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不溫不火,也許這樣走比較遠

經歷了許多曲折的路,是不是我們心裡嚮往的圖案就更加清楚了? 還是夢想的樣貌漸漸消逝呢? 誰不想一路順遂或者能筆直的往未來走去呢?
但可能曲折的路更適合。
在經歷之前,總會在心裡偷偷畫下期望的樣貌;而在經歷之後發現期望的、喜歡的樣貌卻不屬於自己。於是漸漸修正那輪廓,期待「他」可能會符合應該屬於的模樣,其實追求的也不過就是歸屬罷了。 終將認知到-
歸屬只是自我認知的錯覺。
細水長流、小火慢熬,這類的平靜也許真的能帶來一種安穩。 是否歸屬於這個團體或是這個人不過就是你一時的錯覺,就像有句話說「安全感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走一段路之後就會感知到-世上沒有完美,只有能不能夠接受。彷彿某種必須,在這些完美包裝下就必須要附帶一點苦痛,好吃的乳酪蛋糕不是蛋糕本體而是整體口感的融合,倘若沒有下層的餅乾那傷層的乳酪很快就被厭倦了;倘若沒有乳酪那餅乾本身又顯得枯燥。
之所以會覺得人生只有接受否的這種回應,大概是因為每每覺得「這就是最完美的解答了!」的時候,這份完美的心就會開始瓦解,這並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完美真的不存在,那份心是會被瓦解的,隨時都會崩壞的。用感情對象來比喻好像不妥當,那用設計或是美來比喻好了。
當感受到這就是最完美的設計了,這就是最美的事物-可能一覺醒來或是回神瞧瞧就發現「這個地方還可以修改」、「這條線應該篇過去一點」、「這個紅不是腦海中的那個紅」。 實話可能是我們終究無法確實的表達出腦中那個畫面-純粹的。
關於確實表達的這點,有沒有想過其實腦中有個畫面、口述後獲得轉化、被聽見、被理解、被陳述後這些次數的轉化之後早就和原本腦中的畫面出入甚大。於是純粹的那個畫面並不存在,因為經過這些過程後在腦袋的那個畫面也潛移默化的塗改成另一個樣貌了。
曾經聽說過「純粹的事務令人著迷」,邪惡本身非常的純粹、暴力本身也很純粹,這些本身不具有意義的認知是非常純粹的,經過數萬次的轉述之後他的本質並不會改變的;經過數百萬次的轉化後依然非常純淨的。 愛也是如此。
愛本身就是一種純粹的事物。
經過數千萬次的轉換之後,愛也是依然純粹的。 悲傷喜樂都是愛的產物吧,總是這樣想的話就可以盡情的沉浸在每一種情緒裡了,也無需理會社會上被設定的「正常」因為那從不存在的,不過是為了拘束人們符合管制,只要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就盡情的享受當下每一種細微的情感。 阿!這就是愛阿!

在規範之下的表達方式太少了,根本不夠我們用於表達愛。
所以選擇不冷不熱的前進,不給予彼此太迅速的定義,只要知道現在大概往哪個方向航行,可以看著星空辨別現在的航道,也可以看月象知曉時間;不透過言語向彼此解釋,只要持續前行終將抵達相同的目的,沉默的陪伴或是有意無意的相看,都好過太多的言語-使人誤會的言語。
經歷過那些轟轟烈烈大火快炒的料理,也會傾向無調味清淡的冷菜冷飯,這不代表機械式的生活,而是在這些平淡之中我們可以品嘗到更細微的味道-更細緻的感受。
豎立每一顆細胞,開起每個細節的感受,品嘗生活的氣味-就像用舌間分開每一粒米飯的細緻般,用皮膚觸碰每一顆氣體;就像聞到不同咖啡香氣顆粒般,用耳分辨每個不同的聲道。 當細緻到如此,也就不用加快腳步的急促,產生慢之後也產生了細節吧,於是可以用舒適的腳步前行。
這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吧。
享受當時的情緒,沉浸在自我所創造的氛圍裡,慢慢的向彼此靠近,太空飄浮般的前行,深怕會讓羽毛跌落般的小心翼翼,這樣也許就可以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比認知的任何地方都遙遠的彼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