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變化看台灣內部問題(08-12)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戰略三角通常用於對外,判斷三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李登輝掌權後,終止動員戡亂與廢止條款,開放總統直選,幾個重大事件,對於美國來說,台灣的核心價值越來越接近美國,使得彼此的「勝集」擴大(可合作利益增加)。

而相反的,單方面結束與中國的敵對狀態,形同否認內戰狀態的延續,使得中國與台灣對於現狀認知產生不一致。這讓台灣與中國雙方關係變差,美中台三角之間成為一種結婚型關係(只有兩邊關係良好),中國成為三邊關係中的孤雛,為了改變孤雛的不利狀態,中國勢必做出改變,先讓自己從孤雛成為單位否決型中的一員(孤雛轉變為具有否決能力)。

raw-image

中國的努力,在李登輝訪康乃爾大學時抵達巔峰,文攻武嚇、導彈試射,中國的目的在於取得三邊關係中的否決能力。意即,中國不想台灣變成是美台自行討論的內部問題,而就以結果論來說,美國意識到中國絕對不會置身事外,派遣兩艘航母後,隨即也開始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至少在結果上,已經讓三邊關係成為接近單位否決型。

這邊跟讀者解釋一下,雖然一般多為從個別事件看待三邊關係,但其實也可以逆向判斷。主要原因是,當兩國的關係發生變化,對於共同利益的看法也會改變。例如李登輝時期的台美關係,由於是台灣的體制變化朝向美國,所以共同利益的理想點也會往美國方向移動。

簡單講,就是原本威權體制的台灣,台灣的理想點是在美中之間取得影響力,但在台灣民主化後,由於價值觀的改變,台灣原本的理想「平衡美中關係以取利」,轉變為「親美遏止中國侵略」,共同利益開始偏向美國。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當時政府親美,台灣似乎對美國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這問題不在親美,而在共同利益的調整,使得狀況「看起來很像」倒向美國。

而當時中國與威權台灣,還至少有中國統一這個表面共同目標存在,可是李登輝時期的終止敵對關係,到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都偏離了中國的理想點。這也是中國抓狂的理由,因為嘴邊肉不僅吃不到,還飛了。

所以,正如同我們一般常識,要看做了什麼而非說了什麼。今天要看馬英九總統到以怎樣定位三邊關係,觀其行動就可抓到,根本不需要聽官方宣傳。只要從雙方的共同利益關係的定義與遷移,就可反過來推測出國家領導階層的思維。

因為講理論會煩死,所以直接講推導的結果。大體上來說,在戰略三角上有一些判斷技巧。

  • 「合作空間的擴大,若來自於雙方共同理想點的改變,通常來自於核心利益。諸如價值觀、軍事安全需要、經濟依存等等」
  • 「多數決的國家,與其他多數決國家的合作空間最大」
  • 「反之亦然,越不需要聽國內意見的國家,與他國的合作空間越少,僅限於特定範圍」
  • 「談判的弱勢與否,並非全來自於實力,而是是否有求於人。」
  • 「若國家存有具有影響力的反對派,則與他國的合作空間變小,但談判空間變大」
  • 「反之亦然,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反對派,合作空間會變大,但談判空間會變小」
  • 「上述兩個談判空間,係建立在反對力量大小上,讓領導階層傾向在國外找尋支持者與否」

所以,我們再以陳水扁八年時期為例子。在頭兩年,由於政黨和平輪替,以及沒有釋出激進台獨的消息,對於美國來說,這是雙方核心利益更接近,合作空間更大,所以小布希政府在陳水扁初期,可說是歷年來最友台的美國政府。

但後來由於911事件,使得美中之間合作需求增加,因為美中的合作理想點偏移,使得台灣相對被「邊緣化」。再加上台灣內部反對黨的徹底杯葛,使得內部的「少數派」有決定力,陳水扁政權在此時的對美合作上顯得空間越來越侷促,可是就以談判上來說,不管是以外部壓內部,還是內部去影響外部,談判上較為游刃有餘。(註:只不過合作成功的案例很少就是,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跟人可以談很多,與真的可以合作成功不一樣。)

