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由見域工作室主辦,文化部106年度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競賽補助。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包含他們為什麼希望推動改善新竹市的行人空間、又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困難,與未來大家可以怎麼做。
講者背景
本次講者黃鈞銘先生,除了因為念書與當兵離開家鄉之外,都在新竹生活。曾任新竹科學園區台揚科技公司銷售部副總經理,於民國88年離開,創立、發行《園區生活雜誌》月刊,提供竹科人認識新竹、了解城市裡各式各樣議題的一個平台,發刊超過十年,一共發行132期。(現已停刊)在採訪、發行的過程中,也逐步建構了黃鈞銘先生對於城市的觀察與理解。熱心公益的他,也擔任新竹中學校友會理事、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等,更參與「竹掃把運動」,成功留下許多新竹市重要的文化資產。在地方選舉期間,辦理「公車上書」,自費購買公車廣告,和市民共同討論「新竹市是一個『幸福城市』嗎?」。
創辦「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契機
本身在新竹科學園區服務的黃鈞銘先生,常有許多招待國外客戶、友人的機會,「新竹市區一直沒有一條好的道路讓人安心地行走」是黃先生在帶朋友走訪市區各景點時,屢屢面對的問題。國賓飯店落成後,更有許多國外遊客選擇入住。然而,與國賓飯店一街之隔的「台X鵝肉攤」,當年總是在人行道上擺滿餐桌、沖洗杯盤的污水直接排放至路邊的排水孔,讓人行道上一片髒亂。「看到外國人看見一隻隻白鵝趴在櫥窗前,躡手躡腳快步走過人行道以免濺濕衣服那樣驚嚇的臉孔,我就覺得身為新竹人很不好意思。」黃鈞銘先生如此回憶。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這個問題,不只黃先生自己納悶著,也找來許多好朋友一起討論,包含醫生、工程師、老師、教授等等,也將這些問題在《園區生活》雜誌上提出來,得到讀者的一些迴響。聚集了民氣,一行人組成「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開始與公部門溝通、尋求改善之道。
良好的行人環境,有什麼益處?
讓新竹市成為全台灣最適合居住的「健康、安全與美麗」的城市,是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願景。「若能改善城市環境,讓市民每天能至少運動30分鐘,以走路去辦事兼達運動效果,最為經濟有效。」黃鈞銘先生也提到,現代人時間寶貴,極少數人可以挪出時間來運動,人行道就是最好的運動場。打造良好的行人環境,能讓市民更健康;人人以步行或單車代步,可以減低碳排放、交通事故減少、空氣品質更好,都市也更美麗!
步行有益身體健康,黃鈞銘先生也提出具體的醫學統計數據:「多走1分鐘,多活1.5分鐘」。除此之外,目前更有許多新竹市民面臨肥胖與過重的問題。根據資料,有23.5%的兒童體重超標,青少年與青年則是17.7%、成年人37.2%體重肥胖或過重,可說是問題相當嚴重。
除了「健康」的面向,「安全」也是一項考量。目前新竹市的交通並不安全,根據2017年新竹市消防局年報,僅計入有通報的案件,一年因車禍受傷的人數就高達6,857人,平均每天車禍受傷18.8人。黃鈞銘先生認為,多數原因是車道太寬、車速太快,若是能夠縮減路幅從3.3公尺縮減為3.0公尺,車速就能夠減10公里。許多人認為新竹市幅員不大,不可能「加設」人行道,但如果把現有道路面積重新分配,就有可能單邊、甚至雙邊有人行道,取決於主事者如何思考行人的路權。
既然打造行人空間有這麼多益處,但新竹市是個健康城市嗎?根據統計,目前全市道路(僅計算因都市計畫所開闢的道路)中,有人行道的面積小於4%,但這為數極少的人行道,大多被機車、店家佔用,沒有實質的效果。
許多人以為「行人環境」就是「人行道」,但其實包含了騎樓、路邊人行道、行人穿越道、行人徒步區、行人天橋、行人地下通道等等。「香港的行人環境是立體式的,有天橋、路邊的行人道、地底的又有其系統,但行人系統當然不僅只是交通部門的事,設置之後,又要如何維護管理?這是要共同討論的!」黃鈞銘先生補充。
內容整理/吳君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