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三角通常用於對外,判斷三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李登輝掌權後,終止動員戡亂與廢止條款,開放總統直選,幾個重大事件,對於美國來說,台灣的核心價值越來越接近美國,使得彼此的「勝集」擴大(可合作利益增加)。
而相反的,單方面結束與中國的敵對狀態,形同否認內戰狀態的延續,使得中國與台灣對於現狀認知產生不一致。這讓台灣與中國雙方關係變差,美中台三角之間成為一種結婚型關係(只有兩邊關係良好),中國成為三邊關係中的孤雛,為了改變孤雛的不利狀態,中國勢必做出改變,先讓自己從孤雛成為單位否決型中的一員(孤雛轉變為具有否決能力)。
中國的努力,在李登輝訪康乃爾大學時抵達巔峰,文攻武嚇、導彈試射,中國的目的在於取得三邊關係中的否決能力。意即,中國不想台灣變成是美台自行討論的內部問題,而就以結果論來說,美國意識到中國絕對不會置身事外,派遣兩艘航母後,隨即也開始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至少在結果上,已經讓三邊關係成為接近單位否決型。
這邊跟讀者解釋一下,雖然一般多為從個別事件看待三邊關係,但其實也可以逆向判斷。主要原因是,當兩國的關係發生變化,對於共同利益的看法也會改變。例如李登輝時期的台美關係,由於是台灣的體制變化朝向美國,所以共同利益的理想點也會往美國方向移動。
簡單講,就是原本威權體制的台灣,台灣的理想點是在美中之間取得影響力,但在台灣民主化後,由於價值觀的改變,台灣原本的理想「平衡美中關係以取利」,轉變為「親美遏止中國侵略」,共同利益開始偏向美國。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當時政府親美,台灣似乎對美國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這問題不在親美,而在共同利益的調整,使得狀況「看起來很像」倒向美國。
而當時中國與威權台灣,還至少有中國統一這個表面共同目標存在,可是李登輝時期的終止敵對關係,到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都偏離了中國的理想點。這也是中國抓狂的理由,因為嘴邊肉不僅吃不到,還飛了。
所以,正如同我們一般常識,要看做了什麼而非說了什麼。今天要看馬英九總統到以怎樣定位三邊關係,觀其行動就可抓到,根本不需要聽官方宣傳。只要從雙方的共同利益關係的定義與遷移,就可反過來推測出國家領導階層的思維。
因為講理論會煩死,所以直接講推導的結果。大體上來說,在戰略三角上有一些判斷技巧。
- 「合作空間的擴大,若來自於雙方共同理想點的改變,通常來自於核心利益。諸如價值觀、軍事安全需要、經濟依存等等」
- 「多數決的國家,與其他多數決國家的合作空間最大」
- 「反之亦然,越不需要聽國內意見的國家,與他國的合作空間越少,僅限於特定範圍」
- 「談判的弱勢與否,並非全來自於實力,而是是否有求於人。」
- 「若國家存有具有影響力的反對派,則與他國的合作空間變小,但談判空間變大」
- 「反之亦然,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反對派,合作空間會變大,但談判空間會變小」
- 「上述兩個談判空間,係建立在反對力量大小上,讓領導階層傾向在國外找尋支持者與否」
所以,我們再以陳水扁八年時期為例子。在頭兩年,由於政黨和平輪替,以及沒有釋出激進台獨的消息,對於美國來說,這是雙方核心利益更接近,合作空間更大,所以小布希政府在陳水扁初期,可說是歷年來最友台的美國政府。
但後來由於911事件,使得美中之間合作需求增加,因為美中的合作理想點偏移,使得台灣相對被「邊緣化」。再加上台灣內部反對黨的徹底杯葛,使得內部的「少數派」有決定力,陳水扁政權在此時的對美合作上顯得空間越來越侷促,可是就以談判上來說,不管是以外部壓內部,還是內部去影響外部,談判上較為游刃有餘。(註:只不過合作成功的案例很少就是,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跟人可以談很多,與真的可以合作成功不一樣。)