隨著時局的推移,以及台灣選舉的問題,陳水扁在任內廢除國統綱領,進一步把理想點拉離中國,但因為美中之間仍有反恐的合作在,對美國來說的核心利益,安全與價值觀上出現衝突,使得台美之間的理想點反而也偏離。使得陳水扁後期幾年,台灣的三邊關係成為孤雛型,不管任何的對外政策,都會遭到美中共同反應,形同「共管」。

不過以結果反推,這也代表國內的反對派佔有的空間太大,使得台灣跟美中兩國的理想點「必然」會拉開有關。簡單說,就是國內反對派若不具太多影響力,則陳水扁與美中之間的合作關係可以擴大,但會根據核心利益去談判,不會偏離太多,故談判空間較小。但合作關係的擴大相對代表核心利益會與美國重疊,談判空間較小是指讓步空間。

最後一段檢視馬政府,所謂的親美和中是否真實?自從08年後,大力提倡的ECFA架構、開放陸客觀光、以及繞過主權談經濟等,幾乎無一屬於中國的核心安全利益。但實際上的台中理想點確實往中國方面偏移,顯示核心利益仍然較陳水扁時期重疊。

用簡單的刪去法即可知道,中國並未在其軍事上放鬆對台灣的部屬,實際上仍然持續增強,顯見安全上的核心利益與台灣不重疊。在經濟上,台灣被中國的磁吸效應磁吸到幾乎是依附,中國根本就沒有對台讓利的動機,事實上連馬政府自己都承認讓利不多,這顯示核心利益在經濟上也沒有進一步重疊。

唯一的可能,就是價值觀上,馬英九政府與中國高度重疊,對未來的看法高度一致。所以在核心利益重疊的情況下,合作空間變大,談判空間變小。談判空間變小的理由,在於國內幾乎沒有有效的反對力量,所以馬英九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決定,無須看反對黨臉色。

而對美關係呢?只要我們把美國的核心利益拉出來看就可略知一二。就以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而論,台灣在表面上還是與美國相同,但與中國過近則影響美國的安全利益,就以經濟上來說,台灣對美國無足輕重,也沒有打算承接或是擔任美國衛星國家的意願。

相對陳水扁後期,台灣幾乎是成為孤雛狀態來說,馬英九時期絕對不是親美和中,也許他本人的想法是如此。但由於金融風暴後,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開始緊張,中國在軍事上屢屢在西太平洋挑戰美國,價值觀則根本上就是南轅北轍,在恐怖主義稍歇的這幾年,實質上兩國關係是推開拉遠的。

也因此,馬政府理想上的行事,是修正陳水扁的孤雛狀態,以及李登輝時期以來的「過度親美」。但由於美中的拉遠,以及台灣快速接近中國,事實上的結果已經是親中遠美。這造成台美關係實際上很糟,免簽證根本是沒屁用的東西,在核心利益上,不管是經濟或是安全,與美國利益根本上背道而馳。

換言之,只要連價值觀,也就是民主自由的制度,被轉變回威權體制或是中南美的媒體獨裁。美國與台灣的核心利益就幾乎沒有交集,對美國來說台灣的地位將會比兩蔣時期還要糟糕。當年台灣起碼還是「民主的燈塔」,名義上還是圍堵共產主義的一員,而今天的狀態轉變,台灣將會被美國視為與中國同一陣線。簡單說,變成敵人。

三邊關係在今天的美中急速拉大下,台灣的親中原則不僅改變台灣的孤雛狀態,實際上變成與中國友好的「結婚型」關係,美國成為三邊關係中的孤雛。孤雛要改變現狀,必定會做出強烈的動作,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台灣,除非美國決定放棄西太平洋。

