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7/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奇蹟的女兒》

source:公共電視
隨著OTT平台日益蓬勃發展,觀眾在戲劇的選擇更多元。中國、日韓及歐美作品來勢洶洶,競爭激烈,台劇仍努力殺出一條血路,在經費有限的狀況做出屬於台灣的作品,這次欲推薦的作品,是本年度口碑極佳的公視迷你短劇-《奇蹟的女兒》。
鄭文堂導演繼《燦爛時光》,今年推出新作《奇蹟的女兒》,劇本改編自工人作家楊青矗之著作《工廠女兒圈》,由温貞菱、連俞涵、孫可芳三位金鐘演員領銜主演。本劇是以加工出口區的基層女工視角切入,重新審視1970年代經濟起飛的台灣,輝煌時光背後的歷史。
底層勞工在經濟發展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他們的奉獻並未被好好的紀錄,只能隨著產業的旭日到夕陽,淡然退場。導演與編劇透過《奇蹟的女兒》,將鎂光燈集中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讓鏡頭訴說未被記錄的故事,窺探工廠不為人知的一角。
source:公共電視
導演在受訪時曾表示,「這部劇講的是我媽媽那一代沒機會受教育、要養家的女工們的故事。」我的母親觀看《奇蹟的女兒》時,特別有感觸,因為他就是放棄學業,選擇工作的那一代,年紀輕輕離鄉背井到加工出口區當紡織女工。在以前重男輕女的農村社會裡,男性念書的機會多,女性念到國中或高中就不錯了,很多人念完書接著就相親結婚,或是出外工作,沒什麼選擇自由。他一邊看劇一邊補充當年工廠與社會的實際情形,懷念之餘也帶著一絲遺憾。
結婚後,母親依舊在家裡接代工的案子,依稀記得是洋娃娃的服飾、佩件等零件,按量計薪資。與劇裡一模一樣的縫紉機,就擺在房間裡靠窗的位置,空間瀰漫濃濃的金屬味,以及布料染劑味,年幼的我蹲在縫紉機旁幫忙,順便賺點零用錢。後來,紡織廠在台發展不佳,大多移到了中國、東南亞。母親因此失業,遂轉換工作跑道。課本上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經濟結構轉型」,但課本不會提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少默默無名的勞工在背後支撐,但他們卻像棄子一樣被拋棄。
source:公共電視
《奇蹟的女兒》以女性為出發點,講述「性別」、「勞工」在職場所面臨的困境,因性別被貶低,因階級被壓迫。劇中許多橋段赤裸地展現出工廠裡女工被不平等的對待,上位權力被男性把持,手無寸鐵的女工面對剝削與騷擾卻僅能消極接受,工廠繁盛的景象背後暗藏著無法言喻的血汗淚,再再突顯「男性霸權」、「職場霸凌」的嚴重情況。
戲劇對於人性的描寫很深入,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黑白界限變得模糊。每個角色的性格塑造皆相當立體且寫實,內心的糾結,思考觀點的衝突,現實生活中的你我皆可能面臨過。另外,這部劇亦將「壓迫者曾經也是被壓迫者」概念完整的表達,非常值得省思。
本劇呈現的是過去的故事,但一樣的問題仍然在現今社會上演,例如各國接連爆發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爭議不斷的勞工議題等等。不論哪個年代的觀眾皆能從中看見自己的經歷,產生共鳴與既視感。感到惋惜的是,這些問題,並未隨著社會推移而消逝,而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存在著,希冀藉由戲劇的傳遞,讓更多人可以意識到問題,帶來一些進步與改善。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點點分享鍵,轉發給您所有的朋友。歡迎Follow我的帳號、在文章底下留言,與我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