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談教育、自我探索、和終身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個社會邊緣的失學女孩,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震撼教育

raw-image

從書評網站 goodreads 2018年度最佳選書的自傳分類裡,挑中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本主題鮮明的自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故事

這本書也屢被拿來跟《絕望者之歌》比較,類似的地方在於,兩本書的作者都用自身的血淚經歷講述著菁英族群難以理解的「另一個世界」的樣貌。

本書摘要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 Tara Westover 生於一個信奉末日預言的摩門教家庭,父親從事垃圾回收,母親則是無照的接生婆和藥草密醫。作者 9歲拿到出生證明,17歲進入第一所正規學校,幾經波折後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而這段成長歷程裡,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以及作者度過許多煎熬時刻的心境,到後來透過教育擁抱全新的自我,成就了這本不平凡的自傳。

Tara 的父親不給孩子出生證明,也不允許他們接受正規學校教育。家庭成員舉凡車禍、燒傷等重大傷疾都不允許去醫院,必須在家裡接受草藥秘方治療。家中除了聖經之外,只有摩門教義書籍和童書,所謂的家庭自學大多師承這些書籍還有父親極端且扭曲的世界觀。

Tara 後來正式進入大學就讀,在一堂西方藝術課,她舉手問老師,說不認識畫作中的斜體字「 Holocaust」,全班鴉雀無聲且全然地沉默。後來她才知道這個字指的是二戰時期猶太人大屠殺。驚嚇於自己的無知與難以表達的歉意,她那個學期都沒有再舉手發問。

透過校園教育帶來的衝擊,Tara 也瞭解到多年來的奮鬥,為的就是認識世界的道理,去體驗真實的生活,進而構築出自我的思想和價值觀。自幼不斷被父親壓抑、否定的 Tara,頑抗堅毅地掙脫束縛後,感嘆道:

What my father wanted to cast from me wasn't a demon: it was me.
我父親想從我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

Tara 自幼活在父親的規則和權威之下,只要稍有不同的想法,就被視為背叛或不孝。她最後選擇和原生家庭分道揚鑣,與父母從此斷絕聯絡,擺脫長年的精神牢籠,邁入她嚮往的世界和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許在某些文化中這是大逆不道的舉動,然而接受教育後才發現真實自我的 Tara 是這麼說的:

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 and still be glad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
你可以既深愛著某人卻又選擇和他道離別。你可以每天都思念著他,卻又慶幸他們不再活在你的生命中

我最喜歡的段落

在這本書的中後段,Tara 跟教授討論是否能留在劍橋讀書的時候,讚嘆道:

This is a magical place, Everything shines here.
這裡是一個奇妙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在發光。

童年的自卑情節讓 Tara 認為這些宏偉的事物都閃耀著光芒,除了她自己。但教授回應她的這段激勵和肯定,讓我反覆聽了好多回:

You must stop yourself from thinking like that. You are not fool’s gold, shining only under a particular light. Whomever you become,whatever you make yourself into, that is who you always were. It was always inyou. Not in Cambridge. In you. You are gold. And returning to BYU, or even to that mountain you came from, will not change who you are. It may change how others see you, it may even change how you see yourself—even gold appears dull in some lighting—but that is the illusion. And it always was.
妳必須停止那麼想,妳不是只有在特定光線下才會發光的假黃金。無論妳成為誰,無論妳轉變成什麼,妳就是妳。真實的妳就在妳的內心,而不是在劍橋,妳就是貨真價實的黃金。無論妳回到楊百翰大學或故鄉的山區,也不會改變妳是誰。這可能改變別人怎麼看妳,也可能改變妳怎麼看自己。真金即使在特定的光線下,也可能顯得暗淡無光,但這只是假象。

