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這篇要大致談一下,一些常識人的問題,為什麼拉高到群眾跟國家的層次,就全部亂了套。也為什麼台灣從以前到現在,老是提不出什麼有效的政治、經濟總戰略方向。
戰略的困難,不在於理論的難解,而在於實踐的難行,所以任何的戰略只要超過五年,就一定會出問題,正常的戰略家不會給你五年戰略的細節操作,時間拉得越長,就越只是談論大方向。
這就是一大問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短視近利,號稱有遠見的政治家與經濟舵手,也無一例外。要能夠規劃長遠計畫的,若非是畫大餅,就是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所以兩蔣時代敢推動長期的計劃,說穿了就是因為國家是獨裁者所有,但即便如此,十大建設有一半是從既有建設中去延續的,其他一半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也多是達不到原先目的。獨裁者也一樣有決策困難,更何況是其他權力無此之大者?
若以拿破崙戰爭後論,歐陸諸國就體認到徵兵制後,必須開放權利給民眾等等問題,此一複雜的政治與文化問題,經過數十年戰役的試煉,大多數的人都漸漸認知到技術的改良與進步,將會帶給戰術上的衝擊,連帶影響到戰略的規劃。
老毛奇充分發揮鐵路的機動力,成功讓普魯士贏得三次戰役,統一德國。法國失敗後記取教訓,一次大戰也成功利用鐵路動員軍隊,阻止德軍跨過馬恩河,守住巴黎。人並不笨,大多數的人在此技術不停滯的變局中,可以吸收教訓者為數眾多,成功推廣者亦不在少數。(註:很多研究戰爭者,往往忘記人性,人類在個體上也許冥頑不靈,但群體上的差異總是很小。)
十九世紀後多次歐戰,總是各有勝負,直到二次大戰徹底摧毀歐洲為止?這也是二十世紀中,有人高喊戰略破產的理由,他們認為規劃戰略是不切實際的,根本無法因應未來。那麼,戰略規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戰略規劃失誤的原因,是人類太容易沉溺過去成功的案例,又天真的以為未來將會跟過去一樣,當掌權者緬懷過去,斥責年輕一代總想抄捷徑,僵化會傳染到組織,組織一旦僵化,面對更有彈性跟變化的敵人,被消滅不過是剛好。(註:經驗傳承很重要,但傳承到守舊就過頭了。)
戰略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前者稱為國防與外交,後者稱之為經濟與文化,但這四者互相影響,也互為表裡。但無論哪一種,首要「面對現實」,資訊的過時跟情報的失誤,往往是戰略自殺的第一步,一旦戰略思想徹底崩潰,國家當然會亂七八糟。
講個比較現實的例子,台灣的軍事防禦思想,已經轉變為防衛固守,所以陸軍就不需要買太多兩棲登陸艦,又不是要反攻大陸。在台灣民眾不想反攻,也無此必要的情況下,考量財政問題,決定要買什麼裝備加強,最後挑到一些堪用也有效的武備。
這是很普通的做法,沒有先買了一堆登陸艦,反過來再認為我們該從防衛固守,轉變為積極反攻這種事。手段與目的不可顛倒,這是一般軍事上的常識,但拉大到政治與經濟上,突然傻掉變短視的人多的很。
那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該怎麼面對變局?總不能不管細節,只談空想吧?
這種說法一點也沒錯,戰略思想若流於空談,那也是枉然。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訂出目標,手段自選。二戰時的德軍戰力之堅強,不在於武器之精良,也不全在戰略指揮之優異,更大的成分是下級軍官都可以獲得充分授權,達成上級交付目的,這種高度彈性運作的軍隊,自然可以充分執行高層戰略。
套用到台灣的現況,就是我們不該訂立太多的產業目標,台灣政府組織過於龐大、笨重又無能,面對未來可預見的變化,鐵定沒有應變能力,只有抄捷徑做表面功夫的小伎倆。
台灣的問題在於民眾自我沒覺醒,太習慣讓渡權力給政府,但又不去監督,不監督的情況下,政府與公務員不亂花錢隨便惡搞才奇怪。
若要說台灣今天要有什麼戰略目標與想定,先把內部政府權力過大,民眾又很懶惰,短視近利不肯負責的特性解決再說吧。要不然除非獨裁者上台硬幹,沒有一個戰略計劃是可以推得成的。(註:或是可以不管選票壓力,實踐理想決不退縮的那種人)
一言總結之:問題在政治,台灣人若連沾政治一下都不要,國家不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