不過除非明天外星人攻打美國,不然這種事不會發生。對於中國來講,與美開戰代價高到無法承認,現階段名義統一台灣反而不利,不如乾脆一點,用經濟力量控制台灣,以及台灣的媒體輿論,實質上統一就足夠了。

台灣要避免被美國視作敵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降低親近中國的速度,但在馬政府的核心價值與中國高度重疊,以及國內反對力量幾無作用的情況下,也不大可能。

結論就是:快逃啊,有人竟然想因為自己的夢想,改變數十年以來的戰略方向,這根本就是把小小的台灣丟到超級大國的火爐上燒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是說美國國務院近日修改官方網站上關於台灣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刪除與新增了不少內容,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刪除「美國認知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與「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這當然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與台灣社會內部的諸多討論,不過比較有意思的反而是親中派的看法,因為正逢俄烏戰爭其間......
Thumbnail
是說美國國務院近日修改官方網站上關於台灣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刪除與新增了不少內容,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刪除「美國認知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與「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這當然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與台灣社會內部的諸多討論,不過比較有意思的反而是親中派的看法,因為正逢俄烏戰爭其間......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從戰略模糊到建交模糊,有四個關鍵概念環繞著台灣及台海局勢的變化。
Thumbnail
從戰略模糊到建交模糊,有四個關鍵概念環繞著台灣及台海局勢的變化。
Thumbnail
從戰略模糊到建交模糊,有四個關鍵概念環繞著台灣及台海局勢的變化。
Thumbnail
從戰略模糊到建交模糊,有四個關鍵概念環繞著台灣及台海局勢的變化。
Thumbnail
這種「和中政策」風險,在台灣並非沒有被質疑過,只是在激烈的言論辯論下往往被打為是不理性的意識形態,被稱為是逢中必反。但是無條件地相信只要台灣先釋出善意,中國一定會善意回應,無視中國的內部情況與信用紀錄,其實更是一廂情願。馬英九與國民黨人還故意忽略一件事,就是台灣可以推動「和中政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Thumbnail
這種「和中政策」風險,在台灣並非沒有被質疑過,只是在激烈的言論辯論下往往被打為是不理性的意識形態,被稱為是逢中必反。但是無條件地相信只要台灣先釋出善意,中國一定會善意回應,無視中國的內部情況與信用紀錄,其實更是一廂情願。馬英九與國民黨人還故意忽略一件事,就是台灣可以推動「和中政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Thumbnail
戰略模糊性,使得中共不斷地要去猜測與測試美國的底線。這個測試將給美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判斷與阻攔中共對台灣的意圖。同時由於有這個模糊性,中共不需要立刻在民族主義情緒下對台灣攤牌,因為美國的干預不是立即而明顯,而且中共自己的軍事部署也還沒有到位。但現在局勢已大不相同⋯⋯
Thumbnail
戰略模糊性,使得中共不斷地要去猜測與測試美國的底線。這個測試將給美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判斷與阻攔中共對台灣的意圖。同時由於有這個模糊性,中共不需要立刻在民族主義情緒下對台灣攤牌,因為美國的干預不是立即而明顯,而且中共自己的軍事部署也還沒有到位。但現在局勢已大不相同⋯⋯
Thumbnail
文:廖斌洲 三、務實外交:李登輝時期 李登輝時期,雖然也撼動不了中華民國國際地位低落的事實,但他卻透過「務實外交」,將邦交國從24國增加到29國。何以如此? 國際上的狀況是,這時候的中國,仍在改革開放的初步,且經歷了1989年天安門
Thumbnail
文:廖斌洲 三、務實外交:李登輝時期 李登輝時期,雖然也撼動不了中華民國國際地位低落的事實,但他卻透過「務實外交」,將邦交國從24國增加到29國。何以如此? 國際上的狀況是,這時候的中國,仍在改革開放的初步,且經歷了1989年天安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