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冷天該如何進補―走過青壯系列

時序雖然已三月下旬,理應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但是一陣來自北方的鋒面,濕冷的天氣似乎又回到寒冬時節,正是古人所謂,初春是乍暖還寒的不定性。
周末假日與朋友們碰面,大家討論要去哪用餐,有人建議:「這麼冷的日子,應該要進補一番!」很快獲得附議,於是大伙就上網尋找附近有沒有知名的羊肉爐或薑母鴨。
的確,冬令進補是華人世界流傳數千年的觀念,尤其農業時代,平常辛苦下田,省吃儉用,會在入冬後的農閒時候,利用進補的名義,補充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同時在寒冬時也能夠抵禦冰凍的氣候,這種「進補」,是有它的意義,古人還認為,冬天若沒有好好的進補,新的一年恐怕抵抗力會不夠而容易生病,這其實也帶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意涵。
記得以前民間習俗總是認為「野生」的動物比較補,冬令進補優先選用山裡面打獵來的山羌,果子狸,甚至虎肉、熊肉,最不濟「香肉」(狗肉)也行。以前服役時,冬天營區附近的野狗通常就全都不見了,相近大都被伙房的阿兵哥「進補」光了。不過動物保護觀念興起後,現在大概不太有人會用野味來進補。
冬令進補的獸肉,一定要用中藥來烹煮,如當歸,人參、枸杞、黃耆、川芎、茯苓、紅棗、黑棗……等等,除中藥外,通常還會加上酒來調味。
有人很喜歡吃冬令進補這些特定的料理,但是我覺得在這個營養太過豐盛,甚至必須要減肥斷食的現代,冬令進補已失去時代的意義,一方面是現在誰不是天天大魚大肉,根本不用進補,同時我們的生活型態早已是多坐少動,冬天更是不太會特別去運動,因此若一次又一次的進補下來,恐怕吸收的熱量太高而胖了起來。
而且這些進補的食材多是肉類及動物性脂肪,血中的膽固醇會過高,而濃肉湯汁中的普林含量很高,若加上豬肝、豬心等內臟,當血液裡的尿酸迅速增加,往往會引發令人痛不欲生的痛風。
除了痛風的人要非常小心冬令進補的食材,其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原本在冬天就容易有意外,這些太多油脂的進補也會增加危險,另外有消化道疾病的人,酒、油膩的濃湯會刺激胃酸分泌,使得潰瘍更嚴重;而且有肝臟、腎臟病患者,一下子吃太多蛋白質,若無法順利將大量的代謝物排出時,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同時對於營養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冬令進補會破壞飲食營養的均衡,冬天過度進補,反而造成開春後身體的負擔。過去我很喜歡吃中藥燉煮的味道,但這些年,已改吃「養生鍋」,也就是用同樣的中藥,但是不加肉類,改用蔬菜來取代。若真的要加肉,就吃魚肉,雞肉也要去皮,講究點的,還會先煮完放冷,去掉上面一層油然後再正式烹調。
隨著時代變遷,古人冬令進補的預防醫學概念,到了今天應該調整成在這個時候做全身健康檢查,看看哪裡有紅字,趁著歲末回願與檢討時,一併調整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其實在冬末初春,以及所有季節交替的時候,反而飲食要清淡一點,來增加身體的免疫力。
當身體狀況不好時,不是立刻去補什麼,我們最需要的,反而是不該吃什麼。人體是有自癒機制沒錯,但前提是我們不要去干擾它。就像我們生病感冒不舒服時,往往會吃不下任何東西,因為這時全身各器官與組織都要傾全力對抗外來的敵人,所以不希望我們進食耗費寶貴的資源去消化與吸收食物。然後,當身體好轉,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已經掌握優勢,控制大局後,我們才會恢復食慾。
我們要學會傾聽身體,而不要被大吃大喝的強烈刺激掩蓋了這些訊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