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展覽紀錄02

    我們來到一片垃圾場,不對,應該說,這裡只是一片被當作垃圾場的空地罷了。穿過高高的雜草,那裡味道有點臭,總之乍看,就像是鄉下常會見到的荒廢土地。
    「這裡以前是飛行場。」 他一邊說著,一邊興致勃勃的到處走動,拿著所搜集到的資料和地圖,一面與實地比對。那個臭味不只來自垃圾,還混雜著某種野生草樹和荒廢腐爛的氣味在裡面,或許還有別的東西,我也不太清楚。但總之那裡令人難以忍受。我不願踏進太多,勉強選了個還能接受的位子,站在那裡等他。 - 有一次冬天,我們往山的方向開去,來到浸水源古道的屏東入口。如傳聞一般,古道濕氣重。只走了一小段就折回頭的我們,除了沒有充足的裝備和訓練外,便是因為我們在山裡撿到了兩隻流浪狗。他們是在開往古道的路上,所遇到的兩隻黑色臺灣犬幼犬,一隻停在路中間,怎麼也不走,姑丈索性就抱回車上。另一隻追著我們的車不斷跑著。 「等一下,姑丈的車沒跟上。」 我回頭沒看見姑丈的車跟上,倒看到了一隻小黑狗拼命的在後面跑著。 我們停下車,打開門的時候,小黑狗靠了過來。當時已經到了收不到手機訊號的地方,等了大概幾分鐘後,姑丈的車終於出現。他搖下車窗,我看見表弟手上抱著另一隻黑狗。 「抱歉抱歉,小狗突然跑出來,擋在路中間怎麼樣也不走。」姑丈說。 「你們要收養他嗎?」我看著表弟抱著小狗,於是問了他。 「嗯。」表弟點了頭。 於是,我和爸爸很有默契的看向奮力追著我們車子的小狗。 「那你就跟我們走吧。」他拎起小狗,放到我的手心上。那天回到家,媽媽不停唸著爸爸。「又不是小朋友了,竟然還撿小動物回家!」 雖然後來,我們全家都疼愛那隻狗到不行。
    莫拉克颱風過後,靠近林邊溪的地方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河道疏洪工程。傍晚時候,我們會一起騎車到這些地方去查看。其中有一段工程把某塊田切分成了兩塊。原先連接著兩塊田的水道, 也被切開了。 「那天才在聽阿姨說,她小時候都沿著這條水道橋在走,我想應該就是這條沒錯。」 只是它現在被切斷了。
    2015年12月12日 東京,虎之門 展覽開幕,講稿
    大家好,我是這次展覽的作者佳文。首先今天要麻煩藝家人團體的古後小姐幫忙翻譯,真的非常感謝她。這組照片“讀河”,是我近五年移居東南亞和歐洲時,每次返家時所拍下的影像合集。離開熟悉的環境而再度返家,總發現許多以往不曾注意到的事物。我想我便是已這樣的心情去拍攝、 紀錄和重新檢視自己所生長的土地。 其中我想特別提到的幾張照片,是右邊的六張連續照片。 這些照片是2005年時所拍下的照片。當時我在高雄的語言專門學校唸書,週末才會搭車回屏東。照片裡的這座橋,連結著高雄和屏東兩個城市。這條名叫”高屏溪”的河川,是僅次中部濁水溪的台 灣第二長河。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和台灣第三長河淡水河並稱。 這條「下淡水溪鐵橋」,現在普遍稱「屏東舊鐵橋」。是由日本鐵道技師飯田豐二督造,耗時八年,於1914年完工。堪稱「東洋第一大鐵橋」的下淡水溪鐵橋,無論在預算或施工上都困難重重的鐵橋工程。經常在好不容易鋪設出一點基礎後,就無情的遭氾濫沖毀。 飯田技師為完成這項艱難任務,廢寢忘食而積勞成疾,在鐵橋完工的前一年,不幸犯上瘧疾的飯田,於1913年(大正2年)六月 病逝台南醫院,享年40歲。 在一本紀錄日治時期鐵路計畫的書“推動時代的巨輪”中曾提到,1914年2月下淡水溪鐵橋完工以後, 打狗保線事務所長小山三郎技師流著淚說「希望將今日的成功獻給飯田君。」並於鐵橋北端的九曲堂舊站,設立「飯田技師記念碑」,銘曰:「為職忘軀,貽利於後;厥功厥名,庶幾不朽。 