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我所思考的創作侷限

為創作而苦惱,我已開始每天這樣的心境nahid hatamiz on Unsplash
為創作而苦惱,我已開始每天這樣的心境 nahid hatamiz on Unsplash
有前輩告訴我,持續寫文很棒,但要小心不要到最後變成為了寫而寫。
我很清楚,若文字到最後連自己也不能感動,那不間斷的敲打鍵盤就會變成如日常工作一樣,重複的標準作業程序,如同日復一日的開機、打字、校正、列印、蓋章、壓日期、陳核,執行時盡力把每個環節扣住,把本分守好,然後能在分針進入整點的時候抬起腿跨出辦公室大門,開始屬於家庭或私人的生活。 如果那樣的話,寫字就變成不再是創作,反倒把自己放入另一個原地打轉的漩渦中,越轉越慢、越轉越深,最後變得無法跳出挖出的舒適圈時,陀螺倒下了,人也躺地不起,然後告訴別人,這就是我的人生。
專注文章至今,沒有想過要在初期達成甚麼成就,只想先透過前期的鍛鍊而寫有所本、寫之有物,順便也能夠如實的在年紀擴長下刻上記錄的年輪,若意外的獲得了讚賞、褒揚、鼓勵,甚至引用、推廣,當然也會帶來更多的成就以及持續的動力,感受到以往不曾探究到的內心湧動。 只不過在還沒確認配得上那樣的榮譽時,過多的意外會帶給創作時多餘的期待,會害怕再也造不出別人喜歡的文字、會擔心再也得不到觀眾的注目、會恐懼從高點墜落低谷的疼痛,會猶豫不能如初心一樣樂在其中。
如果哪一天開始,或許就是明天,我發覺再也想不出文字,再也湊不出段落、再也彙不出文章,我會不會用狀聲詞來填滿兩行字,接著黏上多一點標點符號和空格,述說我對狀聲詞的意義與感受。或把吃飯睡覺上廁所的細節與差異變成回憶譜在個人網頁裡面。坦白說現在的我就已經無時無刻都在面對這樣的恐懼。
Writing Is Thinking- Dr Jordan B Peterson
有沒有可能,即使每天如同機器人一般擺盪相同的動作,製出相同的產品,到最後仍然可以創造出驚人的創新成果? 有沒有可能,即使每天如同上班族一樣打出沒有意義的文字,最後卻可以發出驚人的思想和語句? 我想差別就在於究竟在動手的時候,我們是否放空的讓事情如同往例一樣自動運轉。持續「寫」這件事情,會不會流於形式而變成另一種蹉跎,端看作者是否帶著自我意識般思考每次下筆的意義,當發現行文時越是困難的造句,可能反過來越是鍛鍊自己的腦袋,並且強迫吸收更多資訊的渴望。
攝影師: Justiniano Adriano ,連結: Pexels
單純的反覆練習投籃不可能創造如Stephen Curry一樣的射手。 單純的反覆提筆寫字也同樣不可能造就Stephen Edwin King這樣的傳奇作家。 努力練習是安撫對未來焦慮的懶惰手段,刻意練習才是磨練技能的正確態度。 一次一次的修正不斷累積成上萬次的出手經驗與下筆直覺,不同於機器所造就的精準死板,人能創造超越規則的突破和感動。 除此之外,就算不談是否要修煉成作家,單純每天紀錄自己的見聞心得,不僅是幫助自己釐清思緒,也誠如作家JinlyWong所說的,在文字的空間裡表達靈魂的最小限度的自由。只不過對於專業,內容除了自己看,還需要公開讓別人檢驗、反駁、批評,另外還要顧及到定時、定量的產出紀律。 不一定說是為了迎合市場的口味,讓現實來引領創作的走向,也可以說是測試自我的信念有多堅固,透過外部的觀點挖掘思考的盲點,避免落入思維的白色巨塔。 堅持在一件事情上反覆練習,只要帶著達成目標的企圖,以及隨時餵養內心的熱情,一定能跳出原地反覆鑽洞的侷限。帶著想感動自己和別人的心情持續寫作,即便終有窮盡的一刻,也一定能重新找到出口,再走一段當初也設想不到的道路。
2019.12.11 23:00 寫於池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白日夢,從小到大,始終如一,人生30有幾也不曾改變。 或許沒吃過真正的苦頭,所以天真浪漫,但正一步一步把天真變為現實,享受過程和轉變不斷帶給我生活的成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