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11131.社工需要不責難制度

圖示:《大經濟小社工》書本封面
圖示:《大經濟小社工》書本封面
近年台灣只要有民眾得不到社福服務,結果犯罪、自殺、殺人、性侵害,或有小孩被虐待致死,或社工服務時,遇到服務對象出狀況,就有議員、民眾問:社工在哪?社工都死了嗎? 如在官方單位工作的社工出事,監察院也會彈劾,更有社工系教授因此說出「社工疏失太嚴重」這句話,讓不少社工覺得,事情做好不會得到認可,出狀況就會被罵慘,認為工作沒意義。 就連《失敗的力量》書本提到,英國曾發生小孩被虐待致死案,當地媒體、民眾認為是社工太混,要求主責社工離職,造成不少社工怕出事而改行,其他人才不敢當社工,結果還沒離職的社工接案量變多,除服務對象能得到服務時間、心力變少,社工整理服務紀錄更保守,隱藏不利本身的訊息,避免成為證據。 雖說為保障服務對象權益,要求社福服務完美是有道理,不過看醫療界因醫療糾紛,影響醫師從業意願,身為醫師的柯文哲當台北市長前,對此推動不責難補償制度,讓醫師安心治療病人權益,社工界因這些因素,更有必要跟進: 一、社福服務訊息宣傳限制:大部分社福單位經費有限,加上相關專業較少討論如何有效宣傳,且大部份社福服務對象是小眾,影響媒體報導意願,宣傳方式相對有限,造成潛在服務對象不知,有哪些適合的社福服務可用,民眾發現有需要的人,也不知可去哪通報? 加上不清楚詳細申請流程、審核標準、後續服務內容,或怕影響其他權益或沒面子,而沒嘗試通報或不敢使用,社福服務就成了裝飾。 二、社福服務設計問題:申請流程太複雜、審核標準嚴格,或經費、名額、服務人力有限,結果看得到卻沒辦法用。 三、突發事件:有些服務對象經過服務,狀況穩定甚至改善,卻發生突發事件,造成身心、社會生活模式來不及調適,結果又出狀況。 所以除故意或重大疏失,還是別責難個別社工、社福單位,但當事人須接受調查說明實情,找出根本原因改善,預防類似事件。 畢竟出事情只責難當事人,就跟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教師不去找原因改進教學方式,反而猛體罰學生到受傷,有什麼不同? 難怪現在很多社工的辦公桌,放綠色包裝「乖乖」零食,希望服務對象乖乖別出狀況,還常有社工提到,因服務對象出事而被罵慘,覺得本身所學專業沒用,甚至不想當社工,這種社福會好到哪? ※附註: 1.媒體發表版本: https://ginchang.wordpress.com/2017/12/10/11131/ 2.「劾」的華語念法為「合」 ↓看完後,你可這樣提供實質支持↓ 1.點選方格子的贊助或訂閱,在標註來源前提轉貼分享 2.到博客來網站買《失敗的力量》、《社工員的故事》、《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一個社工師的喃喃自語》、《大經濟小社工》、《我在少年中途之家的日子》、《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書本,了解社工面對的實務狀況,也讓作者、出版業者及本人得到回饋收入達到共利:https://igrape.net/2iQqr 3.不註冊用綠界網址贊助:https://payment.ecpay.com.tw/Broadcaster/Donate/61DF5A7679FFF457FEB91E9764B0D6A7 4.有街口支付帳號可刷QR碼,或提供其他實質支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