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上四五個響頭,閒人這才心滿意足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走了。」
以上情節在二百萬加一人遊行後不絕於耳,得到敷衍的道歉、四大訴求無一得回應,卻在網路上看到不少人說道:「我總算站出來為自己的權利爭取發聲,俾掌聲自己……」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走了。
《阿Q正傳》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由魯迅先生所撰寫,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形象,影射出人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等的劣根性。
我不反對遊行時的香港人很可愛,有紀律、守秩序、互相打氣加油、會清理自己帶來的垃圾,但遊行過後,大部份人好像情緒得以宣泄,忘了林鄭的咀臉、黑警的暴力、抗爭者的哭嚎、以及殉道者的無聲納喊。
「阿 Q 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莊,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 Q 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 Q 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對於革命意義絲毫沒有瞭解。所以一被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香港人甚麼時候才會覺醒,明白「抗爭不是請客食飯」,不是打卡、不是嘉年華,今次的成功是和理非跟勇武結合而得好的成果,和理非不喜歡勇武;同樣勇武派、衝衝子也可能睇和理非唔順眼,但抗爭不是交朋結友,只要目標一致、互補不足,何以要捉鬼?作為香港人,我們的命運已經係連成一線的共同體,大家可以迷惘不知下步怎走、可以失敗(哪個地方能一蹴而有民主) ,但不能互相指責、篤魁、割席,更加不能吸食「階段性勝利」的精神鴉片。
一篇諷刺時弊、嘲諷人性的作品若果經過接近一百年後仍然適用,是作者的強大,同時也是社會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