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語」的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其實在五十年代的香港,語言並不像今天一般統一,當時香港的人口以倍數增長,來源南北都有。所以語言也是南北皆有,客家話,上海話,潮汕話都有一定的地位,況且也有來自天津,北平一帶的人,那時香港是多語言的。

在地理上新界原本是客家人的區域,不過也不是只住了客家人,因為當地也有蜑家人,我之前考察過的例如荃灣的海壩村,三棟屋,西貢的鹽田仔,都是有名的客家村。而且在建築上和梅縣的客家人十分的相似。

廣府語(廣州話)的興起是義務教育推行之後導致的。英治時期的香港政府雖然並沒有所謂的「國語」政策,但香港政府的作風一向都是「做而不說」,七十年代開始的義務教育,香港政府的內定國語就是「廣府語」。

歷史的分水嶺:六七暴動與中國文革

這個政策的原因是六七暴動,因為暴動的發生,使英國調整了對香港的政策。原本英國人把香港視為自由港,對於移民來者不拒之餘,同時也認為那些難民只是暫住者,應該會在情況安定之下,回去他們的故鄉。所以,香港政府對於這城市沒有長遠的規劃,特別是文化上採取不干涉的放任主義,幾無文化政策。

這當然也源自中共征服香港這個可能性。經營的看法也只是見一步走一步。

直至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使這情況產生本質上的變化。首先,文化大革命的出現使很多人由原本打算短期居留變成不能或不想再回去,第二是文化大革命又促使了新一波的難民潮。文化大革命伴隨的六七暴動,使香港原本毫無團結性甚至互相各自為政的難民們產生警號。

周恩來方面發言要暴動結束而結束,同時也有了香港在短期裡不會被解放的默契,而變成了不願接受文革的人的避難所,明顯地,情況導致了落到香港的人已經不能算是過客,而是定居者。這樣就不再能把香港當成一個「大難民營」去管理,而要當成一個要長遠發展的社會去管理。

香港政府從那個時候開始,政策有大幅度的改變,大規模的建設公共房屋,長久將居民安置下來。推行普及教育,不僅是提升人口質素,更重要的是進行「身份建構」的工作,也就是產生一種「新的人種」,具有比以前強大的向心力,統一的自我認同、歸屬感,相同的文化和思想特質。並在當時大力推展工業化,強化和東南亞與日本的貿易網,建設海水化淡廠,減少對於中國大陸經濟和轉口的依賴。

這些全都是要把香港從單純的自由港,轉成一個長遠經營的地方。

從難民到市民:說粵語的香港人

廣府話就是當時被選中,成為香港實際的國語,也是在當時開始,把廣府話稱為「廣東話」;自然廣東不只是有廣府話,把廣府話稱為廣東話就有著安定廣府人作為香港社會文化上的中堅力量的作用。這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把廣府人當成香港的主流民族,並將所有難民的後代都同化,作為協助英國統治的力量。

在當時,還有在香港的電影中,規定加入中英文字幕的政策,並且把中文定為官方語言(但這個叫「中文」的官方語言,實際上就是粵語,而不是普通話或中華民國的國語),這些都是塑造廣府話成為香港的正式國語的措施。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也是香港粵語片當時興起的原因。

至於客家話的沒落,也有政策的背景原因,那就是英國人給予香港的原居民優厚的條件讓他們離開香港,移民英國。在當時當香港的原居民移民英國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些對英國的移民,有時可以是一整條村大部分人都離開,當然他們還保留在香港的物業和土地,但文化影響就離開了。這巧妙地掃除了英國人在香港建立一個廣府文化的障礙。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走了,所以香港的廣東話,其實是以廣府話為骨幹,混合潮汕、客家,以及各外省的話混合而成的其中一種廣府方言,其中受各種語言的影響都有。

而在這世代成長之後,所有外省語言和客家話,都因此而沒落,新世代的香港人都使用粵語,然而,香港的粵語文化建立其實也是另一種文化殖民,而不是一種文化保護。在殖民地政策來說,這是十分罕見的,因為英國根本就是用民族主義和民族建構的方式,去建立「說粵語的香港人」。

這種提倡本土意識的做法在殖民統治中其實是有害的,因為這很可能會引致最終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但香港的情況很特殊,因為香港長期面臨的壓力都是受大陸吞併。而香港的人口組成都是難民居多,結果為了自保,這運動反而沒有形成香港對英國的離心力,而變成香港社會安定下來和經濟發展的基石。將一群無根的難民改造成根植香港的「市民」。

政府背書,才打造出香港粵語文化

但為何不把客家話當成國語?而使用廣府話?

