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英國脫歐的個人看法

這兩天最夯的題材就是英國的脫歐公投了,結果就不贅言,總之後續的反應很有趣,台灣還出現了所謂的「不應該脫陸」,或是「英國民粹好可怕」這種蠻神奇的論點。這是怎樣,當英國人都是白癡嗎?
筆者的第一時間看法,直覺上認為是對全球化的反撲,當然這個題目很大,一時之間說不完。而之後兩天的解釋,筆者非常不能認同,例如年輕人對老人、窮人對富人。因為這些理由如果成立,我們將會得到有錢的年輕人支持留歐,窮到脫褲子的老人支持脫歐的詭異結論。民調如果準確,結果就不應該是脫歐,所以這些根據民調分析的結果,筆者保持相當的懷疑態度。
總之,筆者當下的感覺是,這絕對不是所謂的純經濟利益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移民問題,非常的複雜。過兩天詢問了一些比較有研究的人,大致搜尋一下政經軍各方面的意見,現在比較可以自信一點的提出一些見解。個人見解,就請各位讀者加減看,一定會有涵蓋不到的部分。
首先,筆者為何說直覺是全球化的反撲?這些年,台灣的媒體大概是因為某一種因素,特別喜愛鼓吹所謂的開放、自由經濟、共同市場,然後媒體跟政論節目也主要著眼於此,結果造成現在遇到大部分認識的朋友,開口閉口就是經濟效益。呃,台灣的政治系跟國關學者只會兩岸跟軍公教年金嗎?
先回到十幾年前,筆者在大學唸書的時候,修過董立文開的全球化課程,那時候全球化的名詞對台灣來說還比較新穎,大多數同學其實沒啥概念,修課的更少。課程的內容涵蓋很廣,但主軸有幾個:
第一個就是全球化有人得利,有的人則是損失慘重。本來就跑不掉的農民跟勞工,損失必定慘重,而我們對本國國民,應該要給予一定補助,協助他們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被滅頂。
第二個則是,全球化對國家整體來說大致都是獲利的,國家全體得到的利益,要拿去補助受害的產業與勞工,而不是放給他去死。這經驗來自於冷戰後期,歐美的工業輸出造成的效應,只看經濟的獲益而不管受害者,屆時會花費更多金錢去解決社會問題。
第三就是,全球化的結果是全球產業分工,理論上大家都會得到好處,但實際上需要法規的修訂,避免所謂的搭便車,或是犧牲他人成就自己的特殊產業。這一點董立文當年講的很隱諱,後來看他電視上面提的就很清楚,指的是會有裙帶企業掏空本國資產跑去米國養老這件事。
好壞的問題我們先按著,先回到冷戰後的歷史,蘇聯垮台之前,歐美國家的全球產業戰略,是圍繞在盟國身上,藉由幫助盟國建立工業,達成現代化的同時,將本國的低技術工業轉移,降低成本。也就是讓自己成為上線,盟國依照親疏關係成為產業下線,但做一個整體循環,都會得到好處。
但冷戰一結束,東歐脫離了俄國掌控,中國也開始加速改革開放,瞬間多了數億的人力資源,這套概念就變轉化,成為大型企業前進東歐與中國的理由。我們並非要否定這個全球化的概念,因為就結果來看,大家的生活都確實因為全球經濟整合獲得好處。
問題始終是在,這些好處主要被誰拿走,壞處是誰去承擔。而且人類的天性,總會有親疏遠近,國家的本質就是分為本國國民與外國人,全球化講了再多的跨國企業,一堆左派理論努力要闡述跨國企業比國家還恐怖,但實際上就是,國家仍然掌握著權力,只消一紙命令,跨國企業的投資就會打水漂。
所以回到了英國這次的決定,筆者的結論是,自從柴契爾後推行的市場經濟,英國勞工總是最後才在政治上被照料,這些被犧牲者成為工黨的基石,隨著英國加入歐盟後日漸憤怒,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總是被犧牲,而且上層的那些政經菁英說詞都一樣,永遠都是「因為你們不努力才該死」。但這些人從小到大,都遵守著某一套規則生活,也沒有很大的野心,無法理解自己的收入日漸微薄,想要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少。
當然,我們知道為什麼,全球化下在地中小企業會被大企業打趴到地上,理由很多,總之就是趴了。確實,全球的基本消費降低,藉由跨國流通降低了生活的基本開銷,但自己的競爭力降低,口袋越來越薄也是事實。但這些被犧牲的勞工怎麼會甘願呢?所以在政治上,總是需要可以收割這批民意的政黨,去爭取該有的補助,透過民主機制達成平衡。
反例就是中國,農村被犧牲,大批農民成為城市黑戶,一如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資本家跟政府動用警察跟軍隊鎮壓農工暴動,上層紅頂商人吃香喝辣,下層百姓過的不見天日。確實,平均壽命提升,生活水準比幾百年前提高,但被迫成為城市最下層的人可不會開心。但至少歐洲花了幾百年,在制度上調和了,中國就是現代的故事進行曲。
回到主題,這裡就有一個疑問,為何柴契爾執政沒有翻桌,加入歐盟後沒翻桌,前幾年也沒翻,今年就突然翻了?
