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6/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455.死刑,要不要?

    最近台灣發生幾件事,讓不少民眾更認同執行死刑是在維持正義,網路上還有人比較哪種死刑執行方式最能阻止犯罪。 但要不要有死刑這件事的討論沒那麼簡單,台灣作家九把刀曾對此寫下<關於死刑是否應該廢除……請參考一下我的違心之論!>作品,翻譯《魔戒》小說的朱學恆也寫下<受害者的人權在哪?>及<關於死刑,給人權團體的話……>作品討論,內容在此不多說,筆者也補充一些個人看法。 司法專業及民眾期待 一、死刑的功能為何?雖然現在主要處罰的對象是殺人、強盜、綁架罪等罪犯,但歷史上常有官員以此進行「紅色恐怖」或「白色恐怖」統治,打壓民眾的不同意見。 二、司法專業和民眾期待能不能得到平衡?司法體系收集證據、審判時會注重「程序正義」原則,確保審案法官「自由心證」不亂用,避免罰錯人又影響審判效率。但看台灣前幾年出現「恐龍法官」的新成語,代表民眾對司法體系審判結果、效率不太信任,就怕有人因此氣憤而動用私刑隨意伸張正義,讓社會更亂,失去司法專業維持社會秩序目的。 比例原則 三、符合比例原則嗎?像是同樣造成嚴重淹水,在台灣偷抽水站設備可能被判死刑,但官員貪污搞弊案,讓業者建造出有問題的抽水站,卻只判進監獄服刑十五年,跟社會學所提犯「白領犯罪」的人通常罰得較輕情形很像。 四、犯罪通常有原因。這幾年台灣死刑犯的犯罪原因,有不少跟感情、金錢有關;另有些死刑犯曾是中輟生、家庭及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薄弱,這跟社會科學界的研究結論很像。 預防犯罪 因此避免死刑爭議很簡單,除訂定法規,規定不能用死刑打壓民眾的不同意見,更重要的是用對方法預防犯罪! 對此筆者曾作<期待學校教的兩堂課>作品,期待教育體系加強感情、金錢教育,防止發生情殺、成為強盜這種可能被判死刑的案件;對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的個人、家庭,可參考前任台灣官方內政部社會司長陳武雄所提「福利優先區」的概念,依死刑犯成長、居住、犯罪地點,調整相關社福服務經費、人力並加強宣導,讓有需要的民眾順利接受服務,防止發生隨機殺人這種可能被判死刑的案件。 ※隱藏版作品及相關參考資料: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3/01/11/045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