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學堂的起心動念,主要來自我在三年前寫碩士論文《黑色美國夢:全球化下台灣街舞的身體政治與認同渴望》的經驗。當時,因為寫作過程實在太嘔心瀝血很想吐,所以寫完後,我就一直放著沒理它,跑去創作啊當編輯啊寫舞評啊策展啊駐村啊什麼的,雖然這本論文有得獎,讀者迴響也不錯,也一直有人慫恿我開課或出書之類的,但由於工作繁忙,就一直沒有下文。
2019年春天,某個機緣始然,我剛好要在某大學教入門的街舞史,於是開始重新複習很多資料。我發現,比起3年前,我開始想跟更多人分享街舞的知識,而不是讓這些東西鎖在圖書館裡,也不是鎖在街舞舞者的圈圈裡。
最主要的成因,是我認為比起3年前的台灣,現在在台灣生活的每個人,都需要對別人與對自己有更多一點的理解,每個人也需要更了解,到底怎麼參與這個社會,怎麼更勇敢去捍衛某些價值,怎麼反省自己,而這些跟街舞有關的知識,我認為能提供某種程度的啟發。
今年四月我開了兩堂課試水溫,反應很不錯,但許多不住在臺北、或時間剛好撞到的朋友,無數次跟我表達他們的扼腕,他們很想來上課、釐清一些跳街舞以來的疑惑。他們有些人已經是跳了十幾年的街舞舞者,有些人甚至是職業街舞舞者,當然更多的,是從前跳過街舞,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繼續的人。
「街舞學堂」便是為他們而開,也為那些,對街舞曾經或正在感到疑惑的人而開。
這是「街舞學堂」主要的出發點,而我的思考方向大概是下面兩個:
一、目前台灣理解街舞歷史的方式,很填鴨:
很荒謬的,一個最愛把反叛、個性掛在嘴邊的舞蹈,卻一直在重複最填鴨式的知識教育方式。現在台灣理解街舞歷史的方式,跟「1885年鴉片戰爭、1945年二戰結束、麥克阿瑟說了什麼什麼、亞歷山大做了什麼什麼」沒什麼兩樣,只是內容替換成「1971年the Lockers成立、1977年Electric Boogaloo成立、Afrika Bambataa說了什麼什麼,HipHop四元素是什麼什麼」而已。
這些資訊當然都沒錯,但身為一個大學念歷史系的人,這種理解方式實在太表面了,而且真的很枯燥,又很容易死背,最重要的是,我常常覺得我又不是黑人或美國人,知道這些瑣碎的資訊到底要幹嘛。更何況,如果我們總是這樣扁平、又沒有任何人味去理解街舞,街舞很容易被說死,一點生命力都沒有。
所以在街舞學堂中,我會用比較文化性與社會性的角度,去告訴你為什麼街舞會長成我們看到的樣子,為什麼Funk會被叫做Funk,為什麼他們要那樣跳舞,為什麼Hip Hop的前輩都要說Peace,Unity,Love and Having Fun,為什麼Afrika Bambataa一定要在這個化名中放個Afrika。
二、身為一個台灣人,知道街舞歷史到底要幹嘛?
我不是個街舞或嘻哈狂熱份子,我甚至高度疏離,甚至可以說,我對街舞的研究就起自於這種疏離,因為我認為台灣對街舞的理解方式,其實參雜很多台灣人自己的慾望與缺失,那是一個被投射過後的夢,夢久了就變成真的。
但我不想一直在夢裡,我喜歡跳舞,但我也很想知道,每一個街舞風格在迸發的當下,到底動力來自什麼?我不想一直聽夢話,我想聽真話。
我想知道跳舞的最初的動力。 我想知道這些舞蹈風格背後的文化養份,以及更大的社會風氣、政治環境與時代氛圍。 我想知道當一群人在社會裡長期沒有家、不被當人看、沒有希望的時候,街舞怎麼樣讓他們有力量,去對抗被社會壓抑或貶低的部分,去長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並因此集結在一起,開始去爭取生而為人的權益。
沒錯,了解這些,無法立刻讓你發大財、變戰神、成為世界知名舞者,但了解這些,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更豐富、更寬廣的人,可以讓你對一個族群的歷史與文化更加了解,也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與身處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你能從這些知識裡找到力量。那股力量,就來自於理解人的骯髒與悲傷,理解生命在極端之處的爆發力,以及用身體創造的瞬間璀璨,是如何推動一代又一代被壓迫的人,跳舞,跳舞,跳舞。
「街舞學堂」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