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or Le Mans '66 ),真讓人有種「悲涼的可笑」之感——這真是個諷刺故事呀,大辣辣地嘲笑福特二世真是個迂腐顢頇又意氣用事的老闆,而福特公司則是個財大氣粗又充斥馬屁文化的二流企業;但悲傷的是,真正的天才與有膽識的創新者,因為需要資金援助實驗,則必需遭受庸才的濫用與擺道。
1. 電影名稱英美各不同
在美國上映時,《賽道狂人》的片名是 Ford v Ferrari,暗示故事的主題是圍繞在美國福特與義大利法拉利之戰,而且 Ford v Ferrari 這樣的片名,還刻意地把 Ford 放在 Ferrari 前面,凸顯福特公司在二戰之後帶給美國的光榮歷史。
不過,有趣的是,除了美國(還有台灣XD)之外,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本片片名則是Le Mans '66,這樣的片名所傳遞的重點則是圍繞在1966年的24小時利曼賽,而當時在這場比賽會出現奇蹟,則是因為 Carroll Shelby 和 Ken Miles。事實上 Le Mans ’66 才是故事真正的重點,也就是 Shelby 和 Miles 這兩位車手兼跑車設計師的創造突破、矢志不渝、忍辱妥協、真摯情誼、外加被福特公司設陷擺道的故事。
顯然,Ford v Ferrari 這樣的片名是想強調福特公司真是66年利曼賽的幕後英雄,並且符合福特即是美國精神的代表。畢竟假若在美果使用 Le Mans '66 這樣的片名,觀影者會把注意力放在這場比賽的真正英雄(Shelby 和 Miles),而福特二世馬上就會變身為不識貨又阻擋天才的平庸之輩。
在 Miles 刻意放慢速度與其他GT40並肩或冠的比賽結束之後,雖然當場大失所望,非常遺憾,但是 Miles 就是天生的勇士,在每一次的勝利之後,不是沉溺於獲獎的光榮甜果,而是計畫下一次的獲勝。於是,在眾人衝向原本應是亞軍的 Bruce McLaren 時,Miles 搭著 Shelby 的肩膀告訴他,雖然現在的 GT40 很快,但是可以更輕盈,或許採用鋁製底盤,就能更輕更快。
後然,果然在66年的比賽之後,兩人開始實驗鋁製底盤的下一代,名為 J-car 的 GT 系列。電影中 Miles 因為高速失速起火的厄運,就是正在進行J-car鋁製底盤的實驗。
這是非常悲傷的一刻。Shelby 與 Miles 在遭遇許多不公允與背叛的離譜待遇之後,繼續為這家不珍惜天才也不珍重專業的公司賣命,結果,卻真的出賣身體、犧牲生命,不只讓 Shelby 失去好友,也讓摯愛他的家人留下無限遺憾。實在無法想像小男孩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親葬身大火,該有多驚恐悲鬱。
與此同時,一輛宛若藝術的汽車,是來自許多知識與堅持、實驗與冒險,Shelby 與 Miles 即是這種創作之代表,也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Christian Bale 所飾演的怪人 Miles,真是怪得讓人好愛。Bale 就是有飾演奇人的精準演技,無論是殺人狂(《美國殺人狂》American Psyco, 2000)、蝙蝠俠、或是賽道狂人,都讓人好信服。
而 Matt Damon 所飾演的 Shelby,雖然沒有 Bale 的 Miles 來得精湛,但是 Damon 每次展現出「我挺你」或「我幫你擋」的模樣時,也隱約有種帥感。故事最後,當 Damon 帶著扳手來到 Miles 遺孀的家,與 Miles 的兒子小聊之後,感傷到眼框紅一圈,只好道再見並跳回車上,沉浸在轟隆隆的引擎聲中,慢慢深呼吸、漸漸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