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衰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請容我用這樣的標題來吸引大家對於這個議題的注意,身為一個多年投入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熱血份子而言,看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可預期,但還是感到非常遺憾和憤慨,過去幾年託長官的提攜與恩賜(應該是恩賜吧!),我有機會到一個員工年資都比我年紀還要大的資深品牌:手工業推廣中心投入工藝文創產業的輔導與推廣,在甫上任一週內就改名為“ 國家文創禮品館”,為什麼?
想必知道的人不多,多數的人還是認為可能以前就叫這個名字,但有機會因為史博館這個議題,讓我以現在的一般民眾身份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政府實際推動文化創意產,工藝匠人產業的實際狀況
為什麼要改名?甫上任的 唐國泰董事長看了單位財報,發現每一年的支出,都是這個單位無論是拼死拼活,還是慵懶散漫賺進來的,即使還有一些隱藏的債務和舊制勞工退休金的大問題(只能說好康的工作總不會輪到我 ==”)
原本經營的場域叫做中華工藝館,陳列櫃多年未汰換,櫃子歷史和同仁的年資應該跟我的年紀差不多,燈光昏暗的像是屠宰場,地上的地毯應該可以稱得上古蹟,產品面恐怖到了極點,主管機關棄之不管,ERP系統還停留個別獨立,比EXCEL表單還難用的狀態,一個靠銷售存活不公不私的單位,這樣的實體狀態能有機會做好嗎?!也沒什麼空間後悔,只好興致勃勃,充滿幹勁投入!
於是,唐董事長在大刀改造的原則下,在上任一週內就用了我亂選字後,珍珠板輸出的“國家文創禮品館”七個字作為招牌,象徵重新出發,發新聞稿,創造聲量等等
*這是商業行為,政治含量不高
回過頭來說,手工業推廣中心應該是全台灣唯一隸屬政府自營的“商場”,這麼多年累積近萬個大小廠商,數萬個商品都塞在這個地方,而且靠這樣的商業模式活了一甲子!至今我依然佩服不已!無論是現任或已經離開的同仁們,他們將青春歲月投入在這邊,很多人都是從年輕的第一份工作做到現在,薪水也沒有漲多少,就這樣每天為了推廣這些文創工藝產品,敬業地守護著這個地方!
即使當時環境不堪,但深信一定的過人之處!對這樣充滿時代傷痕的單位,更是充滿尊敬和熱情,否則我還真不知道我要靠什麼撐過那幾年!
一開始,我們對於這個單位其實很陌生,但凡事總是要先挖掘過去脈絡,才有辦法定義現在,決定未來,於是請同仁到處找資料花了一點時間抽絲剝繭,原來這個單位早期是台灣手工藝產業的火車頭,技術中心,也是全台灣工藝展售,教學的重要場域,至今各外國政要使節到台北,總是會帶到這個地方轉轉(其實是因為外交部在旁邊....很近XDD)
好了,關於國家文創禮品館的經驗有機會再說,我想鋪陳的是我在行銷部經理,營業部經理,大陸總監,協理,總經理任內剛好接觸了文化部隸屬各大博物館和文化中心等
故宮在過去沒沒無名的時候,這個地方卻是他們早期少數的展場之一,現在故宮紅了,供貨現實面誰也不會去記得過去相互扶持的情誼,誰能銷貨在眾多渠道中才講大聲講話,誰管你是政府還是民間單位....這是現實!
再來,除了故宮,文化部轄下的 國立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草屯的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中正紀念堂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國立國父紀念館National Dr.Sun Yat-sen Memorial Hall,各地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甚至外代表處的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等,幾乎都有接觸甚至合作過,大家都有營運上的困難,不是當二房東靠租金收益就是圖像授權的權利金,不管如何每個單位都期待能像故宮一樣能夠自籌比較多的財源,文化部轄下的單位自籌財源比例不一,但通常不會超過20%,因為多數是補助,沒達到不會倒,都是吃政府預算...我在任那幾年真的每次看都眼紅,因為我們連馬桶壞了,都要再三思考,想拉個皮,根本就沒有錢!
*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隸屬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籌財源達 100%
這個老店,不敢說經營得好,至少打響知名度,增加其他客群,稍微優化,但不會忘記每天看銷售報表的辛苦,要壓榨同仁,在夾縫中求生存,每天都在想明天的營業額能不能補足前一天或前一個月的,不然這個月又達不到標了,可能連薪水都發不出來,任內每年還有近一億的銷售額,當然光在國父紀念館的分店當時就佔了不少比例(當然陸客銳減了之後,整個單位收入硬生生斷了一大半,只能緊縮,裁員,優退等等),怕離題太多,先不講太多單位營運的狀況,現在才要進入正題!!!
我認為文化需要商業作為基礎,才有辦法推廣,延續,滾動,循環,否則只是孤芳自賞,各縣市政府應該推動文化市場化,建立專業經理人管理博物館,設定營運目標,逐步活化硬邦邦的館藏體系,不要因為意識形態而去限制了文化的發展,因為你只能創造文化,但阻止不了的!
