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到倫敦旅行是2016年1月底,那時候倫敦地鐵上還是有大量乘客閱讀書報雜誌的。
來到倫敦之前,從網路上接收過大量關於從搭乘地鐵時閱讀書報論倫敦居民的人文素養接著回頭批評台灣人花費太多時間低頭滑手機而不願閱讀、應該要多向倫敦人學習充實自己的"描述"。
這個"描述"在我的倫敦初體驗中得到證實,當時參加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遊學團(英國冬日天亮的晚、黑的早,早上八點天亮到下午三點就天黑是很令人煩悶的),住在倫敦外圍的寄宿家庭裡每天早晚跟著上班族一起擠地鐵到市區,的確,有超過半數的人都是拿著書本或免費的地鐵報或站或坐專心閱讀。
倫敦現今有兩款主要免費地鐵大報及幾間小報,早晨出刊的地鐵報Metro在近三百個地鐵車站裡都設有報箱讓乘客免費拿取,另一份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則於下午四點出刊,在乘客流動數量大的大型地鐵站有專人發派,這些報紙內容並不因為免費發送就顯得馬虎,不論是國內外新聞、政論、體育、藝文、星座運勢或數獨及填字小遊戲一個都不少,進車站時順手拿一份,搭車時閱讀,到站時當日大小事大多都已經掌握。除此之外車站外也常看到發放免費情報雜誌例如Time Out的工作人員,如果不想閱讀新聞,那些好吃好玩的推薦專欄也是個好選擇。
仔細觀察倫敦當地人不太在地鐵車廂裡交談,常常是坐定或站定後就進入自己的小世界,就算與其他人同行也一樣;曾有英國籍友人告訴我他們認為在車廂內交談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車廂內行進聲通常是大過一切,會高聲交談的大多都是外來觀光客或是週末夜晚喝太多的醉漢。所以這時候手上能有個東西打發進入自己小世界後的時間很重要,書本與報紙就派上用場了,而且絕大多數的乘客並不會把自己手中那份報紙一起帶下車,而是直接至於座椅上方或椅背上,下一個乘客會見慣不怪的直接拿起閱讀,並在下車後將報紙遺留,像是約定俗成般,過了上下班尖峰時段後,到處是報紙的車廂就成了每日例行風景。
剛開始會好佩服倫敦人熱愛閱讀的行為,也受到激勵下定決心要好好把握零碎搭車時間閱讀,畢竟倫敦地大,出門搭個半小時地鐵算是近了,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交通上如果只是白白浪費也是可惜,但待久了後才慢慢發現這個熱愛閱讀行為背後有個更重大的成因是沒有網路。
雖然硬是要說,倫敦地鐵超過一半是建在地上的,但使用度頻繁位於市區的範圍通通紮實的被埋在好幾層樓深的地底,一走進車站、刷卡進入閘門下了手扶梯後就徹底與外界失去聯絡,那時候再怎麼網路依存、再怎麼想滑手機上臉書都沒辦法,於是並不是倫敦人多有人文素養多知道要把握搭車時間好好閱讀,而是在網路被剝奪的情況下只能回歸紙本。
但也不得不說的是,這個行為也開始慢慢有個改變,從2016年1月初我第一次來到倫敦看到超過半數乘客閱讀紙本到2018年9月中的今天我在車廂中環顧一圈發現只剩下極少數人閱讀書報,他們的手裡拿的換成了手機。
有電信公司推出了在深深地下也可以連接的無線網路後,在地鐵上上網以非不可能,並非使用該家電信公司的手機使用者,我常在車廂內觀察著,他們玩遊戲,或是離線瀏覽網頁,或是發呆,真正拿本書閱讀的人反而成了少數,以往車廂內集體閱讀的景象也不再復見。
說到此,似乎閱讀紙本只是倫敦人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當科技與網路又回到身邊時,他們是頭也不回的奔向手機的,這麼想起來,也好久沒有在網路上讀到大力稱讚倫敦人在地鐵上閱讀的文章了,感覺到一陣悲傷,不知是因為科技最後終究勝利還是因為曾經竟是被如此理由批評沒有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