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果憤怒不只一種:淺談史嘉蕾喬韓森的雙重身分標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週在影視圈引起熱論的話題,莫過於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宣布辭演電影新片《Rub&Tug》。主因是史嘉蕾所飾演的角色:丹特泰克斯吉爾(Dante Tex Gill)是一名跨性別者,而一些性別團體認為此舉影響到其他跨性別演員的工作權益。乍聽之下,這個主張有點模糊且不明所以,如果跨性別角色必須由跨性別演員飾演,那 BL 劇在選角時需不需要也先將鮮肉直男(異性戀)排除呢?此想之際,我看見了報導中的一句話:
「這就像讓一個白人演員扮演黑人,絕對會引發大眾憤怒。」

A 派觀點:這會是性別運動者想要的嗎?
什麼樣的角色只能讓什麼樣的身分者飾演,如果這個主張成立,跨性別演員雖然獲得了跨性別角色的演出保障,卻也會失去競逐其他角色的機會。姑且不說演員們失去挑戰與自己身分(種族、膚色、性別或性向)相異角色的可能,這些性別少數演員更是被定了型,長遠來看,這真的保障了他們的工作權益嗎?看來沒有。
看來工作權益和「演出角色與身分合一」並沒有強烈關聯。這麼說的話,要讓工作權的論述合理,該有一種可能是:一個白人演員扮演黑人所受到的詬病,「並不是」來自於他的白人身分。


B 派觀點:應該被保障的是什麼?
這樣我們得回到原點釐清一件事:性別團體談的「保障工作權益」到底是指什麼?
一個演員要通過選角得到演出機會,片商勢必得從專業、票房價值考量之,在影視大商長年的主宰演化下,性別少數(題材、角色)被邊緣化早是不證自明。這使得具專業的性別少數演員,可能因票房價值在競爭上失利,連帶也就更不易得到曝光。惡性循環等同抹煞了這群人現在與未來公平競爭的機會,因為他們在起跑點就已經落後了。由此視之,一個白人演員扮演黑人所受到的詬病,更可能是來自於他變相的助長了這個不公正的選角機制(強化了競爭機會的不均等)。
如果憤怒不只一種:再讀一次
B 派觀點成功與工作權益搭上連結,這件事 A 派雖然沒有做到,但萬一真有一群人是從身分批判史嘉蕾的「越界」,那又是怎麼回事呢?再看一次這句話:
「這就像讓一個白人演員扮演黑人,絕對會引發大眾憤怒。」
A 派觀點雖非工作權的有效論證,但也不是全無道理;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賦予了議題在不同社會的解讀意涵,使得「演出角色與身分合一」仍有一定的必要性。舉例來說,對於西方社會一些人而言,種族、膚色仍是道隱藏的社會疤痕,「白人在任何狀況下扮演黑人」都有消費、觸發地雷之嫌--這是另一層憤怒的意涵。因此,也有人認為將氛圍列入考量,太貿然撕除選角時的身分(膚色、種族、性別或性向)標籤,將是危險的。


一個提問看出兩派的陰錯陽差
簡單來說,A 派和 B 派分別以「維穩社會」和「工作權益保障」為論述基礎。一個反對順性別女性越界參演跨性別女性角色;一個反對順性別女性在當前主流票房考量下,參演所限縮其他跨性別女性(乃至其他性別少數)競爭,並連帶不易得到曝光與重視的惡性循環。很不巧的,主流票房本身也和性別身分脫不了鉤,這讓史嘉蕾的順性別女性身分遭到凸顯,並成為這 A、B 兩派共同攻擊的標靶。
然而,當我們提問「性別是否該成為選角考量」時,兩派事實上呈現絕對的立場互斥。這也正是為何,當一般跨性別女性競逐順性別女性角色失利時,輿論聲浪未必能激起的可能原因(只有 B 派會出來抗議)。反言之,在性別少數的題材、角色屢遭邊緣化的今日,這次的輿論力量很可能是工作權益派所等待許久的。當然,大片廠未必有義務(或意願、能力)去處理這些訴求,之後仍可以重新選角,或乾脆罷拍;而就算真的出現實力派的跨性別女性演員擔綱,單靠實力說話能否帶來票房,也都還是未知數。


