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解讀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與「全球風險報告」/陳映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看到一些媒體和政府部門,都慶賀台灣在WEF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前進到第12名,以刻意彰顯政績。通常排名進步有幾種可能:1. 台灣真的競爭力提升了不少,2. 其他國家或經濟體評分下降,3. 評分的方式改變了;本文再度深入探訪報告內容,告訴您該看的還有哪些事。

筆者在2015年觀察過歷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不利經商因素」(The most problematic factors for doing business)至今,發現從2011-2012至2015-2016年的報告中:
「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低效的政府官僚」一直都是台灣兩大不利於經商的因素。

仍然存在的風險因素

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裡,已經看不太出來明確的同一項目;但在另一份「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裡,從2018年起就有相關的項目:
在2018年時,台灣的前十大風險為(排名有重複):
  1. 利益衝突
  2. 能源價格衝擊
  3. 財政危機
  4. 失業或就業不足
  5. 資產泡沫化
  6. 嚴重的社會動盪、網路攻擊、自然災害
  7. 極端氣候事件、水資源危機
從 2019 年的報告裡,可以看出台灣的風險前十名則是(排名有重複):
  1. 利益衝突
  2. 能源價格衝擊
  3. 資產泡沫化
  4. 極端氣候事件
  5. 失業或就業不足、網路攻擊
  6. 失敗的國家治理
  7. 嚴重的社會動盪、水資源危機
  8. 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自然災害、國家崩潰或危機。
從這兩年的危機評估裡,可以看得出來「利益衝突」和「能源價格衝擊」都在前兩名,「極端氣候」影響從第 9 大風險前進到第 4 大風險。
台灣人不懂得「如何避開利益衝突」是一種久遠的文化,讓球員兼裁判的事件一直出現在生活中。更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裡一直都沒有教導「什麼是利益衝突」、「為什麼要避免利益衝突」和「如何避免利益衝突」;大多數的教育都告訴我們「有好處就拿」,更遑論所謂的「工作倫理」教育。
同時在政府治理相關項目中,「失敗的國家治理」從2018年的第11名前進到2019年的第7名;「國家崩潰或危機」也自2018年的第12名前進到第10名。
這兩項因素的浮現,都符合了台灣人民心中正在增加中的「亡國危機意識」;而這和其他導致社會動盪的因素,都是有連帶關係的。

台灣在各項細部評比中的排名

在看過2018和2019的風險報之告後,再回頭看今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由於這份報告在2017年已經改變了評估項目,於是筆者找到與國家治理相關的項目,並以藍色框出:
其實在2019年的評比裡,我相信台灣有許多進步的一面,但與2018年的報告相較,政府管制與網路參與度的評等也都下降了。
在政府透明度方面,貪腐發生的機會沒有改善也沒有變差,呼應了風險報告中「利益衝突」是在台灣經商風險最高項目的說法。
在「政府的未來定位」(Futur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項目評分裡,台灣只拿了59.4分,在141個經濟體裡排名第47;其他同樣位在亞太地區的國家與名次則包括新加坡(8)、香港(12)、印度(15)、南韓(16)、日本(17)、澳大利亞(22)、馬來西亞(25)、中國(28)、越南(40)、紐西蘭(41)。
也就是說,相較於上述亞太地區國家,台灣政府在未來遠景方面得到的評等分數較低。
在「政府的未來定位」中,台灣在細部項目的分數、以及該項目的領先國家包括:
  1. 政府確保政策穩定(Government ensuring policy stability):51.5分,排名61,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瑞士。
  2. 政府對變化的反應(Government’s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47.8分,排名62,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3. 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適應(Legal framework’s adaptability to digital business models):44.2分,排名47,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美國。
  4. 政府長期遠見(Government long-tern vision):44.2分,排名79,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5. 能源效率法規(Energy efficiency regulation):72.3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義大利。
  6. 再生能源法規(Renewable energy regulation):69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為德國。
  7. 現行與環境相關的條約(Environment-related treaties in force):無分數,最高分的六個國家為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挪威、瑞典。
第1至4點為「政府的適應能力」,第5、6、7點與「環境永續」較為相關;這七個項目,是用來評估一個政府是否具有遠見、對自己國家是否有清晰的未來定位。
很明顯的,台灣政府談了那麼多年的數位轉型,但在應變能力上還是沒有提升;中國對台灣的恐嚇、台灣自己內部的分裂與動盪,都讓我們無法對於未來有超過四年或八年的遠景。
儘管有很多計畫在談2030年、甚至2050年的未來,但人民也很清楚,只要一更換執政黨,所有的政策規劃就可能會被全部被抹除重來。

