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東坡到任徐州度過中秋節就發生水患,東坡親率官民分段堵水,大水圍困徐州五十餘天終於退去,使徐州城內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水患過後,東坡上書朝廷請求建造石隄防水,但是朝廷沒有回覆。東坡認為可能是經費太高導致,因此改成興造「木岸」後再次上書,於元豐元年二月初四,皇帝降勅同意東坡興建木岸,同時詔賜錢糧等物資,完成治水工作。
餘下的物資東坡另在彭城(徐州城)東門新建一樓臺,以黃泥塗壁,命名「黃樓」。這座黃樓既有剋水之意,也用以紀念徐州官民,同心戰勝洪水的事蹟,也見證了東坡在徐州的功業。
徐州府內,舊有一座廳堂,相傳是項籍所造,稱「霸王廳」,沒有人敢去裡面坐,據說誰敢冒犯使用,必有禍害,所以久成廢置,東坡惡其名非實,下令將這霸王廳拆毀,拆下來的材料,也用在東門上建造黃樓。
徐州城另有一座著名的古蹟:燕子樓。是唐代的徐州刺史為愛妾盼盼而建。元豐元年(西元1078年)秋,某日東坡夜宿燕子樓,夢到了關盼盼,做《永遇樂 明月如霜》,此時東坡四十三歲。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ㄉㄢˇ.)如三更,鏗(ㄎㄥ)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爲余浩嘆。
關盼盼是唐代徐州名妓,善歌舞、工詩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美女。徐州刺史張愔 (ㄧㄣ)納之為妾,為建燕子樓。張愔的父親張建封是唐德宗時期的重臣,貞元四年(西元788年)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節度使、度支營田觀察使。建封擁有地方勢力,又對朝廷忠心,所以為唐德宗所器重。他入京時,皇帝賜他與宰相同座而食,權傾一時。貞元十六年(西元800年)以66 歲逝世。建封去世後,張愔以驍騎將軍兼徐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知徐州留後。父子皆曾為徐州刺史。
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曾為彭城縣令,後升徐州別駕,所以家人與張氏家族有舊交。居易小時候住過徐州,唐德宗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白居易 32 歲授校書郎,遊徐泗間,張愔邀宴,見到關盼盼。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愔卒,歸葬洛陽,盼盼獨居燕子樓不出,感念舊愛,寄情詩詞,據說作詩三百首,結為《燕子樓集》,唯後世無傳。
張愔族兄張仲素為詠《燕子樓》詩三首以示白居易,白居易讀後感慨不已,乃和詩三首:
滿床明月滿窗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淚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經過多年,白楊樹都長到可當作柱子了,人何以堪受歲月消磨!怎教紅粉不成灰土呢?
白居易並在序中細數淵源,曰:「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余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余,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余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歡而去,今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余,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詩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盼盼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 嫁,居是樓十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余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白居易後來又作《感張僕射故妓詩》寄盼盼: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盼盼得詩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從死之妾,玷(ㄉㄧㄢ ˋ)清範耳。」乃和白詩: 自守空樓歛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台不去隨。
燕子樓與黃樓建於不同世代,一為美人,一為百姓福祉。樓有新舊,東坡由今思昔,自昔觀今,體悟了永恆不變的生命困境。在詞序裡,他自述「夜宿燕子樓夢盼盼」,然整篇詞作卻未曾詳細敘述夢見盼盼情事,反而是藉夢起興,引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霜」寫月色,「水」比秋風,給人「 清冷」的感受。於是有「清景無限」,結合明月與好風,描述眼前一片無限清幽的景象。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曲曲折折的港灣,時有魚兒自水面跳出,撲通一聲又落回水中,漣漪便兀自散開 ;荷葉上凝結了露珠,夜風拂過,荷葉輕翻,露珠自葉上滑下,咚的一聲落入水中,於是,漣漪再度緩緩盪開……
這首詞的意境,從一點開始,逐漸擴大,加深我們對時空的感受。
寫來盡是「寂寞」之境,而所謂「無人見」,是說從未有人見過? 還是夜色如此,但卻空無一人?就在如此靜謐的環境裡,突然,
「紞如三更,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紞如」:擊鼓聲,敲破前面清幽景色的效果。
「三更」是子時,代表一天將盡,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東坡對哲理的省思,通常在這個時間。
「鏗然一葉」:清脆的聲音。以金屬之音寫一片梧桐葉落下的清脆聲響,生動的強化了「夢雲驚斷」的感受!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從夢境中驚醒,意識猶自迷惘,而環繞身邊的是茫茫夜色。
東坡在這裡用了疊字(「黯黯」,「茫茫」),增加了迷濛不清,醒後茫然迷惑的感覺。
「覺來小園行遍」:醒來後再也無法重新入睡,走遍了整座園子,尋尋覓覓,卻又「重尋無處」。
怎麼找都再也找不到了。他尋找的是什麼?是失落的夢境嗎?夢境是剛才「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的景象嗎?還是現在醒來走遍的小園?東坡於此似乎製造了模稜兩可的狀態,把人生如夢的感覺隱隱呈現。
夢如真,真如夢,但是一覺醒來,轉瞬之間,方才如真的世界皆成過往,無論再怎樣的努力,也都回不去了!
