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專業、民意與政治的共伴效應:從輿論看颱風假的社會意涵(上)

2018/07/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今年第 8 號颱風瑪莉亞甫過境,雖然目前零星傷亡、停電等災情仍傳,然而就影響時間、規模而言已可謂幸運「快閃」;不過,對於社會影響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颱風假向來是全民關注的熱點,全家人拿著手機、在電視前等待颱風假決策公布的畫面,你我大概都不陌生,而你也可能已注意到:人民在這種時候的團結意志搞不好還超過競選開票,畢竟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每當風災來襲,「颱風假是否該放?而又該如何放?」在在考驗著縣市首長的應變處置,瑪莉亞的「快閃」即是乘著這股熱浪掀起一波討論。

觀察媒體報導、社群網站可以發現,輿論也隨著天象不停轉動著風向球,褒貶逆轉之餘讓政治人物猶如洗三溫暖。而與一般口水戰有異的是,風災假期是連動調整了數以百萬計的市民作息,他們的意見在本質上就足以構成很大的壓力源,甚至不需政治雜音或媒體渲染的外力施壓。這不禁使人好奇:輿論在作為市井百民心聲抒發的同時,是否也隱含反映了假期背後,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在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先從颱風假談起吧~


之一但非唯一解:科學之於行政所扮演的角色

停班、課的初衷,顯然是為了避免市民們在工作、通勤時暴露於危險環境,並且能妥善預備防災,讓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財產損失降至最低。依據停班、課參考標準,颱風暴風半徑四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達七級風或陣風達十級風,或是降雨量已達致災/有致災之虞時,縣、市長便得以發布之。有趣的是,既然這些參考依據都和天候狀況有關,那為什麼不乾脆讓氣象局決定颱風假,反倒是讓縣、市長來捧這個燙手山芋呢?

原因其實不難,因為風、雨勢的強弱只是颱風假的門檻標準,七點會達標未必代表七點就最適合停班、課,把實務問題列入考量,才是首長們通盤決策的斟酌重點。今年起氣象局與各地政府舉行「縣市颱風視訊會議」的新制,也有將天候、實務並呈考量的意味。是以,「四點鐘之亂」之所以激起市民非議,肇因於事前針對實務的推演不夠完備,以致提前下班防災之衷未成,反倒還衍生出嬰幼童接送、大眾交通運輸分流等問題。由此可知,科學證據未必能提供最佳解,在國家產值-百民安危與便利的天秤上,所有縣、市首長都像是在經歷一次次的民意賭盤,對了便成神、錯了不是人。


然而,甫經四點鐘之亂的民眾大概不會想到,當晚一連串的停班、課公布,反倒開啟了瑪莉亞颱風第二波,也讓新聞媒體暈頭轉向的輿論戰場:雙北不同調。

「雙北不同調」引發的輿論風暴

北北基生活圈(基隆、新北、台北)向來在颱風假宣布一事上採同步決策,這次卻出現新北市提前放假,而台北市及基隆市隨後宣布照常上班、課的罕見情況。由三位首長事後的說詞都可顯示,颱風動向預測是決策主要因素,以當時身處新加坡「世界城市高峰會議」的新北市長朱立倫為例,就表示新北市分區複雜,而當晚至少已有9區域達停班、課標準,乃採其決議。是以,專業考量立基之餘,行政做法就成了主要議點--在北北基生活圈的工作常態下,不論當晚決議發布的次序,何以都欠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呢?

「那跨縣市上班的人該怎麼辦?」當晚十點公告一出,PTT、臉書等社群網絡瞬間罵聲四起,大批民眾紛紛以天候安全、行政紊亂乃至人身抨擊留言「洗版」,多達近萬則「怒」表情湧入柯文哲臉書專頁。許多人質疑:就算縣市有各自的專業考量,行政上由於不同調而衍生出的模糊地帶也應該被關注(以往三市共同決策放假與否,其因亦同),既然朱立倫已宣布放假,新北自無上班問題,那台北、基隆除非有更好方案,否則照常上班是會徒增許多困擾。這個論述由於合理且站得住腳,一時之間成為民意抨擊的重點,故雖同無配套方案,質疑柯的聲浪卻顯著高於朱。

北北基首長在這次颱風假的溝通是否出現問題雖不宜斷言,但可以確認的是,朱的提前宣布等於讓柯文哲面臨(強勢局面而致)的民意與科學預測專業的取捨,其尊重專業而犧牲部分市民面臨雙北不同調代價的選擇;可能在專業、民意的共榮理想下讓一些人失望,連同前日四點鐘之亂對上班族權益的新仇舊恨,所衍生的民意非議雖可理解。但一些不明所以的批評無形中卻是露出了馬腳。


輿論與媒體產製的端倪

扣除純粹為情緒宣洩的人身抨擊(酸民當然也是社會問題,但非此文重點),一些訴諸天候安全的論述也顯示民眾發表意見時,很可能對政府決策的專業考量一知半解或不信任,而「雙北不同調」一說雖將專業考量先擱置一邊,但某些論調卻以盡信科學、徒建 SOP 而缺乏變通為批判,產業產值與民便的難點本就不易兩全,這番言論倒是凸顯了台灣人對專業的不尊重,以民意、民氣為旨,還將圖己利的僥倖心態矯飾、包藏於論述的虛偽。就這一點而言,秉持專業原則而非討好民眾放假的柯文哲,倒是紮紮實實賞了一記巴掌。

無獨有偶,一些新聞媒體的產製更有推波助瀾之效,受特定政治立場及輿論風向影響,許多電視台本著媒體近用權之旗幟,刻意放大或移花接木、斷章取義部分意見,標題殺人、輿論風向大轉彎時而可見;乘著「民氣可用」的情緒海瀾,將這些含毒素的電子垃圾餵食給百姓。伴隨陰謀論、惡性政治攻訐氣氛,想想每次政治事件前後民調的重大震盪,你就不難推斷政治人物這麼害怕得罪選票或財團是誰養出來的後果。

專業素養和民意是構成政府能安民心的兩大要素,四點鐘之亂和雙北不同調的兩段插曲都讓我們意識到兼顧二者的重要和必要性,且,這不只是政府而更應是全民一同學習、建立的概念。相對來說,政治風氣、媒體渲染及愚民思考的惡性循環則更不可不慎,檢視輿論的同時我們已發現許多存乎社會的惡瘤種;既然是惡性循環,從學習、思考模式的轉換為始,打破循環就成為可能。


然而,平常抱怨政府管太多的百民,何以在此議題這麼排斥政府給出的「彈性化」呢?而包藏在輿論中,人人都想放假的僥倖心態又是怎麼一回事?輿論背後所反映的權力結構及關係,真的這麼單純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4會員
57內容數
我要成為 LeetCode 王!快跟我一起踏上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