台灣在進步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比對一下WEF在2018年針對140個經濟體系所做的評比。此時台灣維持在第13名,也可以從下圖得知,在2017年對135個經濟體系所做的評比中,台灣就已經是第13名了。
所以台灣一直在進步,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但如果政府治理的問題、政府人員的應變能力、以及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應變能力不改善、彈性也不夠大,對於整個台灣在招商、人才招募、經營方面的環境,還是有傷害的。
至於民間的應變能力,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但可惜的是,在「創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這個項目裡,台灣從2018年的81分掉至80.2分。
雖然還維持在第四名,而且研究發展能力、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包括公司內部合作、外部合作、產學合作)的成績都不差,但在「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的能力卻是下降的。
這個下降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化成果的買主經濟體系成熟度、以及商標申請量都是下降的;或許是因為長期依賴中國、或是外交困境的緣故所導致。
所以,我們在喜孜孜看著進步成績的同時,仍然必須保有這方面的危機意識。

解讀的目的在提醒

對於上述的解讀方式,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但解讀也並不是為了抹煞任何人的努力;從WEF提供的研究方法論可以得知,這份報告的資料來源都是公開的,但「政府的未來定位」結果則是來自意見調查。
作為讀者,我們並無從得知這些意見調查的對象是誰、問卷的內容與項目、以及回答問題的根據是什麼;所以筆者只是就事論事,在肯定進步之餘,也從結果中剖析出未來台灣需要注意的方向。
此外,筆者想建議的是,不要只讀單一年度的年報、或是只看一個年份的排名結果,然後就大肆慶祝。在這種歷年性的報告中,評估標準與項目都有可能改變。
從2011年至現在,這份報告也更動了幾次標準;它的確具有參考價值,但並不適合政府部門作為短期施政成績的「證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台灣,許多人將過去20年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歸咎於「代工製造」思維,認為製造業只會降低成本(cost down),而不會創造價值(value up)。其實,降低成本是競爭所導致的,而無論製造或服務業,價值的創造都同樣源自創新,從百年前至今都是如此。
微軟為什麼要打破規則,推出配備ARM處理器的筆電、以及採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本文是曾在微軟服務、並擔任高階開發主管的作者對〈競爭、侵蝕、瓦解?微軟耐人尋味的下一步〉一文的回應;歡迎先參閱前文,以便對本文的前提與評論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前一篇〈資訊架構入門#1〉中,我們提到資訊架構的三個基本角色:使用者、資訊系統、以及資訊提供者;本文將繼續討論思考資訊架構的方式,希望讀者往後可以用新的方式來觀察使用的網站、app、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種數位產品的資訊架構。
微軟現任執行長Satya Nadella在接下這個位子時,曾經矢言讓微軟重振往日雄風,而他確實也開始兌現這個承諾。但最近微軟卻開始走「高風險」路線,採用了過去沒有搭配過的ARM處理器與Android作業系統;這會是怎麼回事?
對於希望入門UX(使用體驗設計)這個領域的朋友而言,學習的門檻之一往往是各種意義繁複的專有名詞,例如「資訊架構」。本文之後的一系列文章,將與讀者討論資訊架構的知識,作為分析或設計網站與各種線上服務的參考。
第54屆金鐘獎,我坐在台下觀禮。我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頭看這份名單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台灣影視產業「新舊時代分水嶺」的時刻。無論在軟體(人、文體)或硬體(設備、器材)上都是如此。
在台灣,許多人將過去20年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歸咎於「代工製造」思維,認為製造業只會降低成本(cost down),而不會創造價值(value up)。其實,降低成本是競爭所導致的,而無論製造或服務業,價值的創造都同樣源自創新,從百年前至今都是如此。
微軟為什麼要打破規則,推出配備ARM處理器的筆電、以及採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本文是曾在微軟服務、並擔任高階開發主管的作者對〈競爭、侵蝕、瓦解?微軟耐人尋味的下一步〉一文的回應;歡迎先參閱前文,以便對本文的前提與評論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前一篇〈資訊架構入門#1〉中,我們提到資訊架構的三個基本角色:使用者、資訊系統、以及資訊提供者;本文將繼續討論思考資訊架構的方式,希望讀者往後可以用新的方式來觀察使用的網站、app、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種數位產品的資訊架構。
微軟現任執行長Satya Nadella在接下這個位子時,曾經矢言讓微軟重振往日雄風,而他確實也開始兌現這個承諾。但最近微軟卻開始走「高風險」路線,採用了過去沒有搭配過的ARM處理器與Android作業系統;這會是怎麼回事?
對於希望入門UX(使用體驗設計)這個領域的朋友而言,學習的門檻之一往往是各種意義繁複的專有名詞,例如「資訊架構」。本文之後的一系列文章,將與讀者討論資訊架構的知識,作為分析或設計網站與各種線上服務的參考。