文化部這些館方人員不一定有文創通路或市場的經驗,通常只能向外求援,過去在觀光人潮多的時候,哪怕流標,搶都來不及了!這個大環境的問題在這篇就先不論了!
現在政府不敢大開大合面對市場,然後又怕圖利廠商,裹足不前,單位主管保守謹慎不敢動作太大,文化部高層也是只會評估再評估,最後又變成政治考量,這樣的產業是將如何發展?文化產業跟一般的產業特性不同,不是投入預算,把工廠蓋起來,東西生產下去,研發創新,外銷國際,銜接上下游就可以!是前期的籌備和預熱期是可想而知的長!
新聞中提到:“去年4月辦理的機場博物館商店營運標案已6次流標,去年底全數暫時歇業。文化部發布新聞稿表示,史博館原位於桃園國際機場的商店,2017年年中起改由文化部與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轉型為「博物館商店」,目前4家博物館商店仍正常營運中,並未熄燈。”
這種新聞回應我說一句比較不客氣的,這樣的官僚真的是害慘台灣文化的主因
在一個全台灣觀光客最聚集的機場流標,還6次!然後要昇恆昌吞下去,變成昇恆昌支援,讓館持續存在,這種回答覺得義正嚴詞?有人了解為什麼流標?為什麼東西賣不出去?為什麼整體文化授權的東西在這幾年越來越下滑?有人去面對問題的根本嗎?如果開在梨山沒人去標,還另當別論,連國內最大的時藝多媒體都放棄與史博館合作,為什麼?!
*因為沒有商機
文化部轄下的文創園區我認識一半的營運團隊,也幾乎了解這幾年的狀況,先從臺中文創園區來看就知道了,根本就是一個死城,縱然裡面有再豐富的文化,沒有商業結,於是在該處辦公的文資局升級了,變成文資署...然後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改成“文化資產園區”
讓我覺得是因為是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用更高的議題蓋過,重新出發,我不反對這樣的操作方式,也不反對文資的重要性,但...到底這個具有歷史背景的產業園區,到底未來要走向何處?在裡頭的廠商沒有一個人因為這個園區蓬勃發展,即使許多文創圈的前輩都在裡頭,我談的不是內容的不足,而是文化部在面對實際載體或空間的時候可否多思考一下商業模式和營運管理,其實能做的很多,要做的也可以很多,投入也不用太多,就能煥然一新,但是由於本位主義太重,造成現今的狀況!
轉型後的文資園區將成蚊子區? 林佳龍:帶動舊區再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3222624
*因為文化推廣真的不是用喊的,以為是大陸嗎?
陳學聖委員過去一直都很關心這類型的單位,他指出,國際間1955年成立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商店協會 」(Museum Store Association, MSA),逾1000名會員,是產業間資訊交換及資源交流的平台,反觀台灣文化部一方面說要積極推動文策院,另一方面卻任由文創體消失,卻結束所有通路營運、悖離國際趨勢,真是天大的諷刺,更錯失了透過機場讓外國旅客接觸台灣之美的機會。
很多業者,這幾年都紛紛走避與文化部的合作,也放棄期待,自己組成相關協會,尋求其他單位甚至縣市政府的輔導,到底這是經濟部的工作還是文化部?
在草屯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每年文化部的預算高達三億以上,但這些匠人除了被宣傳之外,最希望的是要賣得出去啊!
但實際呢?每次由政府作東的海外工藝展,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因為像我們要帶廠商去展覽,還要自掏腰包,想一想還真的覺得自己像白痴,但每次屢屢大舉在海外由政府買單的展覽效益呢?不會有人去算,也很難算!
但有人去思考是否有機會在海外落地,形成渠道,在當地投入推廣?!不然到底曝光的目的是為了?趁機出差嗎?
(我沒有要戰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意思,許主任是大前輩)
講到出差,我岔題一下,在國家文創禮品館的那幾年時期,因為只要來參訪的都拿出一堆房舍,預算希望我們去展店協助當地業者發展當地文創等等,跑遍大江南北,無論省委書記,還是街道辦主任,我拿出去的名片就是印“國家文創禮品館”,當時他們有求於我們,不太會過去在意我們印了什麼,因為我們比他們強,最多私下用氣音問一下我們的國家是哪一國,我也只能用氣音回答:中華民國
反正我要講的重點就是文化可以變成穿透每一個人生活的軟實力,也可以像是被關在玻璃屋裡的蘭花,政府可以吸空氣,很清高的活著,但創作者,藝術家,匠人他們需要有支持生活下去的基本,才有辦法創造更高的文化價值,影響著更多人
你知道各縣市中小企業中與文創創意相關的比例在都會區都是大於20%,雖然經濟貢獻GDP不大,但數量不少,當然也因為台灣對於文創產業的定義太廣泛,最後千萬要記得:“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個字中對於政府最重要的是“產業”,不是文化,因為文化是來自於民間每一個的生活,政府毋須把持,而是創造出產業環境,讓這樣的文化在其中產生創意啊!
否則,枉費文創產業這幾年被認為是台灣優於其他國家的產業!
如果有過目的朋友,不好意思!