是以,性別議題在影視業的難解,不會是任何一次的抗爭或角色演出成功就一勞永逸;然,這些性別少數演員的實力證明,雖然不能說服 A 派越界(往後,A、B 派始終仍需面臨這件事的論辯),但對於 B 派卻是扭轉產業鏈惡性循環,讓小眾題材、角色獲得關注,甚而爭取選角競爭機會的可能解藥。其後發展固然仍需倡議團體、性別少數演員的自身努力,但回歸「工作權益保障」的理想而言,這些輿論聲浪,已然勇敢的敲響了改變的第一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4會員
59內容數
我要成為 LeetCode 王!快跟我一起踏上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etCode King 的其他內容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
日前國立清華大學於畢業典禮發生致詞代表疑似以骨瘦如柴、環境惡劣形容馬來西亞,不但於典禮直播時引發討論,爾後更遭網友與媒體轉傳、熱議。簡短數言隱含歧視之嫌,也引起校生、網友大篇幅批判與論戰。這段話究竟有無歧視意味?又,冰山下隱然傳出更多的危險信號,你發現了嗎?身為坐在台下的應屆畢業生,我有些話要說……
中國政府已在五月推出「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公共交通運輸的新制,此舉被視為中國「社會信用系統」試行縮影。自其提出、草籌,已陸續在各省城鄉試行數年餘,企業與學校也被鼓勵以此做為人員晉錄之參。然,此舉在各界普遍受抨擊,主要原因為何?該政策又應被如何解讀?本文將帶你從商業、社會及科技三重視角剖析論之。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
日前國立清華大學於畢業典禮發生致詞代表疑似以骨瘦如柴、環境惡劣形容馬來西亞,不但於典禮直播時引發討論,爾後更遭網友與媒體轉傳、熱議。簡短數言隱含歧視之嫌,也引起校生、網友大篇幅批判與論戰。這段話究竟有無歧視意味?又,冰山下隱然傳出更多的危險信號,你發現了嗎?身為坐在台下的應屆畢業生,我有些話要說……
中國政府已在五月推出「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公共交通運輸的新制,此舉被視為中國「社會信用系統」試行縮影。自其提出、草籌,已陸續在各省城鄉試行數年餘,企業與學校也被鼓勵以此做為人員晉錄之參。然,此舉在各界普遍受抨擊,主要原因為何?該政策又應被如何解讀?本文將帶你從商業、社會及科技三重視角剖析論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幾年來,影視文化開始流行起一種「不像其他女孩(Not Like Other Girls)」的主角類型。這些主角多為青少女,通常打扮樸素或怪異,沒那麼「刻板的女性化」,認為自己喜歡「嚴肅而認真」的事物,並且幾乎是一再強調自己「和其他女孩不一樣」。
Thumbnail
如果你看電影預告有著性感女星史嘉蕾·英格麗·喬韓森(Scarlett Ingrid Johansson)便以為這是一齣浪漫愛情片,那真的就大錯特錯了。當然內容少不了帥哥美女的喜劇戀愛,但真正吸睛的焦點完全不是男歡女愛這種小情小愛如此簡單。
Thumbnail
這是7月14日《Brokeback Mountain斷背山》小知識的第二彈。 當被詢問是否害怕扮演同性戀角色,希斯萊傑說他並不害怕,他只擔心自己不夠成熟,沒有辦法很正確且公平的演繹。 希斯萊傑在最初被邀約演出這個角色時並沒有很確定,但在當時女友娜歐蜜華茲的鼓勵下,他決定接受這個角
原本以為是一部看綠茶搶走另一半的戲碼,殊不知那背後要表達的情緒後勁這麼強(太震撼) 簡慶芬這角色。從開始的綠茶婊到後面的堅強到令人心疼。只為了得到認同得到愛。於是她創造了個“敵人”。好讓自己能在比較中得到優越感? 原本以為瑞掰咖的人設會是活出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但導演不走那套。。。。
Thumbnail
近期英國劇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演員選角引來爭議,許多媒體和影評人批評演員選角違反了觀眾需求、毀壞了原著的形象。究竟這次選角是不是過於政治正確?劇團也對此出面回應了網路上的眾多批評聲浪。