」 半個世紀以後,1987年台鐵在鐵橋北側完成了鐵路電氣化的新高屏溪橋。也就是日後我通勤高雄屏東之間的橋。每次通過這條河流的時候,心中總莫名的被舊鐵橋吸引。舊鐵橋在1992年後就不再被使用,它彷彿歸化成為了土地的一部份,每次經過的時候,我總忍不住看著這座橋,說不上是什麼原因,無論經過了這裡多幾次,總還是被同一個景色深深吸引著。 2005年七月的海棠颱風,溪水暴漲的高屏溪沖走了第9、10、11號三座橋墩。這些照片便是颱風過後,我從高雄返回屏東家時所拍下來的影像。當時的溪水依然湍流,火車行駛過去時,遠遠的我看到鐵橋斷了。直到現在我都還清楚記得那時受到衝擊的感受,火車持續著往前,越靠越近,隨著溪流發出的聲響,我看見斷橋被淹沒。在還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景象時,就已經離的越來越遠,除了下意識的按了好幾個快門,一邊重複的告訴也在車上的妹妹「佳慧,舊鐵橋斷了、舊鐵橋斷了...」
    這整個過程僅只短短幾秒,卻在我心裡被放大了好幾倍,好難受。覺得「有什麼東西就這麼死去了。」當時17歲的我,沒有要從事攝影工作的念頭,下意識的將它拍下,是因為震驚,還是悲傷? 準備這個展覽的時,我決定將這幾張照片一起展出,才發現建造下淡水溪橋飯田技師的這段歷史。鐵橋完工後,除了改善高屏交通也減少了渡水人員的傷亡,對於未能見到完工後景象便辭世的飯田技師,覺得相當感慨。 我並不想從歷史角度去訴說或批判什麼,純粹是因為這樣的影像,在我心中與家鄉有著很強烈的連結。攝影是一項能以情感的角度去紀錄,和用客觀、理性角度去紀錄的媒介。台灣是我的故鄉,這塊土地在過去與現在所承受的傷害、掙扎、成長與改變,都造就了今天的我和每一 個台灣人民。而我也嘗試著把這樣的情感透過攝影來做表現,希望能傳達到更多人的心裡。 謝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開幕,也很感謝台日文化中心的邀請,很高興能在這裡展出。也特別謝謝藝家人、微熱山丘和Place M藝廊的協力,最後我想引用台灣作家楊慎絢在著作,「廢河遺誌」裡的一段話:
    乾枯的河道是歷史的斷層, 失去水源的子裔, 將四處遷徙; 毀棄大地的掌紋, 將隔代遺忘自己的出生。 距離下淡水溪橋完工也過了一百年,這讓我想到了,今年讀到的一則新聞:「來自日本的大川美左緒,是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人。養老院人員和她的家人幫她慶祝了第117歲的生 日。大川在家人簇擁下出席慶祝活動,她很開心的說自己很幸福,提到生日宴會,她若有所思的說 『117年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長。』」
    再次感謝。
    讀河 林佳文写真展 2015. 12. 12 - 2016. 01. 20 主辦:台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 台湾文化センター 協力:藝家人 贊助:微熱山丘、Place M Gallery
    / 觀看維生 /
    攝影、暗房、影像、回憶。 影像記事—展覽紀錄02
    / follow me on / web - www.chiawenlin.net instagram - chiawenlin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hiawenlint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