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某個學校的家長讀書會演講,之後幾位家長與老師請我一起吃午餐。
吃飯閒聊時,談到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感慨「台灣鬼混二十年」。席中有一位不到三十歲的老師,姑且簡稱為青,及一位四十多歲的家長,簡稱為中,還有一位與我年齡約略相同的家長,姑且稱為老,以下簡述三人的對談。
中先開炮:「這位市長未免抹殺了許多人的努力,台灣的平均工時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嗎?」
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的言論常引起議論。Source: 六都春秋 CC BY 2.0
青反駁:「可是台灣人的薪水一直都沒漲,今天中央政府主計處公告的
實質薪資比2001年,也就是比17年前還要低,我們周邊國家的薪資都不斷成長,不要說韓國香港跟新加坡了,連中國大陸年青人在二十年前,薪水只有台灣十分之一,現在卻比台灣高了!」(註一)
老點點頭附議:「的確,在這二十多年台灣的優勢不斷流失,我記得1998年時,韓國大學畢業生平均薪水只有台灣的一半不到,之後整個國家遭受
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政府破產,被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管,二十來年前韓國慘到這樣,現在他們年輕人的平均薪水已是台灣的二倍多。」(註二)
中不服氣:「可是韓國人不快樂啊!而且經濟是靠大財團支撐,同時韓國人民的壓力很大,自殺率這十多年來都是全世界最高的!」(註三)
青似乎不贊同:「台灣的年輕人也不快樂啊!我有很多同學、學弟妹都被迫要到國外打工,離鄉背井,做的也不見得是很專業的高薪工作,常常自我消遣說是台勞。」
中反駁:「台灣薪水沒漲是在轉型啦!你們不覺得台灣是個很適合生活的地方嗎?治安好,民主開放又文化多元,這都是很多人很多年的努力才擁有的啊,不能一切都以金錢來衡量吧!」
他們這樣你來我往吵了半天,才發現我都沒有講話,忽然停下來,要我表示意見。
其實我已經很多年都不太願意跟別人討論帶有政治意味的議題。台灣這二十多年來,每經過一次選舉,社會就被撕裂一次,經過不斷反覆動員,兩黨劇烈的競爭,多年前曾經恐怖到有所謂割喉戰,慘烈到一切以意識形態掛帥,弄到最後連選舉之後的日常施政、以及一些重大的公共議題也「非藍即綠」,只問立場不論是非,已經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討論。
而且絕大部分的社會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當然更沒有標準答案。選擇的標準會因為看重的時間是現在或未來、現在擁有資源的多或少,甚至我們看重的價值,對未來的想像……等等因素,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少有皆大歡喜,沒有缺點的政策。
不過看他們在等著我講話,我只好苦笑著回答:「或許可以說是這二十年絕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很努力,但是有極少數握有權力的公務員與政治人物就有點鬼混了。當然,他們也許不是客觀上的偷懶或怠惰,而是當世界改變了,他們卻沒有積極的回應世界的改變。這種『該做而不做』用白話簡單地講,說是鬼混好像也沒錯,但是這麼直白地講,的確會刺傷了很多人的心,尤其是我們這些五、六十歲到八十歲的人,因為似乎箭頭就指向我們這整個世代不夠努力!」
那個跟我年紀一樣大的家長歎口氣說:「的確,我們進社會工作的一九八〇年代,台灣的確充滿希望,在東亞,除了日本之外,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文化,幾乎都是領先群雄。」
我接著說:「不過很多事情事後諸葛容易,真的要找出罪魁禍首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錯誤的循環,彼此互為因果形成很難解決的僵局,可以說是共錯結構。比如說教育問題,父母把教育亂象矛頭指向教改,而教改人士則推給教育人員,認為執行不力,而學校又把責任推給父母。就像我在演講時一直強調的,時代改變了,孩子面對未來所具備的能力與素養也不同了,如果我們還執著於過去我們獲得職場優勢的能力,要求孩子循著我們的老路前進時,反而會害了孩子。就像企業有所謂『策略轉折點』,通常在過去時代最成功的企業,在遊戲規則改變、也就是面對策略轉折點時,往往是第一個失敗的公司。」
當年他在書裡就焦慮地表示:「時而感到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時而感到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時而為我們正在受教育的孩子們流淚……我眼睜睜地看著台灣過往累積的優勢正在流失,而時間卻不站在我們這一邊。」
仔細重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提到的問題有些仍然存在,但是這八年間我也看到許多的人用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傾盡全力地打拚,當然也包括嚴先生自己,將他自己重病重生後的人生全奉獻給這塊土地。
書裡面他提醒家長的四個盲點,仍值得大家省思。
盲點一,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對於分數的執迷與瘋狂,會不會害了孩子?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提醒家長要用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來框限未來。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他感慨,為何全世界的價值觀,會變成鼓勵最聰明的菁英選擇快速致富的金融人生,成為貪婪的操盤手,用別人的錢下注?而以這些孩子的條件,本來可以成為一流的創意人才,有愛心的醫務人員,改變世界未來的科學家、藝術家或學有專精的技藝家。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他感慨,成批年輕人將考公務員做為人生職志,唯一著眼的就是工作保障。那麼我們如何期望只求安穩過日的人進入公職,掌握國家資源,會有使命感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呢?的確,企圖心、熱情與使命感,創新改變,這些面對巨變時代最重要的特質,如何在只求不做錯事、順利下莊退休的人身上找到?
在書中,嚴先生也對現在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政治人物有所感慨,我們也只有期盼建立更良善的公民社會,讓每個孩子擁有傾聽、尊重,明辨是非及開放的心態,藉以觀察世界與未來。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從來都沒有在鬼混,那麼,或許我們必須誠懇地反省,自己有沒有把力氣與資源放到對的地方?
編按:因三人談話中有不盡確切之處,以註解說明。
- 註一:台灣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28k元台幣,中國青年起薪並未比台灣高,平均亦還遠低於台灣。
- 註二:韓國在1997金融風暴時就已向IMF求援,而不是1998之後;目前韓國青年平均起薪約為台灣兩倍,但應未到兩倍「多」。
- 註三:近十多年來,韓國自殺率為「OECD會員國最高」(自殺率略高的立陶宛於去年中才加入OECD),而非世界最高;若以地區論,自殺率最高者近數十年均為格陵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資料,韓國總體自殺率排名世界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