用中文成語形容就是: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不因為環境或出身而看低自己,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擁有的體悟。

raw-image

什麼是教育

我認為這本書談的教育,重點不在於作者17歲後才接受的正規學校教育,這是一個極端案例下的偶然結果。

教育的重點在於,它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無論是求學階段或者出社會後的自學方式,都是為了能夠在多元開放的環境下,無論透過老師、教科書或經典讀物,盡可能去學習廣泛的知識和觀點,進而形塑自我的價值觀。

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只是眾多教育途徑中,相對有效且普遍被接受的管道。這個觀念呼應到我自己想堅持的公益計畫,想幫助資源缺乏的孩子們可以學習和受教育,讓他們能得到最基本「自我探索」的權利。

Tara 透過教育進而實現自我探索,掌握了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在書本最終章她寫道:

The decisions I made after that moment were not the ones she would have made. They were the choices of a changed person, a new self. You could call this selfhood many things. Transformation. Metamorphosis. Falsity. Betrayal.I call it an education.
往後我做出的抉擇已經跟當初受到束縛的女孩無關。這是改變後的一個全新自我,所做出的新選擇。你可以說這種自我選擇是:轉換、蛻變、虛假、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是自我探索,也是終身學習

對於已經出社會的人們,從學校畢業不代表教育的終點。教育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沒有所謂終點,只有無垠無涯的終身學習。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透過閱讀是真正開啟視野之窗的金鑰,也是工作之餘可以維持學習動能的絕佳管道。以下舉幾個自己閱讀的例子也順便做為好書的分享。

從《真確》瞭解世界正在逐漸變好但也充滿許多挑戰,而非老一輩常掛在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世界越來越糟的悲觀論定。

從《人類大歷史》認識人類的源起和文明的興衰,學會如何區分虛構的故事和真實的苦痛,不要單方面盲信而要抱持好奇心去學習和自省。

從《活出意義來》體悟到人生的意義是由自己去賦予,參透意義就能忍受任何苦痛,掌握逆境中仍能選擇人生態度的終極自由。

最後記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也是 Tara 深刻的感觸:「不要用別人描述自己的話語,來定義自己的人生;而是自己決定生活的意義,掌握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My life was narrated for me by others. Their voices were forceful, emphatic, absolute. It had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my voice might be as strong as theirs.

用 Audible 聽書的另一層感受

最後來個題外話分享。《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是我第一本透過 Audible 收聽的有聲書, 有聲書連結是《Educated》 ,它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很多暢銷書都是由原作者親自口述(可惜這本不是)。

這本書由 Julia Whelan 替作者娓娓道來這段經歷,很直接地感受到父親喜怒無常的精神暴力、母親不敢挺身而出的委曲求全、Tara 年幼時期遭受的恐懼和壓抑,以及就學後擁抱多元世界觀的感動。

有聲書聽起來就好像跟作者坐在火爐邊促膝長談,對於書中故事多了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但缺點也是有的,由於我在通勤期間收聽,某些片段一個分心就會漏掉,自己感覺大概少聽了10~20%的內容。不過整體而言,不至於影響對整本書的理解,而且可以更有效利用時間。

註一:本文引言的中文是我聽 Audible 英文版的自譯,並非中文版書籍的譯本。
註二: Audible 是Amazon旗下的有聲書公司,透過連結註冊新戶,可享免費試用30天,附贈2本書(價值30美金)。

