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傳統文化常講「讀書好」,媒體上也經常有比較或計數國民閱讀量的新聞,書讀越多的人就越優秀、越不無知,是很普遍的觀念。但我是不贊同這種觀念的。
無知基本上分為三種:
- 不知道某些對當事人重要的事實
- 不知道要怎樣做一件當事人需要做的事情
- 對某些對當事人重要的事情不重視
人類只有有限的生命,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消除無知,就像要看完圖書館的書一樣。你就算看完一個圖書館的所有書,你也看不完所有圖書館的書,就算你看完了所有圖書館的書,你也未必知道是否還有更多不在圖書館的書,誰敢說這世界沒有外星人和沒有他們的圖書館。
知識不是只存在於書裡
首先,取得知識的方式並不是只有閱讀。你把時間花在實務、訓練、打工賺錢、經營事業甚至是被電話詐騙,也一樣是取得知識的方法。比起閱讀太少,無知更可能是因為實務與生活經驗太少,不斷讀書不見得讓你變成有知識的人,你也可以成為一個死讀書的書呆子。
說看完很多書的人就不會多無知?這是我完全反對的,如前面所說,無知有三種,第三種就是不重視某些重要的事情。把取得知識的方法,獨尊讀書,然後忽視其他取得知識的方法,也忽略了所有的書,都只是人類寫成的二手資訊,他們不見得能反映事實,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本身不就是一種無知嗎?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尊崇閱讀,覺得閱讀總不是壞事,結果就是讓我們以為,讀很多書就真的有很多知識了,不再無知了?
以為很懂,才是最危險的
不對,以為自己看很多書就懂很多、不再無知,這才是最危險的。最大的無知是以為自己很有知識,貪快求多,草率閱讀,不求甚解,也不質疑自己知識的真偽。以為自己有了答案的人,就容易忽視了重要的東西,多少人讀過馬克思而成為共產主義者呢?
當人類閱讀了,相信了裡面的東西,並認定這就是正確的時候,最大的無知反而會誕生。結果跟你所相信的相反,閱讀很多的人,反而可以很無知。特別是以為自己讀很多書就有知識的人。
任何人皆是無知,但程度有別,而最大的無知,就是不察覺自己的無知。知道自己「不懂甚麼」,比起「懂很多」要重要多了,人類需要的並不是消除無知,而是承認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