隨著時局的推移,以及台灣選舉的問題,陳水扁在任內廢除國統綱領,進一步把理想點拉離中國,但因為美中之間仍有反恐的合作在,對美國來說的核心利益,安全與價值觀上出現衝突,使得台美之間的理想點反而也偏離。使得陳水扁後期幾年,台灣的三邊關係成為孤雛型,不管任何的對外政策,都會遭到美中共同反應,形同「共管」。
不過以結果反推,這也代表國內的反對派佔有的空間太大,使得台灣跟美中兩國的理想點「必然」會拉開有關。簡單說,就是國內反對派若不具太多影響力,則陳水扁與美中之間的合作關係可以擴大,但會根據核心利益去談判,不會偏離太多,故談判空間較小。但合作關係的擴大相對代表核心利益會與美國重疊,談判空間較小是指讓步空間。
最後一段檢視馬政府,所謂的親美和中是否真實?自從08年後,大力提倡的ECFA架構、開放陸客觀光、以及繞過主權談經濟等,幾乎無一屬於中國的核心安全利益。但實際上的台中理想點確實往中國方面偏移,顯示核心利益仍然較陳水扁時期重疊。
用簡單的刪去法即可知道,中國並未在其軍事上放鬆對台灣的部屬,實際上仍然持續增強,顯見安全上的核心利益與台灣不重疊。在經濟上,台灣被中國的磁吸效應磁吸到幾乎是依附,中國根本就沒有對台讓利的動機,事實上連馬政府自己都承認讓利不多,這顯示核心利益在經濟上也沒有進一步重疊。
唯一的可能,就是價值觀上,馬英九政府與中國高度重疊,對未來的看法高度一致。所以在核心利益重疊的情況下,合作空間變大,談判空間變小。談判空間變小的理由,在於國內幾乎沒有有效的反對力量,所以馬英九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決定,無須看反對黨臉色。
而對美關係呢?只要我們把美國的核心利益拉出來看就可略知一二。就以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而論,台灣在表面上還是與美國相同,但與中國過近則影響美國的安全利益,就以經濟上來說,台灣對美國無足輕重,也沒有打算承接或是擔任美國衛星國家的意願。
相對陳水扁後期,台灣幾乎是成為孤雛狀態來說,馬英九時期絕對不是親美和中,也許他本人的想法是如此。但由於金融風暴後,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開始緊張,中國在軍事上屢屢在西太平洋挑戰美國,價值觀則根本上就是南轅北轍,在恐怖主義稍歇的這幾年,實質上兩國關係是推開拉遠的。
也因此,馬政府理想上的行事,是修正陳水扁的孤雛狀態,以及李登輝時期以來的「過度親美」。但由於美中的拉遠,以及台灣快速接近中國,事實上的結果已經是親中遠美。這造成台美關係實際上很糟,免簽證根本是沒屁用的東西,在核心利益上,不管是經濟或是安全,與美國利益根本上背道而馳。
換言之,只要連價值觀,也就是民主自由的制度,被轉變回威權體制或是中南美的媒體獨裁。美國與台灣的核心利益就幾乎沒有交集,對美國來說台灣的地位將會比兩蔣時期還要糟糕。當年台灣起碼還是「民主的燈塔」,名義上還是圍堵共產主義的一員,而今天的狀態轉變,台灣將會被美國視為與中國同一陣線。簡單說,變成敵人。
三邊關係在今天的美中急速拉大下,台灣的親中原則不僅改變台灣的孤雛狀態,實際上變成與中國友好的「結婚型」關係,美國成為三邊關係中的孤雛。孤雛要改變現狀,必定會做出強烈的動作,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台灣,除非美國決定放棄西太平洋。
不過除非明天外星人攻打美國,不然這種事不會發生。對於中國來講,與美開戰代價高到無法承認,現階段名義統一台灣反而不利,不如乾脆一點,用經濟力量控制台灣,以及台灣的媒體輿論,實質上統一就足夠了。
台灣要避免被美國視作敵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降低親近中國的速度,但在馬政府的核心價值與中國高度重疊,以及國內反對力量幾無作用的情況下,也不大可能。
結論就是:快逃啊,有人竟然想因為自己的夢想,改變數十年以來的戰略方向,這根本就是把小小的台灣丟到超級大國的火爐上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