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是由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所著。簡單說,就是在探討個人的選擇動機,會造成宏觀上的行為結果。別擔心,這本書沒有一大堆公式跟理論,生動的例子很多,不過比起來是比蘋果橘子經濟學要難了一些。
筆者之所以想導讀這種略難的書,理由是去浪費時間聽了個講座,對幾位大教授的悲天憫人胸懷感到敬佩,覺得有必要讓讀者找本書來看一下,可以在不去念一年半載個體經濟學的狀況下,大概了解到所謂「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由於書中例子眾多,各章節都不同,筆者將各章節與其大致的內容略提一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畢竟這本書有點年紀了,網路上有不少「祖國同胞」在分享「心得」。
第一章: 《個體動機與總體行為》
這一章主要在講交易與市場,作者旨在解釋一件事,個體的動機是基於自利,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自己的決定,並採取自己的行動,而且只受到社會全體中的局部影響。極少人會在做個人決定的時候,採取宏觀上對全體最有利的做法。
第二章:《與搶椅子遊戲息息相關的數學分析》
本章主要在提,對於詞語的定義,以及數學上的分布,旨在說明一點,個體的行為不管如何,最後總是會實現總體的行為模式。例如玩大風吹的遊戲,總是會有人搶不到椅子。
第三章:《自動調溫器、次級品和其他相似類型》
這一章比較是在解釋幾個常見的行為模型,例如「公地」,並衍伸解釋一些個人與群體的行為,像是公有地悲劇。
第四章:《分類與混合:種族與性別》
第五章:《分類與混合:年齡與收入》
這兩章在分析,互動中的依存性,例如不同年齡跟收入的關係,與鄰居的膚色可容忍度,結果往往發現即使是微小的差異,最後也會發生白人跟黑人社區分明的狀況。
第六章:《選擇子女的基因》
此章則是在闡釋,在我們尚未擁有的情況下,好比是想要生男生女,人類的行為選擇,其各種關係的依存度是什麼。我們將要用選擇行為,來探討最後在文化上造成的後果。
第七章:《冰球頭盔、日光節約時間和其他二元選擇》
這張在講的是囚徒困境,跟其他的一些例子。筆者的個人非專業認知是,這本書對於完全不懂經濟的人來說,很難懂。但如果是看過一課經濟學、或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讀者,比較可以了解到經濟學中一些「似乎違反常理」的概念,則這本書可以提供比較進階的內容。
個人心得
會找這本書來寫,倒不是覺得全部的人都該看,實在是聽了一場很吐血的講座,深深覺得如果讀者只是看了一點經濟學導論,就以為自己通盤理解,實在是太…所以不如介紹一點較深的,花點時間研究也未嘗不可。
在台灣現在這種左右派不分、彼此汙名化的時候,稍微念了一點東西的人,都會自以為了解對方的主張,甚至高調地宣稱對方的論點無甚高論,可以輕易擊破。唉,一門學科是幾百年累積的,您老人家一個人要推翻整門學科,這也實在太有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