如果我們只看現在的狀況,一定會很難理解,但從脈絡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英國的階級翻身沒那麼簡單,但通常還可以藉由教育獲得希望,而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高教擴張加上學費飆漲,勞工發現子女翻身的機會被消滅掉,然後歐盟越統合,東歐總是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搶走工作。即便如此,大英帝國還是偉大,因為國家會照顧本國國民,社會安全網至少不會把本國民眾放生。
但加入歐盟的結果是,富國要拿錢去幫助窮國發展,原本應該要用於本國的社福經費,看在下層民眾眼裡,形同被拿去給外國人花用,所謂的「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理論也應該要用在這些後進國吧?而歐盟這些年的擴張,加上左派上台後用了太多神奇的理論治國,在本國內部矛盾都沒解決的情況下,大舉接納移民跟難民。
並不是說這樣錯誤,因為工業發展與外移,其邏輯就是要提升本國產業晉升。若本國欠缺的人才,可以透過吸引技術移民進來,增加全體的利益,再拿這些利益去補助本國損失的勞工,照理說是雙贏。但實際狀況是,可以跨國移動的技術工早就移動了,大舉開放移民的結果,是讓這些富國本身不需要的底層勞工進來。這結果就是,本國人不血汗,總有移民更加血汗,破壞了原本的勞資關係,於是原本還有工作的本國人失業更慘。
即使如此,其實也還好,不至於到完全無法控制的地步。最後是難民問題,以及歐洲左傾造成的根本問題沒解決,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大批的難民移入,文化的衝突難免,就已本國人的角度來看,遠方朋友有難,我們張開雙臂照料他們,應該是一種美德,是人類德行的表現。但話又說回來,是你們國家出問題跑來,應該要尊重我們本國的文化吧,實際狀況呢?
歐洲的伊斯蘭問題讓人心生疑懼,然後納稅人辛苦繳的稅,被拿去給搭便車的移民花用,看在本國勞工眼中當然不是滋味。再加上這些人完全不像是要成為「我們」的樣子,這觸犯到現代國家的基本價值。很顯然的,左派的理想世界禁不起現實考驗,產業結構還沒升級,本國國民並沒有過得比較好,就貿然推動大同世界,只會造成極右派的興起。
結論就是,最後產生的脫歐結果,是英國的政治意識形態所致,民眾轉向保守,認為接近歐盟的結果違背了各種價值與利益。而其中關鍵的角色,就是文中一開始說的工黨支持者,在發現自己的政黨在移民問題上沒有堅定表態,背離根本價值後,就轉向到更保守與國族立場的政黨去。
而傳統的政經菁英,得利於全球化與歐盟的,總是大企業、金融家,以及各種有跨國流動力的高等教育界,現在還有房地產被炒高的問題。
英國人不笨,也一點都不民粹,他們只是很單純的「眼見為憑」 - 【我家的生活沒有更好,兒女考上大學卻念不起,辛苦做工半死連棟房子都買不起,工作變少薪資更低,國家卻拿大筆鈔票給外國人,你們這些菁英荷包賺滿滿,把我們徹底犧牲,還要被吃豆腐嘲笑是沒競爭力的魯蛇,竟然有臉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去死吧。】
最後,筆者覺得,台灣人過去太多年,相信所謂的治國大師,去年終於決定把舊的大師翻桌了。到今天這群被翻桌的人,還在說你們都是智障,治國要交給專業菁英,沒賺錢都是自己不努力。
哪天被革掉,原因絕對不是蠢,是白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