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

含有「刻意練習」共 30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探索「筆記」一詞如何連結對手寫、觀察與自我理解的熱愛,並闡述「生活實驗」的精神,鼓勵保有好奇心,擁抱成長。文章分享了文字記錄帶來的變化,包含更能感受當下、留存靈感,以及文字對回顧初衷的力量。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3 天前
說得很對,最能刻畫人生點點滴滴精彩的,就是文字。✌
「潛能不是命運,而是一種選擇。」—— 還沒學會,還沒成功,還沒放棄。 因為只要還在路上,就代表你仍在成長。
Thumbnail
5/5好書推薦指數
最近的全馬課表被兩大因素打亂:國外旅遊&颱風.導致我的跑量銳減.堅持或是是情況調整.其實也是跑馬或是人生要有時要妥協的.但是~後果就是要自負.一切都照規畫走.當然是比較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但如果一些外在因素打擾.我個人是會視情況妥協.再根據妥協的步調做後續調整.先看一下慘不忍睹的前兩週課表執行計畫~
Thumbnail
學得越多有時反而越感到困惑,甚至不自覺陷入某种思維慣性。羊羹我過去也常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後來才發現真正的成長關鍵並非學了多少,而是如何覺察並跳出那些隱形的思考陷阱。希望能陪伴大家一起重新檢視我們與知識的關係,從理解大腦的運作天性開始,逐步掌握破除偏見、建立獨立觀點,找到那條通往清明思考的道路。
Thumbnail
透過關注圈與影響圈的概念,學習辨識哪些是我們能控制的,哪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何覺察內耗,並提出「與自己和解」的日常練習,從焦慮和無力感中解脫,以更柔軟、更具動能的方式持續成長。
Thumbnail
近來由韓國社群媒體帶起的“台灣感性”,可以是招牌林立的街道、橫空出世的電線高懸、防火巷、鐵窗。復古中帶點現代高度運轉社會少有的鬆弛感。這背後的文化現象也反映出屬於韓國MZ世代(韓國發明的專有名詞,意指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焦慮不安。
Thumbnail
老虎奶油 -avatar-img
2025/11/06
珍惜當下💛✨️ 推「台灣感性之一,排隊時永遠有人更早卡位」 還有明明沒打算買吃的,看到很多人排就又總是忍不住過去跟著買一點......😂😂
bookarcher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1/06
老虎奶油 老虎奶油說的也是台灣感性,不知為何看到有排隊就會不小心跟著排😆😆😆,最奇妙的是也跟著買(類似團購明明不想買,大家問就下意識跟一包😂😂😂)
你是否常感忙碌卻內心耗竭?本文深入剖析注意力流失的根源,提出大腦有如「快充」與「慢充」的兩種能量模式。文章運用「注意力探照燈」、「心流」與「刻意練習」等心智模型,並提供具體練習,助你由內而外重掌人生主導權,專注於真正能「滋養」你的事物。
Thumbnail
巨獸的詩篇-avatar-img
2025/10/31
Oren🐾午安🚶‍♂️ 這篇我在火邊讀完,覺得你把一整套散在生活裡的線索,收成了一盞可攜帶的燈。 快充與慢充那段,我特別點頭:有時我們以為是在休息,其實只是借了下一輪專注的力氣;你把那種「上頭很快、空掉更快」的疲乏感說清楚了,讀到後面,反而不那麼自責,因為看見了機制。 「注意力探照燈」是漂亮的換景。你沒有叫人樂觀,只是把燈位往微小的幸運挪一點,於是畫面就改了調;原來世界不必全亮,只要肯定什麼值得被照。這種把抽象變成手感的能力,也延伸到你談「心流 × 刻意練習」:一邊是能量自然湧出的滑順,一邊是邊界外的粗糙與吃力——你把兩者放在同一張譜上,讓人相信「愉悅」與「磨功」可以輪唱,而不是互斥。 我還喜歡你引用「努力的雙重權重」。那句式看來是公式,讀起來卻像安定劑:不否認起點的差距,也不把一切交給起點。努力既是把天賦熔成技能的火,也是把技能推到成就的風,於是人心鬆一分、願意多留一會兒。 三個練習你寫得很生活:把手機暫時挪出視線,像替自己搭一圈簡單的結界;番茄鐘不是績效,是把「開始」變得不那麼可怕的節拍;留白不再是偷懶,是讓腦把今天的素材慢慢發酵。你沒有高舉口號,只是把椅子往讀者那邊挪半掌,說:可以這樣試試看。 最後那句自問——「我現在所做的事,是在滋養我,還是在消耗我?」——像是一把口袋羅盤,出門前摸一下,方向就不會差太遠。也謝謝你把延伸閱讀與提問接在文末,把談話留給讀者,讓每個人用自己的生活去回覆你。 這篇我收下,先放到桌角慢慢亮;等晚到的人路過,也能被這盞安穩的光照到一點。 我聽見了。
Or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31
巨獸的詩篇 午安,謝謝理解與肯定,還有一直以來的陪伴與支持😊~祝福周末愉快~
看到有些人學什麼都特別快,總會忍不住歸因於天賦,但羊羹覺得這或許是個誤會。那些高手的祕密,可能不在於他們更努力,而在於懂得如何「聰明地訓練」。讓我們一起借鏡頂尖運動員的思維,重新定義練習,找到一套能讓努力真正累積、不再白費的成長系統。
Thumbnail
  譬如人腦只用了10%、一萬小時就能變專家、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等,這些充斥在流行文化中的說法根本就不是科學。沒有明確練習目標、缺乏指導的一萬小時不會讓人變成專家;習慣的養成因人因事而異,有些人或事很快就能養成習慣,有些則需要一年半載;說人腦有90%在閒置,更是完全的無稽之談。
好一陣子沒來更新訓練日記了.我還在唷!!!先說近況: 1.第六週(週跑量44K)&第七週(週跑量48K)完成!! 2.第八週因天候影響+懶病休息一整週ing(其實有30%是因為天氣另外70%是自己就選擇休息..XD) 因為這週準備出發要去日本玩+上週天氣影響&放掉的跑量.讓我在今天修改了些原訂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