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施洗或嫁接?基督教吸納文化器物的各種想像 (7)

上文提及,筆者「在嫁接形象中找尋養份,像橄欖枝分享橄欖樹肥美的樹根」,這個意象可以再補充一下。嫁接範式的 6 個階段/步驟/形態,不是嚴謹解經(羅馬書 11:16–18,23–24)的結論,經文只是為我提供靈感與切入點的「文本」。若果被上學術一點的外衣,或可借助Norman L. Geisler在《宗教哲學》(1)引述的觀點,套用林賽(Ian Ramsey)或費里(Frederich Ferrè)的模式宗教語言理論(347–371頁)處理。根據這個觀點,嫁接範式這類論述,是一種「模式宗教語言」,透過「揭示、喚起模式」,旨在「指向奧秘」。筆者遠眺奧秘,撰文抒發靈感之後,始終要以聖經研究與神學架構,來承載範式。
另一方面,現實中的園藝實務、技巧,也不會主導了嫁接範式的建構,否則,很容易把太多的「絃外之音」,讀入上述羅馬書或其他經文章節中,再強行「解出來」,犯下解經的大忌。園藝技巧,也只是引發靈感與切入點的「文本」。說一點題外話,在市面找到的羅馬書註釋(中文),普遍都指出保羅「不懂園藝」。現實世界的接枝,不會是野橄欖枝接上好橄欖砧木,卻是反其道而行,把結好果子(橄欖)的優秀枝條,嫁接到能夠忍受惡劣環境(卻未必能結出優質橄欖)的野橄欖砧木,藉此増加果林面積及保持產品質素。保羅引用嫁接例子,為的是再次申述三一神與亞伯拉罕的聖約,進而述說天國奧秘,而非傳授園藝技巧。
補充完畢,進入重溫階段,看看戲劇這枝椏現況如何。
下文將會透過嫁接範式重新「審視」戲劇?這個工程恐怕十分磨蹭,況且很多課題筆者力有不逮,未能深入探討,只能略述/重溫脫株與選砧兩個階段/步驟/形態。將來談論其他文化器物,也會出現偏重某一階段/步驟/形態的情況,例如教會對某類文化器物有太多誤解,自會在認識本株這一階段,花上大量篇幅。另一方面,重溫過程未必點點分明,兩個階段/步驟/形態會混成一塊麫粉團般。
坦白而言,基於私心,筆者甚為關注戲劇是否已脫株。戲劇經過人文化/世俗化過程(在《想像(2)》曾初步闡釋),不再是希臘酒神信仰的禁臠,我和一眾劇場肢體就可以釋然,放心繼續在舞台飛馳。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 基督教文化內涵本身就是英國人文主義的一個向度 ...... 所以在作為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審美觀照的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了濃厚的基督教意識 ……」(29頁)(2)。戲劇(英國傳統一脈)有可能同時進行了脫株、選砧與嫁接,故此教會可以「放心使用」。
另一方面,可以循另一角度探究,印證戲劇是否已完成脫株。脫株對應施洗的過程,就是倒空、脫離(原來的)異教本質。倒空了,脫離了,戲劇就應該有點「空空如也」,這個容器不再被單一宗教占用,反過來能夠成為承載各種宗教思想;甚至無神論等思維的器皿。
說的很憑空抽象,不如列舉香港的眾多實例。戲劇固然是一種光譜甚寬的世俗活動,同志運動多年以來使用劇場宣揚他們的理念,非常成功。在劇場內質疑、調侃基督教(亦有可能劇作家借用教會符碼,談論人性善惡而已),也不是甚麼新鮮題材(3)(4)。佛教團體與摩門教(後期聖徒)在十多年前已經分別製作《玄奘》及《蒼天戲法》等劇場作品。戲劇沒有明顯地「抵抗」或「迎合」某一種宗教思想或意識形態,可以視作經過人文化/世俗化的結果。
再引申一段題外話。嫁接範式並非由基督教單獨占用(只用來解釋基督教會的現象),例如選砧一項,其他明顯具備傳統內涵的宗教/信念,也是一種砧木/嫁接基座。戲劇本株有枝椏脫離,不一定要落戶、嫁接到基督教會。蟬過別枝,我棄人取,基督教會在文化戰線上失利,也許要從選枝、脫株、選砧與嫁接等環節著手,思考如何收復失地。
現階段,我會問:戲劇已經與基督教傳統融合無間,成功開枝散葉了嗎?其實路還很遠,筆者提醒自己態度要開放一點,隨時省思。其實也不得不開放,例如基督教聖樂,縱使傳統根基何等穩固,聖樂工作者也須因應世情,時刻反省。基督教戲劇何德何能,可以一勞永逸,坐享光環?
作為局內人,基督教戲劇前景仍然充滿挑戰。套入嫁接範式思考,當前基督教戲劇遇上的大問題,是選砧與磨合。 筆者認為,不少肢體選擇的砧木,是「佈道/宣教熱忱」及「成為活祭,發光發熱」這些福音派核心傳統,《想像(3)》略述過港台兩地基督教戲劇的發展狀況,可作佐證。這些傳統沒有問題,但戲劇不單純是一種宣道媒介/福音道具/見證材料,忽視戲劇原本的角色、功能,就好比基督徒用中文書寫福音單張或見證文章,卻沒有基督徒用中文寫詩寫小說。
既然如此,應該如何選砧?羅炳良博士在談論聖樂時,提及「文化授權」這個想法,大意為:「……. 人的文化應是一個以神為中心的文化,神與人立約亦是一個文化授權(cultural mandate),人有責任管理及影響文化,使之成為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文化,更應把一般恩賜變成教會恩賜 ……」(65頁)(5)。聖樂早已循此途磨合、結果,基督教戲劇可借此砧木一用,事實上亦有肢體正循此方向努力。
努力的肢體還有很多,有肢體很著力探討如何把戲劇融入(接枝/嫁接)教會禮儀中。他們指出教會禮儀充滿「戲劇性」,嘗試循這方向發展下去。《想像(4)》也曾浮光掠影地提及,有肢體嘗試接上敘事神學、神學戲劇等神學論述。
談論戲劇,暫告一段落。下一回,開始另一個自尋煩惱/捉弄自己/自找死的課題:中國武術。張永信博士曾撰寫《但以理書註釋》,提及鑽研《但以理書》的寫作背景時,如同走入殺戮戰場!因為眼前各種正反論據羅列,此起彼落,爭辯不休。在教會談中國武術,亦有同感。
下回繼續,希望這輛旅遊巴士能夠順利前行,不會中途吃了拳頭墮了崖。
(……未完成)
註:
(1) 《宗教哲學》,Norman L Geisler,吳宗文譯(1983),種籽。
(2) 《莎士比亞戲劇與基督教文化》(2007),肖四新,巴蜀書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00089
(3) http://www.wedraman.com/portfolio/messiah 舞台劇《製造基督》
(4) http://www.wedraman.com/portfolio/doubt2/ 舞台劇《聖訴》
(5) 《聖樂綜論 I (第四版)》,羅炳良(1995),天道書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