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陣子只要蘋果(Apple)股價正面表現,台股就吃了定心丸,所謂蘋果概念股就跟著吃香喝辣,投資原則似乎只要看著蘋果股價就知道台股相關供應鏈個股的表現,不過這原則今年似乎不太管用,對比鴻海與蘋果近一年的股價表現,兩者有天壤之別。
投資時可以找到某一種指標,跟著指標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就能順利達成所期待的目標?這背後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是指標與投資的關聯性程度,如果關聯程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指標所代表的意義就會改變,過去有效的指標在某個時間會開始失效;過去蘋果股價對於台股的指引,關聯性在於產品的製造,數量規模持續成長,製造廠商就能隨著擴張,隨著硬體產品數量成長趨緩,製造廠商的成長也漸停滯,而蘋果本身卻還有軟體服務業務正處於收割獲利成長期,這部分所帶動的股價表現,與台股供應鏈關聯性較低,使蘋果股價對於台股相關個股的指標意義逐漸失效。
投資若可以找到一個簡單指標當然很好,不過,實際上簡單指標背後通常有著複雜邏輯,如果沒有搞懂方法背後的邏輯,不知道在指標失效時仍遵循操作,簡單指標所帶來的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