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讀書|家的結,該如何解?

2024/0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延續前一篇內容 讀心讀書|家是個張力場 之 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在進入書中第二章內容之前,有一小段引文,說明家庭中的衝突與情緒,其中有幾句讓人有感的,摘要如下:

當情緒的解壓縮歷程展開時,特定經驗事件的記憶會浮顯,哪怕只是一個場景,亦足以啟動返身回觀的心理重構歷程。

記憶解了壓縮,「事件」是重新發生理解的素材,「接納」是在理解過程中逐步發生的情感性態度,而不是能泛道德勸說。理解與接納是寬厚相待的條件。

衝突不可怕,懼怕衝突、壓抑掉對衝突的記憶才是一種損失!⋯⋯我們要允許自己帶著矛盾不適感,緩步當車,無須急於界定問題出在哪裡,亦不見得需要馬上去學習什麼溝通技巧來改善問題。


帶著這樣的理解進入第二章的故事:


 第二章:恨的爆衝與轉化:盈豐行的故事



在這一篇故事中,說了一個二十人大家庭如何在民國三十、四十、五十年代之間的奮鬥史,透過作者的書寫,除了隱約地看見了自己父親、母親那個年代的歷史外,也瞥見當年煤炭市場的變化、日據時代至日本人撤出台灣後整個社會的變遷。此外,透過作者的書寫,也看見她又是怎麼從帶著恨意看待這個家,透過家庭經驗的書寫和敘說歷程中,一點一滴地解開這個結,進而帶動家人一起寫家的故事,而完成了《盈豐行:煤炭雜貨之家~20個孩子的大家庭》一書。


我的父親和母親,雖然他們的故事並不相同,然而,作者提及她的母親曾說的一句話:「當時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帶著一群孩子硬是要找路。」時,勾動了自己,我的母親也經常說著類似的話,不知道自己當年到底哪來的勇氣,可以一個人帶大了我們這幾個小孩。


我有幾個印象:


小時候,似乎是妹妹生病了,半夢半醒中媽媽牽著我搭計程車。後來聽媽媽說,當時爸爸不在,她只能牽一個、抱一個,夜裡搭計程車趕去急診室裡。當時的醫療資源也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要掛急診只能往較大一點的城鎮跑。


還有幾次,夜裡聽見敲門聲,很害怕,醒來問媽媽,媽媽叫我不要理它。後來隱約中,似乎聽見是爸爸的聲音,想去開門,又怕被媽媽罵,帶著矛盾的心情中又朦朧地睡去,隔天早上醒來,發現爸爸在房間裡睡,才感覺安心。聽媽媽說,爸爸愛打牌,老是半夜才回來,她生氣了,就把門鎖起來,不讓他進來。


小六剛畢業,準備升國中前,我因為太想被稱讚,卯足勁地學溜冰(四個輪子那種舊式的),一個不小心摔傷了腳踝,脫臼了,那段時間,全都是母親的身影:帶著我去看醫生、騎車接送我上下學、洗澡時,也是她幫忙著我⋯⋯,當時,家中還有小我一歲多的 大妹,以及二、三歲大的小妹需要照顧,媽媽自己也還要工作補貼家用。,然而,這些時候,卻依然鮮少有爸爸的身影在。


長大後,我知道了有個叫「類單親家庭」的用語後,也就這樣稱自己的家,明明有一個爸爸存在,偏偏卻又感覺不到他的在。也難怪母親經常說,很多事如果她沒有堅持,我們可能還住著又擠又小的家,不知過上什麼日子⋯⋯。我想起以前,經常感覺自己必須要讀專科,好早點出來工作而感覺被犧牲了,及至長大,在整理這些的過程中,才漸漸看到當時家的處境。這些年,也因為住得離娘家近,總是受到母親特別多的照顧,她常對我說: 「妳小的時候,家境比較辛苦,所以,現在情況好了,給你也多一些⋯⋯。」


雖然作者與我,是二種不同的家,但是,母親那身堅韌的骨子、勞動的身影、被歲月畫滿風霜的模樣,卻在某種程度的相似。對於「家」,我雖然沒有恨,卻也曾經害怕回家,心裡上,經常是遠遠望著家,及至後來,才慢慢慢慢地,能走進這個家。


回頭看本篇開始的引文,當記憶與情緒展開,在故事中,帶著各種矛盾的情感前行的過程中,接納發生了,轉化也跟著進來了,我們開始有不一樣的視框重新看待,也就更多地理解了這個家的處境。


這些,是我讀著本篇文章的過程中,所浮現的情感和經驗。



100會員
133內容數
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很滿意,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沒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慢慢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