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虎刺巴精神下的同袍情誼:《恩德培行動》

做為對於軍事行動和武器一點興趣都沒有的都市熟女,我第一次聽到恩德培行動(Operation Entebbe),是在以色列上語言學校的軍事訓練課程中。那時BiBi還沒當上總理,我對於以色列的建國歷史幾乎完全沒有常識。
和我一起上課的年輕猶太學子,談起這個事件卻像是昨天發生在他家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而課堂上的討論和辯論——特別是爭論指揮官是否要打前鋒、為什麼整個行動中只有指揮官會陣亡,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這個事件讓我理解到以色列人的虎刺巴精神(Chutzpah),也開始瞭解為什麼這個國家會富強起來。
          「恩德培行動」今年再次被翻拍成電影。
事情發生在1976年6月27日,距今已經超過四十年。
那時的以色列和現在不大一樣,國家在搖搖欲墜中前進,經濟並不富強。1967年6月初才結束的「六日戰爭」讓大獲全勝的以色列人第一次從大屠殺後的低迷情緒中振作起來。這也是第一次全球各國(包括美國和以色列)才開始認知和相信到以色列這個新興國家應該會在中東生存下來,不會被滅國。
然後,就發生了這次的截機事件!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的成員在兩個德國「紅軍旅」成員的幫助下,劫持了一架從特拉維夫前往巴黎的法國航空客機,將飛機連同248名旅客開到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並且讓人質看留於舊航站大樓。烏干達當時的總統支持恐怖組織的截機行為,並且派遣自己的軍隊到機場協助看守人質和保護恐怖份子。6月30日,非猶太人乘客被釋放,但94名猶太人旅客被繼續扣留為人質,法航的機長麥克巴庫斯堅持要和剩餘旅客留在一起,其餘機組人員也和機長一起留下。恐怖分子要求釋放關在以色列的40名巴勒斯坦人,和其他13名分別被肯亞、法國、瑞士和德國拘留的恐怖活動嫌犯。
以色列政府在和恐怖份子週旋協商之際,以色列軍方和情報單位在極短的時間內蒐集到足夠的資料,擬定好武力救援計劃: 以色列在7月3日下午3點,由4架以色列空軍的C-130運輸機和八架F-4E戰鬥機掩護下,並由兩架波音707遠程運輸機做指揮和後勤支援,一次飛足四千公里,直接前往機場突擊。突擊隊則由總參謀部直屬偵察營(「野小子」,Sayeret Matkal)的營長內塔尼亞胡上校親自帶領,
救援行動中使用的法航客機。Photo source : wikipedia
從第一架以色列軍用運輸機落地,到最後一架返航的以色列軍機起飛,前後只花了53分鐘,7名截機者以及45名守護舊航站大樓烏干達士兵被突擊小組射殺。人質中有三人死亡,以色列軍方則損失了一名指揮官,也就是內塔尼亞胡上校。
這場火速而且極大膽的救援行動,已經是各國反恐攻的經典教案,也被拍攝成電影很多次。不管是從那個角度來看,以色列當時都是獲得了極大的勝利,讓所有聽到這個事件的人不得不佩服以色列的軍事能力,也讓以色列人對於自己的軍隊更加驕傲而有信心。
然而,先將所謂的「神勇」、「強悍」等形容詞放在一旁,我在這個事件中看到的是更多屬於以色列的創意,以及虎刺巴精神下的同袍情誼和上下屬關係。

發揮創意的突擊行動

這次的突擊行動除了得助於眾多情報的支援,以及恩德培舊航站本來就是由以色列建築公司所建,以色列軍方從建築公司取得藍圖得以快速建立模型進行演練,如何攻進舊航站一事就充滿了創意。
由於時任烏干達總統阿敏多次前往看察人質,以色列軍方決定要假扮成阿敏的座車和跟隨的吉普車車隊,用以混淆駐守在機場的軍隊,爭取最快最安全到舊航站的方式。然而當時的以色列還是個窮國家,軍方問來問去,找不到一台阿敏所乘坐的賓士,以色列軍隊只好派人到特拉維夫街上肉搜,找到一台平民使用的賓士,借來漆成黑色給突擊行動用;車牌也來不及打製了,所以找了手巧的師父用硬紙板做出車牌冒充。
另外,突擊時如何分辨敵我?就算軍方有人質的照片也沒有什麼用處,突擊隊衝入候機大廳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開槍射擊所有恐怖份子和烏干達士兵。以色列軍方的做法很簡單:第一個進入大廳的人不是開槍,而是對著擴音機用希伯來文大喊「趴下!」在行動中人質聽到母語自然照作,讓突擊隊很清楚地分辨出敵我。
然而以色列可是個移民國家,很多人都是回到以色列才開始學習希伯來文的,並非我們所想的「聽到母語就自然的趴下」;這時只能期待人質中使用希伯來文的為多數,並在這個關鍵時刻懂得把自己身旁的人質一起按到地上。
語言學校在上這堂軍事課程時,大家都開玩笑的說,以後要把這些命令句做為希伯來文課的第一堂教材,可以拿來救命用。

