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Conducting (指揮法) 2

    The functions of the left and right hands (左右手的功用)
    以功能來說,右手是用來掌控拍子和節奏的,也就是穩定拍子的進行與變化,比較不會用來做大幅度及過於花俏的動作;左手掌控表情、速度、音量、記號、演奏法、節奏等。大部份無法勝任指揮,可能是跟左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有關。也許右手一動,左手就停了下來;或者左手一表示,右手便動不了。這個問題可由左手的單獨練習來解決,或在基本的右手拍子練習時,在每小節的特定拍子或時值上作固定的長時間表示練習,再慢慢增加表示點、表示長度、表示位置,或加上樂句、樂段的表情表示,如此可以讓左手與右手同時而互不干擾。
    我覺得左手比右手還重要,只要不會太誇張,應該都是可以使用的,也應該沒有什麼禁忌。
    如果只能用右手手勢來表示的指揮,只能算是打節拍的機器而已。
    The Baton (指揮棒)
    有個叫指揮棒的東西,是指揮手部動作的延伸,可以讓其他團員更清楚指揮的動作,而右手的動作就是用來持指揮棒。它當然也有各種不同的持棒法,可是我覺得只要不難看,然後能靈活運用就可以了。
    指揮棒英文稱 Baton ,德文稱 Taktstock 。有由多種不同材料製成的,如玻璃纖維…等,樣式很多。指揮棒的長度有 46 公分、 40 公分、 36 公分、 32 公分等,以配合指揮者本人之身高及習慣而決定使用的長度,長度太短或太長均不適宜指揮。指揮棒的好壞以其輕便的程度而定,一般說來,木製品比鋁合金製品好。十九世紀前,合唱指揮者拿著一捲譜紙揮動,稱為 Sol-fa ;指揮樂隊者也有用手杖敲地板的;而指揮歌劇者有時坐於鋼琴旁,手拿木棍擊出聲音。
    1820 年,德國小提琴家史博 (Spohr,1784-1859) 在倫敦第一次使用指揮棒,開始時也受到樂團團員的強烈反對,經過多方說明後,才以試用性質開始使用指揮棒。後來經由孟德爾頌和韋伯 (Weber) 等人之提倡,才慢慢的普及至今。
    Correct Grip (正確的掌握)
    使用指揮棒的優點
    1、指揮棒可說是代表音樂至高無上的權威。當指揮家一拿起指揮棒,本身就會有一種自信心及威嚴感,團員必須在指揮棒下服從其指揮。 2、指揮棒的尖端可劃出各種不同的線條,在此線條揮動下,表達了各種音樂表情。 3、當指揮家一拿起指揮棒時,可以使團員立刻集中精神,準備開始演奏。無形中,指揮棒便成為演奏音樂時的精神集中點。 4、指揮棒較易表達正確的節奏、強弱及適當的速度。 5、指揮棒是手臂的延長,使大的樂團較易看清楚指揮者所要求的一切表情。
    不使用指揮棒的優點
    1、指揮者並不是一個打拍子的工具,使用雙手及每一根手指的不同動作來幫助每一個音的進行,較之沒有生命的指揮棒更可以使音樂的表情達到完美,且更接近作曲家之要求。 2、合唱曲為了使音準更精確,常常必須以手指頭的動作來協助,這一點並不是指揮棒可以做到的。 3、合唱曲除了歌唱樂音之外,也要表達出文字、語言的意義,因此,必須用手的動作來協助唱出正確的歌詞。
    Eberhard Schwickerath 是非常反對使用指揮棒的音樂家。他認為用雙手、手臂及指尖才可以把歌唱的方式、樂句的連接、字句的表達及困難節奏完整的指揮出來。
    總之,使用指揮棒與否,依每個人的習慣而定。有人認為指揮合唱曲時,原則上最好不要使用指揮棒;而指揮管絃樂團時,由於樂團座位寬廣,為使團員能更清楚的看到指揮者的正確動作,所以,原則上應使用指揮棒,使動作加大。
    Fundamental Concepts (基音的概念)
    The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Intensity Planes (水平、垂直和活動的平面)
    對一個指揮來說,舞台、空間的規劃包含了水平、垂直和活動等面向。水平面是指揮的左手到右手,在那小小的指揮台上,是否能被團員們看清楚;垂直面是指揮從腰身以上到頭的部分,站在指揮台上的位置,是否適中?
    空間所造成的阻礙是複雜的,需要經過一番討論來擬定適當的策略。比如說:音樂廳的音響設計是以原音重現為目的,適當之音量、清晰之音質與恰到好處之餘音時間可使演奏或演唱家優美的音色能均勻傳至每一觀眾。故此,音樂廳的餘音 (殘響) 設計為 1.7 至 2.1 秒間,使音質毫無枯澀演唱者及聽眾均有餘音繞樑之感。這些都得做事前的了解,才能使得演出更完美。
    The preparatory beat and the downbeat (預備拍和下拍)
    Sign ,也就是預備拍的下達。指揮所給的 Beat、Cue ,都擁有預備拍的作用。基本上,指揮只是走在樂團前面一點點,怎麼給預備拍?變成很重要的基礎課題。
    起拍:演出一首曲子之前,確定團員都已經在注意看你了之後,給團員一個眼色暗示一下這首曲子的開頭,自己也要在心裡先默唱第一句,確定了速度和風格之後再把手舉起來,這個動作就要注意了,千萬別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招牌動作,當你把手舉起來的同時,已經在告訴團員你要怎麼下第一個音了,有精神的進行曲就必須很迅速地將手就起拍的定位,不能有絲毫遲疑,儼然自己就是軍事的指揮官一樣充滿自信;遇到溫柔的慢板時,雙手就應該如煙一樣地飄上來,並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差不多就這樣了。
    第 1 到 2 拍是整首曲子第一個決勝的關鍵。理論上,團員在平常的訓練中就應該要知道每一首樂曲的速度了,但是在舞台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所以平常就要對自己也讓學生養成背第一句看著指揮演奏的好習慣,從下拍到第二拍絕對不能猶豫,只要指揮稍有遲疑,團員也會躊躇不前的,因為指揮看起來也不太可靠的樣子;指揮也不能怕團員沒跟上而等他們一下,這也會養成壞習慣,就算團員有一點點地拖拍子,指揮也要毫不手軟地照速度下第二拍,別擔心團員,因為他們會很快跟上的,平常就必須針對這點下功夫,只要團員稍有遲疑,就停下來,要團員想想出了什麼問題,如果團員無法發覺問題的所在,就重來一次,有問題再停下來,一直到有團員發現為止,久了團員就會學到要去聽,這是很重要的。
    The Up-ictus (強音或上揚音)
    有許多指揮遇到類似強音的地方便會顯得十分猶豫,甚至會慌了手腳,這方面的基本功需要私下加強。另外,就是指揮棒的運用也很重要。
    The Cutoff (結束)
    曲子終了,該如何做結束呢?通常樂曲結束時,指揮就會表演出結束的姿勢,一般是將高舉的手放下來,演奏家們跟著放下樂器,這是樂曲結束的明確肢體語言。當然,還必須先弄清楚所有基本拍子的指揮法,才能得心應手。
    ※本篇整理自  http://www.theconcertband.com/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