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6/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1114.專業分什麼「血統」?

    筆者剛當社工時,聽知名大學社工系畢業的年輕社工說,哪些學校是社工界主流、哪些不是主流,筆者以前沒聽說過這種說法,聽了很傻眼。 雖不知這位社工只是分享訊息,還是內心有優越感,只是後來接觸社工界越深,越發現社工界也在分「血統」。 像是有社工提到,他從台灣中部某科技大學社工系畢業,就讀北部社工界明星學校研究所,聽教授對他說「你那間學校畢業的!怎麼被教成這樣子!」引起一連串自我懷疑;也有社工系學生提到,曾聽明星學校社工系教授說,技職院校畢業的社工薪資相對較低,加上看醫院實習社工名單,幾乎沒有技職院校社工系學生,對未來職涯很焦慮。 連筆者聽過部份社福單位,不愛知名明星學校社工系學生來實習,或覺得考取社工師證照的社工不好用,認為他們只會考試不會做事;某次參加社工專業團體會議,有教授提到因某些學校師資爛,曾阻止這些學校創辦社工系。 那好,如覺得某些學校爛、學生程度差,除阻止師資有限的學校創系,用就讀學校、有沒有證照評斷人,社工界還有積極做什麼嗎? 既然台灣很多大學的校址集中,且現代資訊傳播方式多樣,除可鼓勵學生跨校旁聽或選修課程,社工界也可用網路、書本或其他媒體,分享理論及實務經驗互相交流。 畢竟社工常說「社工界很小」這種話,且台灣官方的衛福部統計,台灣社工人數才幾萬人,比起分「血統」這種事,不如積極改善社工界的知識傳承,提升整體專業能力才重要! ※媒體發表版本: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7/12/04/1111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