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理想的家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問你/妳心目中理想的家,你/妳會描繪出什麼模樣?

以前的我曾經想過,理想家庭的模樣就像我小時候那樣,我媽還在的時候,我們一家會在晚餐的餐桌上一起吃飯,分享今天的大小事,那是我以前覺得和家族連結最親密的時刻。
但現在若要描繪出理想的家,我的腦海卻是一片空白,完完全全描寫不出來。無論是我,或是身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關於「家」的課題。當出生在世界上的那一刻,就有了家的聯繫,無論是有血緣上的或是其他的形式,又無論後來你/妳還會不會和「家」有所連結,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或正處於家庭/家族/家人之中。
家的形式有很多種,家人的連結也有很多種,近親、遠親、熟悉和不熟悉,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我一直很想理清自己對「家」的連結和感受,可是活到人生的某一刻,我也知道這對我來說大概會是一生的課題,而答案大概永遠是無解。
最近剛好接觸很多跟家族有關的事物,包含八月在愛丁堡看了阮劇團《家的妄想》,又或是看了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以及上週六因緣際會體驗了一點點家族排列的課程。我們真的好常談論或試圖釐清關於家的一切。
八月是第二次看阮劇團《家的妄想》,上一次看是幾年前的首演;搬上愛丁堡舞台的製作比起在台灣的首演較小了些,依舊由莊子(莊益增)的一句話:「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為出發點,阮劇團透過播放破碎不堪的照片,以及流浪漢(李爾王)與離鄉來到東石養蚵的外籍配偶的故事,來談論「故鄉」、談論「家」,什麼是家?家會不會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一個軀殼?家有定義嗎?我們的故鄉存在嗎?如果你的故鄉是你的家,那離鄉背井的你現在待的地方,也算是你的家嗎?
與第一次看《家的妄想》一樣,看完都會有一堆想法在腦海中飄來飄去,十八歲以前我在金門長大,十八歲以後我來到台北,一待就待了十年,回金門的次數很少,再過幾年,可能在台北待的日子就要超過金門了,但我從來都不覺得台北是我的家,卻又覺得台北很像是我的避風港。若要說到實際(形體)上的家,我好像覺得,只要有地方住,只要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那麼身在哪裡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
而前幾天去看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描述著沒有血緣關係的六個人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將彼此當做家人的故事。他們之間的羈絆強大過於一些有血緣關係的真正家人。非常非常喜歡樹木希林坐在沙灘上,看著其他五名家人,用無聲的唇語說:「謝謝。」的那一刻。
這是特別的家族形式嗎?我認為在一般人眼中它是特別的(所以後來大家要逃亡時被警察抓到才會有那麼多來自大眾負面的看法),可我卻覺得這樣的家族很美好。沒有血緣的羈絆,看似有一些利益的牽扯,在這之中又感受得到很多很多的愛。在我眼中,他們是真的愛著每一個家人的,是美麗的家庭。
家族的形式一定要由血緣或契約連結嗎?若沒有兩者卻深愛著對方的人們算是家人嗎?家族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家人之間又該以什麼當做連結?「家」,美好、易碎卻又堅固。
上週六體驗了「家族排列」課程,家族排列是一種心理諮詢與治療,透過工作坊的形式來呈現出我們潛意識中與家族的關係,老師會請陌生人扮演當事者的家庭成員,並在空間中呈現出當事人的家族關係(例如:站在我右後方的人是我爸爸、左後方的人是我媽媽、在爸爸媽媽後面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像排列族譜一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觀察每個人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或是曾經有過的一些糾結...因為我們只體驗了課程的邊角,如果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或理清自身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我想是要花更多的時間投入課程或尋求治療師的。
從這個活動之中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對家庭/家族的想法,在正式進入排列之前,老師先帶了一些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要我們輪流和同學們介紹自己與父母,說出自己與父母的名字、優點,在同一個空間之中走動,遇到人就介紹:「你好,我是xxx,站在我右後方的是我的父親,他的名字是xxx,我跟他有一樣的優點是....;站在我左後方的是我的母親,她的名字是xxx,我們都有一樣的優點是...」
跟你說,對我來說,我、覺、得、超、難、的。我媽過世十年了,突然要我想優點我還真的是會想個幾秒,至於我爹呢...就不多說了。我很努力在遇到不同的人時,都說出父母不同的優點。說著說著,我想著,其實啊,爸媽在成為爸媽之前也是像我一樣,就是個有自己個性、自己想法、自己的人生的個體,成為爸媽只是變成了另外一個家族角色,但他們依舊是「自己」,很多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對他們,他們對我們,若能夠再更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彼此,會不會很多情況會有所改善?
