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豎琴(Harp)的介紹

介紹一下豎琴(Harp)。
台灣豎琴演奏家-蘇珮卿
台灣豎琴演奏家-蘇珮卿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可作獨奏、重奏和合奏,屬多功能的複音樂器。
古埃及將豎琴視之為神聖的樂器,稱它為貝尼琴,用於宗教儀式。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里拉琴(Lyre);有人說Lyre是最接近天堂的樂器、是天使使用的樂器,更是Harp的前身。
里拉琴(Lyre)
Lyre主要特點是共鳴箱特別狹窄,因而便於攜帶。樂器的弦數不一,通常是在五根和八根之間,這樂器適合用於伴唱。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經常使用這種樂器來烘托氣氛。根據文獻紀載,在北歐它仍被使用到至少14世紀左右。
現在看到的Lyre,有別於古希臘時期。它有著非常獨特的結構和音色,有些人稱它為小豎琴,但其彈奏方式跟豎琴還是有差別的。
早期的文獻記載,對豎琴的使用名稱並不統一。在各個古文明地區均有所發現,其來源已很難追究,但普遍認為其靈感從弓演變而來。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蘇美人聚居的烏爾城,現代考古學家從葬坑和皇家陵墓中挖掘出一些古代豎琴。目前被挖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跟緬甸豎琴有點類似,有13或14條琴弦,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負責按弦止音;現在中、西非等地區,還是可以看到這樣的豎琴。
後來豎琴傳入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聖經》亦有記載大衛王彈奏豎琴。
在歐洲,豎琴最早是出現在愛爾蘭。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製造於14世紀,有30到36弦,其最大特色在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歐洲其他地區的豎琴,是採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另外,愛爾蘭豎琴的琴身,有個大共鳴箱。
愛爾蘭豎琴
17世紀,豎琴在愛爾蘭地區被用於政治上,主要用於識別愛爾蘭地區。在1922年愛爾蘭獨立後,被用於國家的紋章以及愛爾蘭總統的印章。
中世紀時,歐洲的遊吟詩人會使用一種叫做「巴地克」的豎琴;它的 Size 稍微小一點。直到17世紀,豎琴在歐洲的發展仍未完全。
豎琴的演變,主要是為了克服調性問題和半音限制。
1720年,德國的Jacob Hochbrucker設計了五個踏板裝置的豎琴,以踏板控制弦鉤。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絃,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叫做「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
17世紀初,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及鎌鉤豎琴(Hook Harp)。Hook Harp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半音器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鎌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19世紀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這種豎琴,在彈奏上是有其困難的,加上樂器本身的限制,現在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
到了19世紀初,法國鋼琴製造家Sébastien É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
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É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豎琴在法國得以被推廣,更成為管弦樂的撥弦樂器之一。在豎琴音樂大賽方面,法國是第一個舉辦豎琴音樂大賽的國家,而第一個舉辦世界音樂豎琴大賽的國家是以色列。
豎琴形狀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狀,早期豎琴只有按自然音階排列方式的少數弦。其後,弦數增加,亦設共鳴箱,外形線條變得華麗優美。豎琴的弦一端與琴體(共鳴箱)以一定角度立交連接。現其種類大致可分為:
拉丁式:最原始豎琴,無法轉變調性。
愛爾蘭式:種類款式最多,可用手改變調性。
踏板式:47條不同長度的弦由橫樑拉到共鳴板,使用腳改變調性。
豎琴演奏要雙手並用,但不用小指。豎琴的音色與鋼琴相似,不過比較輕柔飄逸。豎琴有幾種特殊的奏法,分別是:
泛音:使音色清澈透明,比原音高八度。
滑音:使音色發揮獨特的和聲效果。
濁音:使音色鏗鏘有力。
※圖來自網路搜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