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解讀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與「全球風險報告」/陳映竹

2019/10/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看到一些媒體和政府部門,都慶賀台灣在WEF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前進到第12名,以刻意彰顯政績。通常排名進步有幾種可能:1. 台灣真的競爭力提升了不少,2. 其他國家或經濟體評分下降,3. 評分的方式改變了;本文再度深入探訪報告內容,告訴您該看的還有哪些事。

筆者在2015年觀察過歷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不利經商因素」(The most problematic factors for doing business)至今,發現從2011-2012至2015-2016年的報告中:
「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低效的政府官僚」一直都是台灣兩大不利於經商的因素。

仍然存在的風險因素

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裡,已經看不太出來明確的同一項目;但在另一份「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裡,從2018年起就有相關的項目:
在2018年時,台灣的前十大風險為(排名有重複):
  1. 利益衝突
  2. 能源價格衝擊
  3. 財政危機
  4. 失業或就業不足
  5. 資產泡沫化
  6. 嚴重的社會動盪、網路攻擊、自然災害
  7. 極端氣候事件、水資源危機
從 2019 年的報告裡,可以看出台灣的風險前十名則是(排名有重複):
  1. 利益衝突
  2. 能源價格衝擊
  3. 資產泡沫化
  4. 極端氣候事件
  5. 失業或就業不足、網路攻擊
  6. 失敗的國家治理
  7. 嚴重的社會動盪、水資源危機
  8. 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自然災害、國家崩潰或危機。
從這兩年的危機評估裡,可以看得出來「利益衝突」和「能源價格衝擊」都在前兩名,「極端氣候」影響從第 9 大風險前進到第 4 大風險。
台灣人不懂得「如何避開利益衝突」是一種久遠的文化,讓球員兼裁判的事件一直出現在生活中。更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裡一直都沒有教導「什麼是利益衝突」、「為什麼要避免利益衝突」和「如何避免利益衝突」;大多數的教育都告訴我們「有好處就拿」,更遑論所謂的「工作倫理」教育。
同時在政府治理相關項目中,「失敗的國家治理」從2018年的第11名前進到2019年的第7名;「國家崩潰或危機」也自2018年的第12名前進到第10名。
這兩項因素的浮現,都符合了台灣人民心中正在增加中的「亡國危機意識」;而這和其他導致社會動盪的因素,都是有連帶關係的。

台灣在各項細部評比中的排名

在看過2018和2019的風險報之告後,再回頭看今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由於這份報告在2017年已經改變了評估項目,於是筆者找到與國家治理相關的項目,並以藍色框出:
其實在2019年的評比裡,我相信台灣有許多進步的一面,但與2018年的報告相較,政府管制與網路參與度的評等也都下降了。
在政府透明度方面,貪腐發生的機會沒有改善也沒有變差,呼應了風險報告中「利益衝突」是在台灣經商風險最高項目的說法。
在「政府的未來定位」(Futur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項目評分裡,台灣只拿了59.4分,在141個經濟體裡排名第47;其他同樣位在亞太地區的國家與名次則包括新加坡(8)、香港(12)、印度(15)、南韓(16)、日本(17)、澳大利亞(22)、馬來西亞(25)、中國(28)、越南(40)、紐西蘭(41)。
也就是說,相較於上述亞太地區國家,台灣政府在未來遠景方面得到的評等分數較低。
在「政府的未來定位」中,台灣在細部項目的分數、以及該項目的領先國家包括:
  1. 政府確保政策穩定(Government ensuring policy stability):51.5分,排名61,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瑞士。
  2. 政府對變化的反應(Government’s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47.8分,排名62,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3. 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適應(Legal framework’s adaptability to digital business models):44.2分,排名47,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美國。
  4. 政府長期遠見(Government long-tern vision):44.2分,排名79,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5. 能源效率法規(Energy efficiency regulation):72.3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義大利。
  6. 再生能源法規(Renewable energy regulation):69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為德國。
  7. 現行與環境相關的條約(Environment-related treaties in force):無分數,最高分的六個國家為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挪威、瑞典。
第1至4點為「政府的適應能力」,第5、6、7點與「環境永續」較為相關;這七個項目,是用來評估一個政府是否具有遠見、對自己國家是否有清晰的未來定位。
很明顯的,台灣政府談了那麼多年的數位轉型,但在應變能力上還是沒有提升;中國對台灣的恐嚇、台灣自己內部的分裂與動盪,都讓我們無法對於未來有超過四年或八年的遠景。
儘管有很多計畫在談2030年、甚至2050年的未來,但人民也很清楚,只要一更換執政黨,所有的政策規劃就可能會被全部被抹除重來。

台灣在進步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比對一下WEF在2018年針對140個經濟體系所做的評比。此時台灣維持在第13名,也可以從下圖得知,在2017年對135個經濟體系所做的評比中,台灣就已經是第13名了。
所以台灣一直在進步,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但如果政府治理的問題、政府人員的應變能力、以及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應變能力不改善、彈性也不夠大,對於整個台灣在招商、人才招募、經營方面的環境,還是有傷害的。
至於民間的應變能力,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但可惜的是,在「創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這個項目裡,台灣從2018年的81分掉至80.2分。
雖然還維持在第四名,而且研究發展能力、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包括公司內部合作、外部合作、產學合作)的成績都不差,但在「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的能力卻是下降的。
這個下降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化成果的買主經濟體系成熟度、以及商標申請量都是下降的;或許是因為長期依賴中國、或是外交困境的緣故所導致。
所以,我們在喜孜孜看著進步成績的同時,仍然必須保有這方面的危機意識。

解讀的目的在提醒

對於上述的解讀方式,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但解讀也並不是為了抹煞任何人的努力;從WEF提供的研究方法論可以得知,這份報告的資料來源都是公開的,但「政府的未來定位」結果則是來自意見調查。
作為讀者,我們並無從得知這些意見調查的對象是誰、問卷的內容與項目、以及回答問題的根據是什麼;所以筆者只是就事論事,在肯定進步之餘,也從結果中剖析出未來台灣需要注意的方向。
此外,筆者想建議的是,不要只讀單一年度的年報、或是只看一個年份的排名結果,然後就大肆慶祝。在這種歷年性的報告中,評估標準與項目都有可能改變。
從2011年至現在,這份報告也更動了幾次標準;它的確具有參考價值,但並不適合政府部門作為短期施政成績的「證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