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讀後感

書名: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 How House Cats Tamed Us and Took Over the World 作者: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 譯者:聞若婷 版本:初版 出版社:紅樹林 日期:2017/7 ISBN 978–986–7885–91–3 定價:新台幣390元
在鍵入前面書本資料的時候,忽然發現我這本可是熱騰騰的初版書呢!只可惜恐怕不是第一份讀後感。畢竟我是看了我崇拜的網紅(?)的推薦入手的,並在收到書時赫然發現這位大大居然是導讀。
花了一個下午把書看完了。 的確是一本非常娛樂性很高(作者的吐槽實在精準到位),而且內容有憑有據的作品。 的確大大地加深加廣我對於貓科動物的認識。
第一句讓我忍不住大笑的句子:「人類只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地思索到底為何要養牠們,而且還養了幾億隻。」 或許是因為喜歡。而喜歡是不需要理由,或因為太多喜歡的理由反而不必說出來。 相同的問題,我也曾經被問過。 家裡的兩隻貓一整天的行程就是從房間睡到客廳再睡到房間,按照心情吃飯、喝水與使用貓砂。 偶爾會嘔吐,有時會撒嬌。 偶爾會打架,有時會互相依偎。 會要求放飯,要求開門,甚至要求陪睡。 看起來實在一點用處都沒有啊! 不過根據經驗,在兩隻貓搬來以後,家裡就再也沒有見過老鼠了。 貓入住不久後,有次樓下鄰居阿姨與室友閒聊:「你有沒有覺得最近老鼠變多了?」 室友覺得困惑,最近反而覺得老鼠都不見了啊,緊接著心中一驚,莫非是因為家裡的貓讓老鼠搬家去鄰居那兒了? 於是她只有心虛地陪笑,並不敢說出貓與老鼠的可能性。 所以雖然家裡有老鼠(曾經),但這兩隻貓從來沒有在家裡抓過老鼠。 抓蟑螂倒是常有,而這些殘忍的掠食者對待黑色昆蟲系玩具的手段,總是逼得我們不得不去執行昆蟲的安樂死。 作者也是貓奴,所以這邊也有覺得困惑的地方。書中甚至探討了關於弓蟲寄生可能讓我們變成貓科動物腦殘粉的理論。 這邊我倒是覺得成為腦殘粉真的不需要理由,只要對於喜愛的對象保持一種狂熱相挺就行了。 如果說,因為社會高度發展,使得家貓數量也變多,使得精神疾病也變多,那麼,這些被喜愛的對象--被伺候的貓主子--或許只是人類在文明適應中不得不發展出的一種保護機制。 現在社會的我們很是空虛寂寞,覺得冷的時候抱著一個毛茸茸的恆溫熱水袋,自備舒緩音效,只是可能有點重,聽起來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變因太多了,所以根本無法確認其中的關聯性,是不是只是一種巧合而已。
當然除此之外,書裡也提到流浪貓的問題。 而這也是台灣正在發生,需要大家好好面對的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城市區TNR還算OK,畢竟城市裡比較缺乏秉性嬌脆的某些瀕危動物。 但由於並不知道這隻貓到底會去哪裡,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所以又覺得或許不能簡單地說可以或不可以。 之前不就有在屋簷上打架的貓掉下來撞到路過機車騎士,而造成受傷的例子嗎? 或許TNR是個好辦法,然而即便是城市這樣的生態系,是不是也有其生態所容許的上限呢? 當人介入了以後,任何事情都變得不簡單了。 這讓我想到猴硐。 作為一個觀光貓村,貓口只增不減。人們來了,拍拍照,又走了。 這些貓,是人為的產物。 原本沒有貓的地方出現了貓,原本沒有狗的地方出現了狗。 就像是原本沒有塑膠的海洋出現了黃色小鴨。 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這是人造成的現象。 即便貓看起來似乎適應良好,也不免會令人覺得有說不出的違和感。
不過這也正如同許多人類造成而回不去的例子,當下,我們只能識別出損害並想辦法減緩。 這點從澳洲的滅貓政策來看,特別明顯。 知道貓無所不在,於是只能想辦法減低貓造成的損害,而有時不得不讓這些造物者最強的凶器犧牲性命。 就像是溫室氣體,像是無法分解的廢棄物等等。 但和那些東西比起來,貓是那麼地迷人。既可愛又殘忍,這種反差萌,真的令人難以抵抗。
書中後面提到關於貓走向網紅發展的部分,這部份倒不那麼令我意外。 畢竟初音都有了,換成貓形狀的,似乎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這本書,不僅僅是貓的故事,這其實是人類文明生活發展的故事(雖然在演化方面都在討論貓與牠的親戚們)。 當人類脫離大地之母的家而獨立,開始培育出那一大堆前綴「家」的動物時,這些故事就開始了。 我們生活在這裡,並即將往下一個時代前進。
寫這篇感想的時候,家裡兩隻貓正在客廳各睡各的,一貓佔一張椅子。 並翻出圓滾滾的肚子,像人一樣。
本貓奴的主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