Thumbnail
前陣子的港劇《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晴,不避諱談及自己利用美貌、身體換取利益,也以此為傲。但很有趣的是她並不是以菟絲花自居,而是以自己懂的利用優勢為榮。
Thumbnail
我想起斯特拉・阿德勒在《表演的藝術》一書中說:「只有當你拒絕把自己當作角色的時候,才是表演。在整個表演的歷史中,沒有人表演他自己。」長久以來,我把角色放在自己的前面,現在,我第一次產生了「演員為什麼不能演自己」的疑問,我甚至對什麼叫作「自己」充滿了問號。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她是長春藤成員——羅格斯大學第一屆女性學生。於70年代以黑人女性身份入大學,到底會聽到幾多守舊的說話,看到幾多輕蔑的目光?及後在演員路上打拼,漂亮的臉蛋與好嗓音沒有令她一帆風順。倒是曾有導演在看到她後大喊:「天啊!一個黑人女主角!我該怎麼辦?」
Thumbnail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
Thumbnail
這幾年來,影視文化開始流行起一種「不像其他女孩(Not Like Other Girls)」的主角類型。這些主角多為青少女,通常打扮樸素或怪異,沒那麼「刻板的女性化」,認為自己喜歡「嚴肅而認真」的事物,並且幾乎是一再強調自己「和其他女孩不一樣」。
Thumbnail
如果你看電影預告有著性感女星史嘉蕾·英格麗·喬韓森(Scarlett Ingrid Johansson)便以為這是一齣浪漫愛情片,那真的就大錯特錯了。當然內容少不了帥哥美女的喜劇戀愛,但真正吸睛的焦點完全不是男歡女愛這種小情小愛如此簡單。
Thumbnail
這是7月14日《Brokeback Mountain斷背山》小知識的第二彈。 當被詢問是否害怕扮演同性戀角色,希斯萊傑說他並不害怕,他只擔心自己不夠成熟,沒有辦法很正確且公平的演繹。 希斯萊傑在最初被邀約演出這個角色時並沒有很確定,但在當時女友娜歐蜜華茲的鼓勵下,他決定接受這個角
原本以為是一部看綠茶搶走另一半的戲碼,殊不知那背後要表達的情緒後勁這麼強(太震撼) 簡慶芬這角色。從開始的綠茶婊到後面的堅強到令人心疼。只為了得到認同得到愛。於是她創造了個“敵人”。好讓自己能在比較中得到優越感? 原本以為瑞掰咖的人設會是活出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但導演不走那套。。。。
Thumbnail
近期英國劇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演員選角引來爭議,許多媒體和影評人批評演員選角違反了觀眾需求、毀壞了原著的形象。究竟這次選角是不是過於政治正確?劇團也對此出面回應了網路上的眾多批評聲浪。
Thumbnail
前陣子的港劇《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晴,不避諱談及自己利用美貌、身體換取利益,也以此為傲。但很有趣的是她並不是以菟絲花自居,而是以自己懂的利用優勢為榮。
Thumbnail
我想起斯特拉・阿德勒在《表演的藝術》一書中說:「只有當你拒絕把自己當作角色的時候,才是表演。在整個表演的歷史中,沒有人表演他自己。」長久以來,我把角色放在自己的前面,現在,我第一次產生了「演員為什麼不能演自己」的疑問,我甚至對什麼叫作「自己」充滿了問號。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她是長春藤成員——羅格斯大學第一屆女性學生。於70年代以黑人女性身份入大學,到底會聽到幾多守舊的說話,看到幾多輕蔑的目光?及後在演員路上打拼,漂亮的臉蛋與好嗓音沒有令她一帆風順。倒是曾有導演在看到她後大喊:「天啊!一個黑人女主角!我該怎麼辦?」
Thumbnail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