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神聖的不滿足感

    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培訓課程演講時,總會提醒這些志工,自然解說講的再生動有趣,甚至令民眾又哭又笑,可是過兩天股票跌了、孩子考試考砸了,那場演說秀早就忘得一乾二淨;活動設計得再精彩,也比不上大怒神海盜船的刺激,或者線上遊戲那麼令人欲罷不能。
    更何況,荒野以一個公益團體的角色,向社會大眾募款,應該不是為了增加一些自然課老師或者帶領一些打發孩子時間的遊戲吧?那麼,該如何檢視荒野的解說或活動的成效呢?
    我總是覺得,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改變,也就是經由荒野的努力,是否能讓人在每天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上有所改變。否則聽了再多的演講,或參加再多次的活動,也只是浪費了社會的資源。
    如何讓一個人改變?最簡單的方法不是讓他接受更多的環境教育,而是讓他有些具體的環境活動,當一個人願意站起身,踏出家門,為環境付出直接的行動,不管大或小,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行動,只要他真的願意主動做點事,相信他從此就不一樣了。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對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是非常開心,也非常感動的。
    看到三十多組的團隊報名這個論壇,來分享他們這一年做了什麼事,從動機,發現問題,然後設計行動方案,到執行過程與檢討,最後反思及進行下一階段的行動規劃。論壇採取正規的學術報告形式,嚴格管控時間,每個方案報告後立刻有評審講評與建議。
    最令人感動的是,二O一七年在三十多組報名的團隊中,有二十多組是國中與高中的荒野小志工,他們或許經驗不足,但是那種熱情與使命必達的自我要求,讓在場的大人都很感動。
    這次論壇的籌備與現場一切工作,也是由二十多位中學的小志工來承擔,他們並且雄心壯志地承諾,明年會繼續舉辦,並且希望有機會也有能力邀請其他國家的青少年團隊來報告他們的環境行動,也就是舉辦一個國際性的環境行動論壇為目標。
    美國波斯牧師曾觀察到一個人成長中有個重要蛻變的時刻,他稱為「神聖的不滿足感」,也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看不慣的事情,可是通常只是用嘴巴抱怨一番就過去了,然而當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戴蒙也發現,近代的許多年輕人喪失了生命的追尋,也許物質環境很好,學歷很高,但是卻呈現兩極化,一則對社會冷漠而疏離,另外就是憤世嫉俗只會罵而不想現身參與。如何讓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恐怕是當代新的課題與挑戰。
    在威廉戴蒙的研究與調查後認為,少數願意參與有意義活動的年輕人,他們能夠集中力氣勇於實踐自己的夢想,大多在青春期曾經經歷過以下幾個美妙的時刻:
    一、 曾經與家人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二、 發現世界上有某些很重要的事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三、 體會到自己可以有所貢獻,並且形成一些改變。
    四、 獲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展開初步的行動。
    五、 透過行動有進一步的想法以及獲得所需的技能。
    六、 學會務實有效率地處裡事情。
    七、 把這些行動所學習的技能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我們大人是否曾經題供了孩子建議自我價值與義意追尋的機會?我認為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荒野保護協會已成立了二十多年,我們不敢說為台灣守護下多少自然野地,有多大的貢獻,但是許許多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付出行動的荒野伙伴,讓我們有信心繼續往前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寫道:「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環境行動論壇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
    明年,環境行動論壇期待有更多的團隊來分享與交流。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寫道:「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環境行動論壇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