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理想的家

    如果問你/妳心目中理想的家,你/妳會描繪出什麼模樣?
    如果問你/妳心目中理想的家,你/妳會描繪出什麼模樣?

    以前的我曾經想過,理想家庭的模樣就像我小時候那樣,我媽還在的時候,我們一家會在晚餐的餐桌上一起吃飯,分享今天的大小事,那是我以前覺得和家族連結最親密的時刻。
    但現在若要描繪出理想的家,我的腦海卻是一片空白,完完全全描寫不出來。無論是我,或是身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關於「家」的課題。當出生在世界上的那一刻,就有了家的聯繫,無論是有血緣上的或是其他的形式,又無論後來你/妳還會不會和「家」有所連結,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或正處於家庭/家族/家人之中。
    家的形式有很多種,家人的連結也有很多種,近親、遠親、熟悉和不熟悉,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我一直很想理清自己對「家」的連結和感受,可是活到人生的某一刻,我也知道這對我來說大概會是一生的課題,而答案大概永遠是無解。
    最近剛好接觸很多跟家族有關的事物,包含八月在愛丁堡看了阮劇團《家的妄想》,又或是看了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以及上週六因緣際會體驗了一點點家族排列的課程。我們真的好常談論或試圖釐清關於家的一切。
    八月是第二次看阮劇團《家的妄想》,上一次看是幾年前的首演;搬上愛丁堡舞台的製作比起在台灣的首演較小了些,依舊由莊子(莊益增)的一句話:「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為出發點,阮劇團透過播放破碎不堪的照片,以及流浪漢(李爾王)與離鄉來到東石養蚵的外籍配偶的故事,來談論「故鄉」、談論「家」,什麼是家?家會不會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一個軀殼?家有定義嗎?我們的故鄉存在嗎?如果你的故鄉是你的家,那離鄉背井的你現在待的地方,也算是你的家嗎?
    與第一次看《家的妄想》一樣,看完都會有一堆想法在腦海中飄來飄去,十八歲以前我在金門長大,十八歲以後我來到台北,一待就待了十年,回金門的次數很少,再過幾年,可能在台北待的日子就要超過金門了,但我從來都不覺得台北是我的家,卻又覺得台北很像是我的避風港。若要說到實際(形體)上的家,我好像覺得,只要有地方住,只要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那麼身在哪裡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
    而前幾天去看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描述著沒有血緣關係的六個人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將彼此當做家人的故事。他們之間的羈絆強大過於一些有血緣關係的真正家人。非常非常喜歡樹木希林坐在沙灘上,看著其他五名家人,用無聲的唇語說:「謝謝。」的那一刻。
    這是特別的家族形式嗎?我認為在一般人眼中它是特別的(所以後來大家要逃亡時被警察抓到才會有那麼多來自大眾負面的看法),可我卻覺得這樣的家族很美好。沒有血緣的羈絆,看似有一些利益的牽扯,在這之中又感受得到很多很多的愛。在我眼中,他們是真的愛著每一個家人的,是美麗的家庭。
    家族的形式一定要由血緣或契約連結嗎?若沒有兩者卻深愛著對方的人們算是家人嗎?家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家人之間又該以什麼當做連結?「家」,美好、易碎卻又堅固。
    上週六體驗了「家族排列」課程,家族排列是一種心理諮詢與治療,透過工作坊的形式來呈現出我們潛意識中與家族的關係,老師會請陌生人扮演當事者的家庭成員,並在空間中呈現出當事人的家族關係(例如:站在我右後方的人是我爸爸、左後方的人是我媽媽、在爸爸媽媽後面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像排列族譜一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觀察每個人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或是曾經有過的一些糾結...因為我們只體驗了課程的邊角,如果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或理清自身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我想是要花更多的時間投入課程或尋求治療師的。
    從這個活動之中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對家庭/家族的想法,在正式進入排列之前,老師先帶了一些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要我們輪流和同學們介紹自己與父母,說出自己與父母的名字、優點,在同一個空間之中走動,遇到人就介紹:「你好,我是xxx,站在我右後方的是我的父親,他的名字是xxx,我跟他有一樣的優點是....;站在我左後方的是我的母親,她的名字是xxx,我們都有一樣的優點是...」
    跟你說,對我來說,我、覺、得、超、難、的。我媽過世十年了,突然要我想優點我還真的是會想個幾秒,至於我爹呢...就不多說了。我很努力在遇到不同的人時,都說出父母不同的優點。說著說著,我想著,其實啊,爸媽在成為爸媽之前也是像我一樣,就是個有自己個性、自己想法、自己的人生的個體,成為爸媽只是變成了另外一個家族角色,但他們依舊是「自己」,很多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對他們,他們對我們,若能夠再更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彼此,會不會很多情況會有所改善?
    第二個活動是兩人一組,一個人當自己,一個人當錢,一樣是透過活動來整理自己和金錢的關係,老師提到金錢其實與媽媽是有關係的(我忘記為什麼了),有趣的是我的錢想要靠近我,卻在靠近我之後感到不自在😂我們在這個活動結束之前都還沒有找到彼此最舒適的距離。
    而最後一個活動就是前面提到的家族關係排列,我們一起排列了兩位同學的家人,我是其中一位同學的爸爸。兩家人面對面,被排列的同學(當事人)介紹著他的家人們(我們),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這兩家族之中有兩個人哭了...
    我和朋友可能都是麻瓜等級,在家族關係排列的當下我是完全沒感覺的。不知道是不是再次印證我對家族、家庭的關係連結是薄弱的呢?我的父母方都是身處於非常大的兩個家族,有著眾多的家人,從小只要遇到過年,我就會接觸到非常多的近親、遠親,但一直到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大家庭是沒有憧憬,也幾乎是沒有感受的。長大後遇到親戚們的噓寒問暖是充滿想逃的感覺啊。
    以我許多家人的角度來說,會希望家人之間是彼此照顧,也會給予彼此一些意見、幫助家人們有更好的生活(雖然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當事人並不那麼認為啊),「身為家人要彼此照顧」似乎是大家族的鐵則,可是要怎麼樣做到照顧卻不干涉,又是另外得學習的事情。
    我比較喜歡以「獨立個體」來欣賞每一個人,在家族之中總是有幾個特別合得來的親戚,關係不一定很親近,簡單來說只是單純頻率對了,她/他身上有我欣賞的地方,這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但我必須承認,之前在遇到困難時,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支柱。可相同的是,過多的期待與壓力又會讓我們遇到另外的困難。
    我想,家的課題永遠是沒有辦法說得清楚的。如果未來我有幸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小的家,我只想要好好地欣賞每一個人的優點,看著他們自由地來往想去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我覺得家最理想的狀態,不評論、不批評、不给過多壓力,只是陪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插畫、旅行、音樂、閱讀和寫作,一直在尋找生活的平衡。經營粉絲專頁「陳安仔」。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陳安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