第54屆金鐘獎,我坐在台下觀禮。我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頭看這份名單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台灣影視產業「新舊時代分水嶺」的時刻。無論在軟體(人、文體)或硬體(設備、器材)上都是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Thumbnail
引言 在全球經濟持續波動的大環境下,台灣這個亞洲小巨人如何在不確定性的海洋中穩健前行,成了廣大讀者關注的焦點。隨著2023年即將結束,展望未來兩年,我們不僅需要關心台灣經濟的增長動力,也必須正視潛在的風險。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台灣2025年的經濟前景,旨在為各位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解析,明確其增長動力
Thumbnail
據報導,謝金河:2015年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陸客來台人數創下418萬人次的新高紀錄,而那一年正好是台灣經濟最慘的一年!這也代表兩岸關係好,台灣沒有更好! 其實,過去30年,資金甚至人力都往中國跑,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會好?經濟成長的四要素:資金、勞工、知識資本、技術創新!未來,要掌握住,經濟才能成長!
地震、颱風、中國是台灣的三大危險,地震跟颱風是天災,中國是人禍。但是也因為憂患太大,讓台灣人的能力在這三險中不斷磨鍊壯大,台積電就是這三險練出來的能力之一。換作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國家,他們的人民不需要這些能力也能過的安穩幸福,但天災人禍很多的國家不在少數,台灣為何能這麼特別?比如中國? 因為台灣人是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全球: 1. 自然災害及生態棲地劣化 2.美中冷戰 美國: 1. 政府債務與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危機: 1. 市場機制被專權政府嚴重干擾 2.房地產泡沫 3.新冠疫情
Thumbnail
根據最新的臺灣財經新聞和市場分析,臺灣出口訂單顯著下降,科技產業表現韌性,全球通脹和地緣緊張影響需求,投資於人工智慧和科技硬件具成長潛力。2024年認為具有投資潛力的臺灣股票包括臺積電、聯發科、廣達和玉晶光。
Thumbnail
台灣大選結束,不論是誰當選,今年註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原因是因為當前有很多國際情勢影響有關,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也都是如此。 本文整理了今(2024)年國際會有哪些影響台灣的重大變局。包含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大選年、兩岸局勢等等。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Thumbnail
引言 在全球經濟持續波動的大環境下,台灣這個亞洲小巨人如何在不確定性的海洋中穩健前行,成了廣大讀者關注的焦點。隨著2023年即將結束,展望未來兩年,我們不僅需要關心台灣經濟的增長動力,也必須正視潛在的風險。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台灣2025年的經濟前景,旨在為各位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解析,明確其增長動力
Thumbnail
據報導,謝金河:2015年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陸客來台人數創下418萬人次的新高紀錄,而那一年正好是台灣經濟最慘的一年!這也代表兩岸關係好,台灣沒有更好! 其實,過去30年,資金甚至人力都往中國跑,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會好?經濟成長的四要素:資金、勞工、知識資本、技術創新!未來,要掌握住,經濟才能成長!
地震、颱風、中國是台灣的三大危險,地震跟颱風是天災,中國是人禍。但是也因為憂患太大,讓台灣人的能力在這三險中不斷磨鍊壯大,台積電就是這三險練出來的能力之一。換作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國家,他們的人民不需要這些能力也能過的安穩幸福,但天災人禍很多的國家不在少數,台灣為何能這麼特別?比如中國? 因為台灣人是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全球: 1. 自然災害及生態棲地劣化 2.美中冷戰 美國: 1. 政府債務與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危機: 1. 市場機制被專權政府嚴重干擾 2.房地產泡沫 3.新冠疫情
Thumbnail
根據最新的臺灣財經新聞和市場分析,臺灣出口訂單顯著下降,科技產業表現韌性,全球通脹和地緣緊張影響需求,投資於人工智慧和科技硬件具成長潛力。2024年認為具有投資潛力的臺灣股票包括臺積電、聯發科、廣達和玉晶光。
Thumbnail
台灣大選結束,不論是誰當選,今年註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原因是因為當前有很多國際情勢影響有關,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也都是如此。 本文整理了今(2024)年國際會有哪些影響台灣的重大變局。包含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大選年、兩岸局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