以身作則的領導風範

猶太人的文化中非常鼓勵發表異議,每一個帶人的上位者,開口講話之前最好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不然很容易被下屬質疑。一個只能靠著位置給他的權威來讓下屬聽話的上司,在以色列通常在位置上做不久。
帶人先帶心,而且要讓下屬服氣。我在以色列上幼教課程時,上到領導課程(是喔,這裡的幼教老師也得上領導課程),教授開宗明義地說:
Great leaders do not tell you what to do, they show you how it is done!
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被以色列社會各個領域極為推崇,在軍方更是。
因為如此,在戰爭時以色列軍官總是一定要打先鋒,而像這次烏干達機場的搶救行動更是九死一生的軍事行動;後方的總指揮官和拉賓總理都已經打算好,如果軍事行動失敗就要辭職,而前線的突擊隊員自然也做好了回不了以色列的準備。
在這樣的軍隊文化下,現場指揮官內塔尼亞胡上校是衝在前頭進入候機大廳的人,是很可以理解的。他也在行動開始前下了命令,行動中不管那個人倒下,後頭的都不可以停下突擊行動。
而在現實中,他中槍死亡了。就如很多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一樣,軍官的折損總是來得比士兵多。因為他的以身作則,所以菁英部隊衝入大廳時也一無反顧,內塔尼亞胡上校只是像其他軍官一樣再一次的立下典範。
在救援行動因公殉職的總指揮官,內塔尼亞胡。Photo source : 影片截圖

「不留下同袍單獨死」的軍中文化

然而在他中槍死後,每一次我只要聽到有人在談這個事件,大家都會非常專注地討論當初是不是有避免他死亡的方式。好像那時的勝利對於他們而言,抹滅不去失去了一個軍人的遺憾。
在語言學校的軍事訓練課程中,帶課的士官詳細說明了烏干達機場的平面配置狀況,同學們討論著如果在突襲行動前可以先打掉塔台附近的照明燈,是否就可以避免掉這個上校的死亡。在搶救行動之後,有記者採訪突擊隊的隊員,其中一人說,明明就是個值得歡呼的成功救援行動,但他在回程機上看著包在毛毯裡生死未明的內塔尼亞胡上校,突然覺得如果他死了,他寧願他們沒有執行這個行動。
以色列軍中的同袍情誼,大多深厚的超過上下屬的關係。這樣的情誼讓在戰爭中的部隊可以更緊密的合作和互助。
參與恩德培行動的以色列軍人。Photo source:影片截圖。
我有一次在以北旅行中碰到一個導遊。他的兒子在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中受傷,他去醫院看他兒子時,兒子跟他說:「阿爸,這是我最後一次和你見面了,我夢到我的坦克在戰役中被擊中,我小隊所有人都死亡。我知道這件事會發生。」他聽了淚流滿面,要求他兒子藉由受傷的名義不要再回戰場。兒子跟他說:「阿爸,對不起,我拋不下我的同袍,如果我的夢是真的,我要跟他們死在一起。」
後來,他兒子真的死在坦克爆炸中,他替兒子和同樣在戰爭中死亡的同袍一起在邊界建了紀念碑。
軍隊中這樣的情誼,激發出戰場上無比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不是一般愛國教育所能夠取代的,也是以色列軍隊在戰場上表現之所以傑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贏了戰爭也要檢討

在恩德培行動中,有位人質在搶救過程中被誤殺,因此又引起一大串的討論。大家在討論誤殺有沒有可能避免,軍方以及民眾又應該如何去看待誤殺人質的士兵?他需不需要被判刑?他需不需要去做心理治療?他在行動之後要如何去面對自己和被殺人質的家屬?
事件中的士兵,後來是被軍隊懲罰,但沒有真的判刑。
我們在課堂中去設想誤殺人的士兵以及被殺人質的家人的心情,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和答辯。
在這樣的一場大勝利中,除了自以為傲的戰績和作戰策略,更多的是對於戰役的殘酷和對人性的毀害的檢討和反省。
恩德培行動是軍事史上的奇蹟性勝利,這個勝利需要很多的戰略、情報蒐集、菁英作戰部隊;但讓這個行動成功的核心因素,或是說以色列軍隊之所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核心秘訣,則是軍隊中虎刺巴精神下的同袍情誼。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位於歐亞非交界的以色列,是認識世界很好的一個窗口。這個國土面積與人口都遠不比台灣的國家,是個語言、文化、宗教、歷史傳統、現代文明的大雜燴,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充滿矛盾衝突,也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