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到學校後會發現家長在騙人,尤其是常態編班下,學生在公立學校,很容易碰到各行各業的人。信任一旦失去,很難再挽回。這不是只有家長,各位老師也是,不知為不知,別硬是為了要塑造老師的形象,談論自己也不知道的行業。更糟的是還給予正負面的標籤。下一篇來談學生的迷惘。
學生迷惘什麼?
「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興趣、適性與熱情毋需三者皆備
再加上,有人目標是科大,技職是跳板,跟考高中相比,沒有差太多。這些屬於大學體系,意思是少數人在中學就有明確目標,大半皆是走一步算一步。如果家長說明足夠,那對學生而言,要選擇父母的路,還是知道不好走要避開,就會及早確認。
所謂的「有錢的小孩什麼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有錢的家庭會有餘力參加各種課程,音樂、美術、棋藝、體育,不管對未來升學有沒有幫助,在這些課程中會遇到其他人,也能拓展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得到一種安心感,知道自己不需要負擔家計壓力,相對很早就知道要出來求職的同學,兩者的茫然感差很大。
但這不代表有錢家庭的小孩,就不會產生迷惘,只是比較不容易被「熱心網友」騙而已。
如果你要問筆者,那麼筆者對於迷惘,會傾向解釋為:
不清楚自身的興趣,不了解能力的適性,不知道如何激發熱情
最常遇到的情況是,把這三者弄混了,以為適合的就是興趣,有興趣才有熱情。這就是筆者前幾篇強調,師長要早點說明自己熟的行業,並把實際狀況列出。
因為,這社會多的是興趣是A,適合做B行業,然後在B行業當中找到工作的熱情。他放棄了興趣A嗎?並沒有,他只是休閒時間去碰A而已。
多數學生的興趣其實只是「逃避讀書」
這年頭太多奇怪的心靈雞湯,以及各種詭異的發展興趣,或是要你斜槓的直銷片。這導致學生在需要尋求職涯建議時,把適性跟興趣、熱情都混淆了,更恐怖的是那種「興趣結合工作才有熱情」的說法。
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自己就搞不清楚,自己對某件事有興趣,是因為真有興趣,還是單純因為做這些是的時候不用讀書很好。

編:推薦《不畫的漫畫家》。一個整天說要畫漫畫的,卻永遠畫不出漫畫的嘴砲王故事。保證看了會有既視感,無論是看到朋友,或看到自己。(Erichin,長鴻)
如果要把學生自稱的興趣拿來整理,現在大概每班有一半以上的都會說是玩遊戲,其中多數大概會說是某某遊戲。筆者還見過,說怎樣整理技能打出最高傷害,是他的興趣。
……突然很想推薦他去玩魂系。
總之,誤以為「不用讀書去玩」是興趣的學生很多。而這種想法萌芽後,出社會也有一些人,在社群軟體上常抱怨人生很辛苦,他的興趣是刷副本,都沒時間刷好可憐。
筆者當場很想吐槽,你的興趣是刷副本?應該說玩遊戲吧。
這有差嗎?差很多。他是在逃避現實,不是說興趣真的是遊戲,透過免費手遊解任務打道具,獲得一種滿足感罷了。只要看他抱怨的規律就知道,上班抱怨自己過好苦,人生好難,一陣子後就在說自己的興趣無法實現。
從迷惘走向投機
迷惘是合理的,但只有給予資訊是無法讓學生清醒,尤其是那些想要逃避的,跟他說努力學習讓路寬廣,只會逃更快。
要說這種迷惘怎麼累積的,就是筆者前面幾篇說的,當師長沒有在他疑惑時好好解釋,於是他看網路上獲得許多「開鹽酥雞也能賺大錢」、「當房仲抽成很好賺」、「科技業年終幾十個月」的訊息,就會埋下「輕鬆賺錢是可行」的種子。
只有種子不會發芽,師長會疑惑,這些擺明是唬爛的資訊,為什麼這麼容易騙成功?
答案是,這類型影片的重點,並不是輕鬆賺錢,而是透露出「我很有錢就什麼都能買」的訊息。影片內容連結到有錢就能常常出國,每天吃好吃的,晚餐後想喝杯珍奶不需要考慮,以及各種高價生活用品,暗示你「不需要付出什麼努力,就可以獲得這些物質享受」。
對,就詐騙套路。
跟那些警察勸也勸不聽,死命要轉帳的老人家心態一樣--相信有不勞而獲這件事。
詳述各職業現狀,破除學生好逸惡勞的想像
學生的迷惘多數不在職涯上,因為年紀太小經驗少,本就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絕大多數的問題,跟父母吵架,可說都是在「相信不勞而獲」的基礎上。差別是,有的影片不是強調不勞而獲,是「有技巧的賺錢可以很輕鬆」,藉由「要找到技巧就可以」的話術,讓你間接認為「努力以獲得成果」很笨。
說穿了,前幾篇筆者跟各位講的,其實都是一種價值的建立,先讓孩子知道各行各業都有其辛苦之處,努力不見得有成果、不努力一定不會有。
而要怎麼建立,就是誠實的敘述各行業的實際情況。以筆者的經驗來說,人力銀行的薪資參考,拿出來後,沒有一個班是不震驚的。
還有人驚呼,「怎麼廚師薪水這麼低,不是說有證照賺幾萬都沒問題?」
老師就要開始引導了,像是「你剛畢業會當主廚還是學徒」、「這張表是員工求職不是公司求才」、「自營業不是這樣」。接著去談,走餐廚這條路,受人雇傭與自己開業的差異,負擔開業的成本。
我們目的不在於把每個行業的收支表弄清楚,而是讓學生知道,沒有不勞而獲這件事,你以為可以輕鬆賺錢的方法,很可能都是特別情況。
- 編:還有一堆左翼在鼓勵這種投機思維
甚至是假訊息最常用的移花接木,拿老闆的收入當成從業標準。至於老闆要擔負的風險,影片當然不會說囉。
下一篇來談學生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