亂七八糟跳來跳去,一口氣打完,也沒有潤稿!
如有閱讀困難症,歡迎請跳過這一篇!
----------------------------------
喜愛長文閱讀區:
大陸文化產業需要綜合型人才
https://goo.gl/uUVWHD
從+1到10萬的爆炸模式!微商的裂變營銷
https://goo.gl/NeFN7V
2019品牌行銷趨勢
https://goo.gl/zcujf6
淺談兩岸文化旅遊現況與未來
https://goo.gl/jUaDUW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tech #不是資訊人卻談科技行銷 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站在同一個行銷起跑點上!MarTech(Marketing Technology)一詞源自美國,但至於是誰真正提出
2016年7月,中國大陸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幾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目標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自此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開,
從原來灰天黑地的「煤城」蝶變成為如今綠水青山的美麗泉城,每年千萬人次的人潮和優美的環境帶來了人氣、財氣,也讓賈汪的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生態文明所帶來的幸福生活。「綠
夢行悟空策劃團隊,一段血淚交織的過程
幾十年來,在許多待人處事,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念:施比受更有福 #人生不是留下的多少
北京故宮,在經過七八年跌跌撞撞的不斷開發! 終究會突破的,一月正式推出的“謎宮如意琳琅圖籍“,完全將文化與互聯網+做了成功的案例,先不論到底好不好玩! 獨特的實體書籍+線上遊戲的解謎體驗
#Martech #不是資訊人卻談科技行銷 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站在同一個行銷起跑點上!MarTech(Marketing Technology)一詞源自美國,但至於是誰真正提出
2016年7月,中國大陸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幾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目標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自此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開,
從原來灰天黑地的「煤城」蝶變成為如今綠水青山的美麗泉城,每年千萬人次的人潮和優美的環境帶來了人氣、財氣,也讓賈汪的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生態文明所帶來的幸福生活。「綠
夢行悟空策劃團隊,一段血淚交織的過程
幾十年來,在許多待人處事,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念:施比受更有福 #人生不是留下的多少
北京故宮,在經過七八年跌跌撞撞的不斷開發! 終究會突破的,一月正式推出的“謎宮如意琳琅圖籍“,完全將文化與互聯網+做了成功的案例,先不論到底好不好玩! 獨特的實體書籍+線上遊戲的解謎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文化創意聚集地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是一個充滿歷史和現代創意氛圍的地方。這裡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酒廠,如今經過重新規劃和修繕,成為台北市民和遊客最喜愛的文化創意聚集地之一。 各式各樣的展覽 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不同時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展覽,從藝術展到設計展,從科技展到手工藝展,應有
Thumbnail
從南門市場出來,沿著南海路右拐,沒多遠就會來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南門館。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舊工廠,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因為它曾經是台北市的樟腦工廠。 想想看,在這麼市區的地方居然會有樟腦工廠,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可以想像,當時這個地方是多麼的偏僻和荒涼,才能夠建造這樣一座工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今天我跟朋友去歷史博物館看展覽,結果發現展覽已經結束了。我們很失望,只好懊惱地往回走。走著走著,我們經過了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心想,既然歷史博物館看不成了,就來這裡看看吧。 我們原本以為這裡只展出一些常見的文創藝術作品,所以沒有抱太大期望。沒想到,這裡竟然是一個特展,主題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華盛頓華山文創延期可以說是台灣第一個行程的文創言情是說台灣第4成形的文化延期很久以前曾經參與這個案子也算是跟這個延期很有岩鹽所以常常關心她的相關活動支持是由中央藝文公園這邊走了走的 這一片的草地很適合辦活動,簡單生活節就是自一片大草原上辦活動,反應非常好,朋友告訴我說門票即然要3000塊,真的很不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文化創意聚集地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是一個充滿歷史和現代創意氛圍的地方。這裡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酒廠,如今經過重新規劃和修繕,成為台北市民和遊客最喜愛的文化創意聚集地之一。 各式各樣的展覽 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不同時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展覽,從藝術展到設計展,從科技展到手工藝展,應有
Thumbnail
從南門市場出來,沿著南海路右拐,沒多遠就會來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南門館。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舊工廠,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因為它曾經是台北市的樟腦工廠。 想想看,在這麼市區的地方居然會有樟腦工廠,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可以想像,當時這個地方是多麼的偏僻和荒涼,才能夠建造這樣一座工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今天我跟朋友去歷史博物館看展覽,結果發現展覽已經結束了。我們很失望,只好懊惱地往回走。走著走著,我們經過了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心想,既然歷史博物館看不成了,就來這裡看看吧。 我們原本以為這裡只展出一些常見的文創藝術作品,所以沒有抱太大期望。沒想到,這裡竟然是一個特展,主題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華盛頓華山文創延期可以說是台灣第一個行程的文創言情是說台灣第4成形的文化延期很久以前曾經參與這個案子也算是跟這個延期很有岩鹽所以常常關心她的相關活動支持是由中央藝文公園這邊走了走的 這一片的草地很適合辦活動,簡單生活節就是自一片大草原上辦活動,反應非常好,朋友告訴我說門票即然要3000塊,真的很不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