香港政府之所以能用廣府話去做國語,這本身就和之前廣東的本土力量強大有關係。早在清末開始,廣東的本土文化的力量就不斷的增強,直至民初時期產生了粵系軍閥為一個頂峰。在當時的粵語文章寫作已很繁榮,而且現在你們看到的粵語字也是在當時開發並逐漸大量使用,也就是說,其實香港政府是借用了過往廣東文化已積存的資本而已;而英國相中的是廣府語的海外勢力、經濟力量、文化力量。

在之前聽一位教授說過,曾到過臺灣參加臺語文字的會議,被問及為何粵語的粵語文字這麼發達,現在臺語文字的推行卻不容易萌芽這點時,其原因就是歷史和人才的積累差別。

另一方面,廣府話雖說佔領了香港,但潮汕人在新加坡、泰國等地也有一片天下。況且閩南語和潮汕語有近親的關係,閩南語的生存也能同時強化潮汕語的力量。

廣東話的強勢背後是有香港政府在背書,才超越了華南地區的其他語言──香港是以政府資源去推廣粵語,更建立了粵語字庫等,都是借用粵語文化的軀殼作為資源,而客家文化則沒有粵語文化這麼幸運,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政府甚至國家。

沒有傳媒、教育上的全面支援,客家文化的發展只能靠民間資源,這是一種非戰之罪。客家文化不存,則客家人其實也會被同化,自然地血統是保留不了文化的。

所以其實「廣東話」是指這個混合了多種外語的粵語,反而正宗廣州的是「廣府話」,而雖然廣東話的名聲較大,學術上倒是廣東話乃廣府話的方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方格子
4.8K會員
229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
鄭立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2020/11/05
我的人生思想最亂的時代,是我當老師的時期,這是最適合我,或最不適合我的職業。因為他同時具有了我最想做,和最不想做的事情,前者是改變世界,後者是維護建制,即是校規。這先天就是自相矛盾的,當時我的想法也是矛盾的。 當老師,最講的叫「課室秩序管理」,換句話說,老師的工作就是在課室裡維穩。穩定壓倒一切...
Thumbnail
2020/11/05
我的人生思想最亂的時代,是我當老師的時期,這是最適合我,或最不適合我的職業。因為他同時具有了我最想做,和最不想做的事情,前者是改變世界,後者是維護建制,即是校規。這先天就是自相矛盾的,當時我的想法也是矛盾的。 當老師,最講的叫「課室秩序管理」,換句話說,老師的工作就是在課室裡維穩。穩定壓倒一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香港開埠前和初期的文化處境,如何催生出「粵語文化」?
Thumbnail
香港開埠前和初期的文化處境,如何催生出「粵語文化」?
Thumbnail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Thumbnail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Thumbnail
之三﹕移民城市 當我們說 ❙香港❙ 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一般以18世紀中期前後為界線,即 ❙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 頒佈《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的1843年4月5日。 1841年時的 ❙香港❙ 人口約有 5,650 人,差不多一個半世紀後的1994年
Thumbnail
之三﹕移民城市 當我們說 ❙香港❙ 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一般以18世紀中期前後為界線,即 ❙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 頒佈《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的1843年4月5日。 1841年時的 ❙香港❙ 人口約有 5,650 人,差不多一個半世紀後的1994年
Thumbnail
這是前年十月所記錄 香港對於保留粵語方言,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香港還保有另外一個發揚粵語的優勢,就是很多在香港生活的外國人,都會很流利的粵語! 這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城市,所具有的先天優勢。作為沿海省分的閩,粵族群,數百年的向海外遷移,很幸運的保留了閩粵語的火種。在海外的華僑,也是多數可操,閩,或粵語
Thumbnail
這是前年十月所記錄 香港對於保留粵語方言,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香港還保有另外一個發揚粵語的優勢,就是很多在香港生活的外國人,都會很流利的粵語! 這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城市,所具有的先天優勢。作為沿海省分的閩,粵族群,數百年的向海外遷移,很幸運的保留了閩粵語的火種。在海外的華僑,也是多數可操,閩,或粵語
Thumbnail
械鬥事件還會因為姓氏、風俗習慣、語言,甚至是「西皮」與「福祿」、也就是現在廟會常見的北管樂團的分裂派系,都會因此打上一架;從上述提及移民的組成複雜性,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臺灣早期的械鬥如此頻繁混亂了,因為簡單來說臺灣就是把原本在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地區的族群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起生活,偶有摩擦,合情合理
Thumbnail
械鬥事件還會因為姓氏、風俗習慣、語言,甚至是「西皮」與「福祿」、也就是現在廟會常見的北管樂團的分裂派系,都會因此打上一架;從上述提及移民的組成複雜性,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臺灣早期的械鬥如此頻繁混亂了,因為簡單來說臺灣就是把原本在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地區的族群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起生活,偶有摩擦,合情合理
Thumbnail
1997年主權移交,世界對於香港的評價是「香港已死」。然而要探討「香港已死」移交時,的問題時,無辦法不去思考「甚麼是香港?」。近代台灣歷史可以分為戰前日本時代、戰後中華民國國民黨獨裁時代及自由化後的現代台灣,與台灣的歷史發展軌跡相似,世界上存在三個香港,戰前香港、戰後香港與中國香港三個..
Thumbnail
1997年主權移交,世界對於香港的評價是「香港已死」。然而要探討「香港已死」移交時,的問題時,無辦法不去思考「甚麼是香港?」。近代台灣歷史可以分為戰前日本時代、戰後中華民國國民黨獨裁時代及自由化後的現代台灣,與台灣的歷史發展軌跡相似,世界上存在三個香港,戰前香港、戰後香港與中國香港三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