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

    最近有一則新聞提到,號稱「保證保本」的投資型保單,10年期滿時居然領回的金額比本金還低,讓這個不只自己有買,還推薦親朋好友買的保險業務員憤而向金管會檢舉。
    在2008年發行這檔連結由當時巴克萊銀行英國總行發行結構型商品的投資型保單的南山人壽振振有詞說,這個結果完全符合合約的內容。話雖如此,但當初購買者都是聽憑業務人員的口頭保證,誰有那麼多時間把密密麻麻的合約內容,仔仔細細地看一遍?其實這時候保戶一定居於劣勢,因為保險公司絕對會讓合約充分保護它的權益。
    許多人不敢投資股票,怕風險太高,所以希望透過「保險」來投資,這是大錯特錯的做法。請問你買保險,是為了賺錢嗎?以前的壽險顧問都跟我們談「保障」,現在都在談「投資」。然而,保險公司在這個低利的時代,都賺不到什麼錢了,怎麼還能在理賠之外,提供不錯的投資報酬率給保險的購買者?因此,大家實在太高估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了。
    這種連結投資的保單不論用什麼名稱,不外乎以下三種:
    投資型保單:這是讓大家對報酬率最有期待的一種。業務人員在銷售時,多半都會提供一個「預定報酬率」來做參考,但請注意,這裡用的是「預定」這兩個字,也就是「假設」,而不是「保證」喔!你能得到什麼報酬率,要看你挑的是和這張保單連結的哪幾檔基金而定。此外,基金本身要收管理費,保險公司也要再收一次管理費,所以它連結的基金若操作績效不好,是有可能倒賠的喔!
    儲蓄險:它的報酬率相對明確,但真的只比定存多一點點而已。我太太曾買過一張儲蓄險,每年繳12萬元,10年後拿回136萬元,平均一年1.33%,是比定存多,但還是輸給通貨膨脹率啊!很多人愛買儲蓄險,美其名是「用保險來強迫自己儲蓄」。這個理由其實似是而非,因為一旦買了「保險」,資金就會被凍結好多年,完全喪失自主性,若有急用,解約要賠,借貸出來還要支付利息。儲蓄呢?就算是一年期定存,到期不續約就好了,所以頂多綁一年而已。保險變現的靈活度是非常差的,對小資男女非常不利。
    還本險:很多醫療險都以「即使申請理賠,到期都能還本給投保人」來做訴求。乍看完全不吃虧,但20年後的100萬元和現在的100萬元,可以買到相同的東西嗎?當然不能啊!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因為確定還本,保險公司又要承擔理賠的風險,保費當然就很高。
    如果你在買保險的時候,不把它看成是「儲蓄」和「投資」的工具,保費一定便宜很多,然後把省下來的錢去買0050或0056,報酬率一定遠優於以上這些保險。此外,股票的變現性當然完勝保險。
    「保險」是現代人一定要買的金融商品。俗話說得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花一點保費,以防萬一。就算生了重病、出了意外,都不會把自己的經濟狀況瞬間拖垮,甚至還連累家人。保險設計的初衷,就是在提供「急難救助」的功能。請問,有人會為了得到理賠,而情願自己生病或出意外嗎?除了有心的詐保外,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拿到這筆錢。
    既然沒有人想賺理賠,保費就應該付得越少越好。理賠金額越高,保費相對就高,但沒有人希望自己生病或出意外,所以如果付了高額保費,就會非常划不來,而對小資男女來說,更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為什麼壽險顧問都建議你要提高保額?他們的理由一定是「萬一生了重病或出了重大意外,才有足夠的保障。」話是沒錯,因為沒有人能否認這種情形不會發生,但我會建議在你手頭比較寬裕的時候再來增加,不然一定會排擠到你目前的日常開銷,還有偶而的小確幸,甚至影響到你更大的夢想。
    最後我再強調一次,保險非常重要,一定要買保險,但請大家「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不要把兩者綁在一起。此外,別相信世上有「保本」這件事,即使定存肯定保本,但保不住實質購買力。
    本文部分內容摘錄自我的新書《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