若喜歡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原始文章發表於閱讀前哨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ki 瓦基的沙龍
111會員
41內容數
【這是一個愛書人的筆記.書評.推薦.實踐】 嗨!我是站長Waki瓦基,我是愛書人、投資人、經理人;我喜歡閱讀,更喜歡透過文字去紀錄、反芻自己的思緒與收穫。在閱讀前哨站與您分享,跨領域書籍的閱讀心得和感想,以及我親身實踐和精煉之後的見解。
Waki 瓦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2/07
【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用文字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本文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
Thumbnail
2020/02/07
【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用文字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本文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
Thumbnail
2019/12/21
【科技業全職上班族如何一年讀50本書+寫40篇書評,實踐心得、書單、書評分享】先分享一段我自己為何設定一年讀50本書,開始擁抱閱讀習慣的故事。身為一個標準的理工科技人,30歲前不愛讀課外書,研究所畢業進入了半導體龍頭廠後,埋頭職場與工作。雖然混出了一點成績,也開始帶領團隊,但年近30時……
Thumbnail
2019/12/21
【科技業全職上班族如何一年讀50本書+寫40篇書評,實踐心得、書單、書評分享】先分享一段我自己為何設定一年讀50本書,開始擁抱閱讀習慣的故事。身為一個標準的理工科技人,30歲前不愛讀課外書,研究所畢業進入了半導體龍頭廠後,埋頭職場與工作。雖然混出了一點成績,也開始帶領團隊,但年近30時……
Thumbnail
2019/12/14
【除了仇富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一張圖讀懂民主式經濟vs.榨取式經濟】《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在說什麼?你知道嗎?二十六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和地球上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加總一樣多。你想過嗎?資本主義是引領社會發展前進的火車頭,卻也同時駛向嚴重的貧富不均以及地球生態浩劫的末路。
Thumbnail
2019/12/14
【除了仇富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一張圖讀懂民主式經濟vs.榨取式經濟】《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在說什麼?你知道嗎?二十六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和地球上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加總一樣多。你想過嗎?資本主義是引領社會發展前進的火車頭,卻也同時駛向嚴重的貧富不均以及地球生態浩劫的末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教育讓我們擁有脫離貧窮的求生技能,及做出符合我們核心價值的明智選擇
Thumbnail
教育讓我們擁有脫離貧窮的求生技能,及做出符合我們核心價值的明智選擇
Thumbnail
上了天安老師的工作坊,收穫最大的就是學會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的技巧。 在進行時,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妳」(小時候的自己)和「我」(成年人的自己)並且注意成年人的自己是穩定的存在,去傾聽陪伴小時候的自己,為她整理過去的回憶或對於事件的解讀,在她心裡與身體裡留存的記憶、能量或信念。
Thumbnail
上了天安老師的工作坊,收穫最大的就是學會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的技巧。 在進行時,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妳」(小時候的自己)和「我」(成年人的自己)並且注意成年人的自己是穩定的存在,去傾聽陪伴小時候的自己,為她整理過去的回憶或對於事件的解讀,在她心裡與身體裡留存的記憶、能量或信念。
Thumbnail
簡體版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繁體版是《垃圾場的自學人生》 這是一個看似荒誕卻是真實的故事。 故事圍繞著愛荷達州的巴克峰,這是塔拉的家,父親經營廢料場,母親是無牌的助產士,替一些山區的婦女在家中接生小孩。 塔拉生長在一個父權隆重的家庭,一切以父親為主,母親極之順從,很少發表與父親相左的意見。
Thumbnail
簡體版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繁體版是《垃圾場的自學人生》 這是一個看似荒誕卻是真實的故事。 故事圍繞著愛荷達州的巴克峰,這是塔拉的家,父親經營廢料場,母親是無牌的助產士,替一些山區的婦女在家中接生小孩。 塔拉生長在一個父權隆重的家庭,一切以父親為主,母親極之順從,很少發表與父親相左的意見。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貼滿標籤的生命 「如果沒有傷痕,就不會踏進心理系。」不知哪個教授在課程上曾這樣玩笑說道。 成長中的忽略、窒息的關愛、兒時創傷、求學受霸凌,我們總是在這些傷口當中踽踽獨行,跌跌撞撞試圖將自己整形成世界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如果努力就可以確保幸福,誰想要不幸? 滿目瘡痍 療癒自我的可能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Tara Westover: "You Can Love Someone &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0P1ovIRos)  最近才看了幾本日韓女性在社會上發生的恐怖故事,但心裡的難受程度卻沒這本
Thumbnail
Tara Westover: "You Can Love Someone &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0P1ovIRos)  最近才看了幾本日韓女性在社會上發生的恐怖故事,但心裡的難受程度卻沒這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