第二個活動是兩人一組,一個人當自己,一個人當錢,一樣是透過活動來整理自己和金錢的關係,老師提到金錢其實與媽媽是有關係的(我忘記為什麼了),有趣的是我的錢想要靠近我,卻在靠近我之後感到不自在😂我們在這個活動結束之前都還沒有找到彼此最舒適的距離。
而最後一個活動就是前面提到的家族關係排列,我們一起排列了兩位同學的家人,我是其中一位同學的爸爸。兩家人面對面,被排列的同學(當事人)介紹著他的家人們(我們),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這兩家族之中有兩個人哭了...
我和朋友可能都是麻瓜等級,在家族關係排列的當下我是完全沒感覺的。不知道是不是再次印證我對家族、家庭的關係連結是薄弱的呢?我的父母方都是身處於非常大的兩個家族,有著眾多的家人,從小只要遇到過年,我就會接觸到非常多的近親、遠親,但一直到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大家庭是沒有憧憬,也幾乎是沒有感受的。長大後遇到親戚們的噓寒問暖是充滿想逃的感覺啊。
以我許多家人的角度來說,會希望家人之間是彼此照顧,也會給予彼此一些意見、幫助家人們有更好的生活(雖然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當事人並不那麼認為啊),「身為家人要彼此照顧」似乎是大家族的鐵則,可是要怎麼樣做到照顧卻不干涉,又是另外得學習的事情。
我比較喜歡以「獨立個體」來欣賞每一個人,在家族之中總是有幾個特別合得來的親戚,關係不一定很親近,簡單來說只是單純頻率對了,她/他身上有我欣賞的地方,這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但我必須承認,之前在遇到困難時,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支柱。可相同的是,過多的期待與壓力又會讓我們遇到另外的困難。
我想,家的課題永遠是沒有辦法說得清楚的。如果未來我有幸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小的家,我只想要好好地欣賞每一個人的優點,看著他們自由地來往想去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我覺得家最理想的狀態,不評論、不批評、不给過多壓力,只是陪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安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次做核磁共振,我都覺得我去了宇宙一趟。 近兩年照了三次的核磁共振,身為一個核磁共振老手(咦?),從一開始極度討厭這項檢查,到現在漸漸習慣了。
    人生有時候就像是一團混亂的線,整理不好,還越來越亂。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每個人也都有編寫與修改故事的能力,沒有所謂的絕對,更多的是灰色地帶。
    每次做核磁共振,我都覺得我去了宇宙一趟。 近兩年照了三次的核磁共振,身為一個核磁共振老手(咦?),從一開始極度討厭這項檢查,到現在漸漸習慣了。
    人生有時候就像是一團混亂的線,整理不好,還越來越亂。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每個人也都有編寫與修改故事的能力,沒有所謂的絕對,更多的是灰色地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曾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我正身處老家,看到兩個高齡90的阿公阿嬤,爸爸、姐姐和她兩個小孩,我先生跟兩個孩子都圍坐在餐桌,當我跟媽媽在廚房把最後的菜上桌時就看到當演員的小弟帥氣的從門口走進來,整個家洋溢著幸福喜樂。”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你夢裡的家是什麼樣子? 我從未體會過「家」的溫度,對我來說他只是個陌生的名詞,好像唾手可得,又覺遙不可及。 沒有人告訴我,沒有人用行動告訴我。我停滯在家門前,凝望著一切,我是誰?我在哪?我的家在哪?我就像迷了路的少年、失去燈塔的船隻,心中的傷痕被一刀一刀割得火紅,我…..做錯了什麼? 那一天,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曾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我正身處老家,看到兩個高齡90的阿公阿嬤,爸爸、姐姐和她兩個小孩,我先生跟兩個孩子都圍坐在餐桌,當我跟媽媽在廚房把最後的菜上桌時就看到當演員的小弟帥氣的從門口走進來,整個家洋溢著幸福喜樂。”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你夢裡的家是什麼樣子? 我從未體會過「家」的溫度,對我來說他只是個陌生的名詞,好像唾手可得,又覺遙不可及。 沒有人告訴我,沒有人用行動告訴我。我停滯在家門前,凝望著一切,我是誰?我在哪?我的家在哪?我就像迷了路的少年、失去燈塔的船隻,心中的傷痕被一刀一刀割得火紅,我…..做錯了什麼? 那一天,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