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8. You Are What You Eat!給我一份媒體油炸快餐

有人說,從資訊爆炸而言,21 世紀是個速食世代;身為資訊傳播要角的新聞媒體業,自然也被冠上速食產業之名。
時勢造媒體:型態、管道與取材的兩階段革新
我一直蠻喜歡這個詞,因為它生動地同時刻劃了產製/閱聽的雙邊互動,事實上,電視與電腦都是上一個世紀的產物,在老三台(中、台、華視)的時代,台灣電視頻道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且知識傳遞上也是單方向、甚至略為固化;隨著解嚴後審查放寬,「第四台」頻道如雨後春筍叢生,不但承襲傳統老三台在政治取向上的差異化標榜,搶攻市佔而開打的一系列收視率競爭遂更加劇。不禁讓人聯想:「快餐業」會興起也是因應節奏加快的社會,而同中有異的商品特色區隔,更是與之不謀而合。 有趣的是,在區隔化的同時,媒體業者彼此在新聞產製及行銷策略上反而面臨大量模仿與競爭,無論是標榜「即時」、「獨家掌握」的搶眼行銷詞,或是事故與社會案件發生時爭先恐後的 SNG 車,「別人有的我們也不能少!」導致內容抄襲、重量不重質的跡象開始蔓生。2000 年代,數家主打「腥、羶、色」的八卦雜誌迅速擄獲大眾關注,成為媒體收視率引以參酌的重要先河;食品營養或來源已經不太重要,舉凡口感新潮、色香誘人,就能帶來大把廣告銀子收入,道德自律的一再弱化使得媒體開始被冠以「加工」業之名。此際,一股無形力量正在悄然興起,不但扭轉以往知識單向遞播的運作模式,更大膽挑戰了媒體的即時性與傳播權威:網際網路。 時勢造媒體的第二波潮流,源於智慧型產品、網際網絡的問世普及,科技-媒體的雙元演進儼如螺旋式的互為因果,並有不斷加速之勢。隨著社群軟體、影音網站與 APP 盛行,資訊流以破碎化、多重化的形式貫串於你我日常;無獨有偶,2010 年代竄紅的 PTT、爆料公社更點燃「人人皆媒體」的現象,在視訊主播、YouTuber 與網紅百家爭鳴的同時,資訊滾動的最佳溫床已逐漸從電視產生游離。這件事促使不少新聞業者轉而借力使力,不但競相於社群網站成立線上新聞中心,更大舉從網路管道蒐取新聞素材,其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瞬獲媒體的商業考量所睞,一時之間即食、大量的快餐特色也獲得充分發揮。
總白癡化:點閱率與新聞弱智化的交互傷害
即時性的追求促成資訊更有效的流動傳播,但當競爭壓力迫使新聞的生產效率到達一定程度,相對的也會迸發出許多問題。在成本、收視考量的大旗下,費時取證的步驟常為媒體所跳過,網海取代實地佈線的新聞蒐材,助長了低營養成分(車禍、情殺或奧客口角等社會案件)資訊大量產出;又,受到點閱率的惡性綁架,標題殺人、腥羶色內容不減反增,挖人隱私、斷章取義的急就章內容更是大篇幅充斥。失去把關、調和新聞訊息的專業素養與職業操守,空淪為瑣碎化、聳動化的媒體在可信度與重要程度上,皆出現集體反智化的自墮。 聽起來很糟,但更讓人擔憂的,其實是新聞市場供需相倚的生態結構,新聞媒體的產製內容有部分是來自收視、點閱壓力,「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之間,這些大型電子垃圾製造廠不但相箝、惡化全民閱聽素養,也反向固化了已急遽退化的媒體環境自身。意即,這個惡性循環要從大環境(產業經營、經濟鏈)著手並無不可,國外也有很好的實例供鑑;但是最大的隱憂並不是垃圾產製,每一個傳播管道中製造垃圾的都大有人在,而是這個供、需造就的結構鏈結正在制約、束縛買賣雙方,但掌握點閱、收視率的閱聽主體-消費者,竟無力阻止這一切發生。
You are what you eat.
無良媒體的確是總白癡化的推手之一,但缺乏自律能力與意願才是最致命的。倘若連最基本的篩選、分辨素養都缺乏,又有何資格針砭新聞品質的優劣呢?甘墮為點閱率的魁儡,被騙也只不過是剛好而已。 速食世代,就用面對速食的方法解決速食產業問題
每個世代著重的東西都不同,既然 21 世紀媒體常被喻為速食加工業,那我想人們面對速食業的態度,或許也能做為媒體識讀的借鑑才對,兩相對比,其實點破不少觀念迷思。
舉個例子來說,麥當勞用黑心油、食材會被抵制,但這不代表麥當勞就不該做油炸快餐生意;新聞報導不實或資料來源有問題、斷章取義,媒體當然應該接受究責,但若因此全面禁止媒體從 PTT、爆料公社取材,那倒也矯枉過正,畢竟快餐的確滿足了現代人爭分奪秒的需求,正如我們想速效掌握碎片化資訊一樣。當然,油炸物本身對人體是有害的,但是政府把國民過重問題歸結於速食業的興盛,聽起來也很不合邏輯;新聞媒體求快、重量而不重質的生產模式,讓人民罔顧素材重要性與取證,囫圇吞棗地嚥下營養比例有問題的報導,固然很無良,但遙控器和滑鼠卻是掌握在消費者自身呀!尤其是在傳播管道錯綜化的時下,歸根結柢,重要的還是全民的自律與識讀能力。「市面上很多垃圾食物充斥」、「有無能力辨識/掌控個人飲食」兩者完全無關,缺乏自律而徒控快餐業者的無良,最終受害的仍是新聞食物鏈中的消費者終端。 科技的革新促成時空壓縮,網海搜尋式的新聞取材亦為其中一環,減省產製時間也加速資訊滾動,然而,這些省下的生產成本終究還是會被拿來製造更多的「漢堡」與「薯條」;而爆炸性成長的資訊流,終不可免與人類聽解力、速度產生黃金交叉,屆時,「省時」還會是唯一的最佳解嗎? 你的確不該老是吃麥當勞,但趕時間或嘴饞、懶得做菜時偶一為之也無不可,只要記得多看幾眼包裝標籤,確認一下來源、營養成分就行;讀新聞何嘗不是如此呢?食安問題不會只在衛生署抽查時才存在,而我們都有義務擔任資訊把關的 NCC 守門員,力抗意識形態及點閱綁架的傳統媒體並不少,主打話題行銷、捕風捉影的現象在新媒體也數見不鮮,辨識與自律其實遠比這些重要得多。如何聰明消費,挑揀掉誘人而無益的肥油、花些時間咀嚼有消化價值的蔬菜水果,只是端賴個人選擇與素養的培植。如同本文前半段的回顧,這 20 年來媒體業在製程、行銷上都有了明顯質變與量變,印證了科技、視聽習慣的變革的確可能反向扭轉新聞環境,是以,從全民識讀的自覺提升做起,讓良心媒體獲得青睞、支持,成功模板的競爭效應與良性循環的交互作用,並不是沒有可能。 「虛飽」真的不難,生活中多點 sense,你的腸胃和腦袋都可以更充實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95,登出 NTHU 的職場小白兔,現職是一名前端工程師。讀理工科系卻獨傾人文思考,左手寫程式 x 右手寫時事,努力混搭斜槓技能 ING : ) 美食、音樂、社會學乃理想人生三元素!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