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5/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外訪後感(一):戰意

    外訪行程是很疲倦的。
    時間非常寶貴,連日來有十多個會面,包括三個公開演講、一個國會聽證,數個與國會議員及高級官員的會面,每次都要絞盡腦汁,以最簡潔和概括性的語言回應他們的疑慮(有時候可以從很難以預料的角度),是極度消秏精力的。
    但我們來是求贏的。扭曲的議會令民意非法直接施壓,民主派在功能組別保駕護航下永遠無法過半,惟有配合國際社會的關注以及施壓才有可能令政府讓步。香港的議員和市民在奮鬥,但前線不僅侷限在議會和街頭,還在各個外國的會議室中--香港政府以國際都會之名吸引外商投資,外國政府和企業因為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及有利的營商環境而批評政府政策,乃無可厚非。政府的理曲詞窮,其實人盡皆知;美國政圈大多都是不太清楚「送中條例」一事,但講述來龍去脈後,他們已立即發現問題,並積極關注。
    很多時候,外訪行程未必會有即時成效,但這次的目的相反:我們要國際持份者有即時而有效的行動,去剎停這條斷送「安全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惡法。行程中已有一些其體成果,包括將會有國會兩黨議員聯署公開信反對修例,以及在參眾兩院都會重推「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其內容主要包括制裁有份破壞香港民主人權制度的人士以及發佈年度報告檢視香港自治。但能夠在兩院提出法案,不代表會一定被通過;爭取更多議員支持(Co-sponsor),才有可能令議案在芸芸眾多的法案中突圍而出,被放上大會討論並通過。在這半年來,我陸續會見了參眾兩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眾議議的議事規則委員會主席,他們都非常關注香港的狀況,這有助條例得到通過,並令外界更關注香港的人權狀況。 當然,尚有很多具體行動在各方努力下進行中,我也希望外國政界、商會的表態能令本地抗爭運動,甚至龜縮在民意後的親中商界有更多的談判籌碼,去反對這個傷害自身利益、「霸王硬上弓」的政治任務。 「送中」條例一仗極為難打,但絕對有勝利的可能--政府完全忽略了商界對「拉人封艇」、保障自身利益的關注,也令民意一面倒傾向支持民主派,連「親中藍絲」都覺得政府「搞搞震」,破壞穩定,無事生非。要贏,就要有贏的決心,有贏的戰略;多管齊下,共同進退,才是勝利的關鍵。 “It’s urgent, and we are here to win” 這是我們在每次會議的開場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