空間的流轉和時間的推移永不停歇,我們的一生能比一場夢長多少? 我們也不可能永遠停留於一時一地,其間種種生離死別如同雲聚雲散,一旦變換,便已是不同的時空世界了。
下片更推進到生離、死別情狀,並歸納在「古今如夢」的概念裡。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夢醒了,誰能重回夢境?所謂「重尋無處」,尋不回的何止是夢境? 離家之後,同樣是再也不易回到往日的時空。 遠在天涯的倦客,面對遙遙無期的歸鄉之路,恐怕只能「望斷故園心眼」,故園已是想看也看不到,盼也盼不得 了,這是「生離」之嘆。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空蕩蕩的燕子樓,當年曾是盼盼的居所,而今安在哉?美人深情,終究難敵歲月悠悠。到頭來,燕子樓留不住佳人,留不住一代風華,徒然只留下年年來去的燕子,無人見的寂寞。
而燕子年年歸來,卻更對照出「人去樓空」的悲涼。 這是「死別」之嘆。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無論「天涯倦客」之離家千里,「佳人」之死後多年,不論「生離」或「死別」,都一樣無法克服時空之差距,離家的無法重返故園,離世的再難回到人世。最後東坡點出了人生的宿命:古往今來,如同一場大夢,誰能從夢中真的醒來?
《莊子。 齊物論》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當我們 在夢中時,不論遭遇為何,我們都會隨其喜怒哀樂,一點也不會感覺是夢。 必須等到醒來,才會發現原來剛剛無比真實的一切,竟然只是虛幻的夢境。
那麼,我們為之悲為之喜的人生種種,是否也是一場未醒之大夢? 只是,要能自此「大夢」中「大覺」,並非易事,於是,我們困在生離死別之中,困在歡喜悲怨之中,「但有舊歡新怨」,永遠糾纏在相對的情緒之中,終身不得安寧!
「異時對,黃樓夜景,爲余浩嘆」
現在我來到燕子樓憑弔盼盼,想起她的愛情故事,不勝感慨;多年以後,人們若登上徐州黃樓 ,面對此間夜景,憶起我今日的功業,那麼,應該也會為我讚歎不已吧!
這段話乍看頗有自得之色,但卻也令人感傷。
王羲之《蘭亭集序》: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意思是說以後的人看我們,就如同我們現在看以前的人一樣,現在我們憑弔前人,感嘆物換星移,人事全非;後人不也將睹物思人,悵然追憶消失於時間長流中的我們?這似乎是人生的宿命,輪迴不已的悲哀。
此詞詠出了「古今如夢」的悲感。詞以對比的美感為基調,而相對的情懷中,又以真與假,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對比最為強烈。若非外在遭逢極大的挫折,有著極痛的感受,而內在卻依舊對人世多所眷戀,有著執著不悔的情意,又豈能激盪出如此深切的人生如夢之感呢?
東坡一生多變,在入世與出世間掙扎徘徊,感受既多且深。此時的東坡,抗退洪水,建立事功,得到百姓的信賴,自信可留名於千古;然而,夜深人靜,面對徐州的歷史陳跡,人去樓空的燕子樓,思前想後,卻頓生人間空茫之感。 美人韻事俱成過往,官宦事功又何嘗不是轉眼皆空?
東坡由此體悟人生彷如一夢,而人之所以沉醉於夢境之中,無法轉醒,主要是因為有一份情在,因此就譜成了永恆的哀歌:舊歡不再,新怨不斷,抑揚跌宕的情感節奏中,迴盪著歲月飄忽,別恨無窮,今不如昔的旋律。此詞,在清麗舒徐的風格中有著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無窮的感嘆。
此詞關心的主旨就是「時間」。
詞從一個夢境開始,是醒後所見,抑夢中景象,有時真分不清,這形成了循環無終始的狀態。夢如真,真如夢,但一覺醒來,轉瞬之間,想回去之前的世界,怎麼也回不去了。
下篇預告:徐州任滿前往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