飄忽不定,你可能會去模仿別人、或是去抄某一本書,又可能是想拍拍影片或是舉辦實體活動,我覺得都應該去嘗試。你一定會衝破一個繭,塑造出風格,「個人意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產量穩定」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無法撐過磨練期,之後如果你拿到專欄機會,也無法持之以恆。養成習慣創作的能耐,有紀律的產出文字,這些都是創作者的必經之路。
Q:一群專業工作者的社群如何維持專業性,又能在普羅大眾打開知名度?自主學習如果加上 MOCUS 的遠距教學運用,有幫助嗎?社群經營能那麼貪心嗎?
李:一個都是醫生的社群,他們都會聊醫療嗎?社群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聊八卦,為甚麼要維持專業性?一個投資金融的社群,可能因為股票漲了賺錢了,反而都在討論買房、買車,這些都是社群的功能,其實不必然都要那麼嚴肅。我這次開線上課程有一個很大的體悟:我有一個完善的知識架構,我可以發 100 支 YOUTUBE 的影片,我可以發 100 篇部落格的文章,我甚至可以出一本書。哪個對我來講最輕鬆?出書對我來講是很簡單的,但是現在出書會賺錢嗎?我的作法是把它變成一個線上課程,一個人收 888,賣了 1000 個人,同樣 5、6萬字的知識架構,如果拿去出書,我要賣多少本才能累積同樣的金額?知識變現的途徑很多,如果你不去嘗試,你永遠無法知道可不可行。
施:出書的確賺不了甚麼錢。但是如果你真的出一本書,它的確可以幫助你在未來賺更多的錢。從我的觀點來看,出書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一張名片或是一張證書,可以作為為內容鍍金的工具?
李:經營方式若是換個順序,結果也可能天差地遠。我先利用一個有名氣的平台替自己打造出名氣,順便累積了一票粉絲,將來我出書時,就可以利用這群基數去做行銷與推廣。簡而言之,就是策略的運用。同樣是知識經濟,要想辦法活用策略,並放大知識經濟的效益。
現場提問的氣氛相當熱絡。
Q:大咖網紅化,主流媒體如何在網路上平衡、收益更明確化?
李:大媒體要提供可以深入個人經驗、實際幫助到受眾的內容,或許是有其困難度的。然而自媒體或是小媒體相較之下,就比較有資源可以做到這件事。傳統媒體的轉型期,便是自媒體發展的機會。那些在傳統媒體工作的員工都是新聞傳播科系出來的畢業生,他們的專業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提供完整的現況報導。然而現在有更多讀者想要看到進一步的分析和觀點。
Q:新媒體平台是否在這幾年有擁擠化的現象?
施:擁不擁擠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讀者;寫作有沒有特色;有沒有解決掉一些讀者的問題?之前做雜誌的時候,我只有兩個選題的標準,一是有用,二是有趣。
Q:因為有觀點,就自然會有對立跟爆料。作為一個自媒體,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
李:不管是甚麼商業模式,或新或舊、或多或寡,這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如何處理,得看媒體如何掌握新聞倫理跟報導的專業度,與適時的查核。如果有人跟你爆料,代表你具有影響力。作為自媒體一個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呈現觀點之前,你是否思考得夠仔細、夠透徹。只要有證據能夠支持你的觀點,對自己的文章負責任、言之有理,而不是因為思考不周而被讀者打臉,都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小結:讓你的觀點找到讀者
無論是大媒體或自媒體,談到社群經營,最重要的便是不斷的嘗試,找出並加深媒體和讀者之間的連結。觀察讀者的需求、找到自己的觀點,便有機會透過社群經營,招攬了一票和你志同道合的讀者群,進一步將產製的內容變現。唯有持續培養自己對於內容發展的想像,觀察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並深入了解這些觀點是由哪些群眾在支持,便有機會了解如何透過觀點號招群眾,進而利用這樣的事件,帶讀者往更深層面的議題作討論。
感謝參與「字立字強」系列講座第五講:創作者經營術 1:社群觀察與行銷的各位。歡迎各位讀者、作者下回再一起來參與我們的講座,一起分享及討論當代媒體、出版與寫作的各種可能。我們下回見!


撰文:利安禾、Judy Chu 編輯:宅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方格誌》,你可以深入了解方格子 vocus。踏入這個房間,你可以接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認識我們的品牌信念並了解我們如何實踐、跟著我們了解數位與文化內容產業趨勢,有時還可以一窺 vocus 團隊的組織文化與工作趣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