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投機世代出現的源由與解析(04-1):社交障礙的網路世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般來說,會希望戰爭打到無法停止的人,我們稱之為死亡商人。 即把軍火賣給參戰的每一個人的那個商人,打的越慘越好,永遠不要停。 這就是當代身份認同政治,沒有想要鞏固既有成果,只接受自己獲得完全勝利的改革,最後會得到的結果。 投機政客化身為死亡商人,希望你奉獻血肉,來替他的豪宅買單。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 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 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現代人忙碌到沒有鄰里關係,某些國家的高壓工作,連同事之間的社群都很難建立。 為誰辛苦為誰忙,是小家庭的寫照,傳統的大家庭結構,會有比較強制性的指引,要求家族成員為了共同利益奮鬥。 而工業化的小家庭並不需要,畢竟人類之所以存在大型家族,也是為了求生,即使是21世紀的現在,以家族為單位的政治結構,依然在部分國家存在。

網路加速社會原子化,人際關係由實轉虛

人家也是民主政體,卻絲毫不覺得為了家族、部族的利益,犧牲國家全體有什麼不對。 且每一個高喊被迫害的家族,上台後同樣迫害其他家族,這不是成為了最討厭的自己,單純是制度不同所造成。

所以我們要自問自答,為何建立一個安棲之所很重要,又為何這必須存在於社群團體之中。

有可以安棲的家,這不難理解,誰都想在遇到挫折時,會有人安慰,在失敗時提供避風港。 社群關係就有點難,因為工業社會的小家庭結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小家庭已經可以賺到足以生存、繁衍的資本,進一步說就是社會的互信度高,法治傳統夠堅實,故政府替代了一部分的信用功能。 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治安,台灣人很難理解有些中南美洲的警察,會看對象家族處理案件,法官還不一定會秉公處理。

這就是一種切割家族制度中的權柄,交給社會、政府執行的概念,這個切割並不是主動,而是制度整體的走向所致,每一個國家都不大一樣,也就是為何套用外國制度在台灣,很可能出現問題的道理。

用解放的觀念來說,即為放棄了原本權利與義務關係,與社會簽訂了新的協議。 於是社群的觀念改了,進入網路時代加速這過程,從沒見過面的網友,在精神上比親戚更親近。

上班下班,住在大廈中,忙碌到沒有空參加社區事務,於是以管理員的代理人模式出現,疏遠了傳統上鄰里關係。 專業經理人化的現代社區,看起來比過去更好,但這實際上忽略了,花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有助於理解社區周邊的情況,有些社區可能網路接不好,有些則是水電問題,從社區拉出去的線路若接線不良,是否與周邊鄰里有關,可以藉由參與了解。

自我中心互相傷害,傳統社群不存何處避難?

而現在不是這樣,鄰里社群的意見滲透很弱,都市化的社區也沒必要維持跟周邊的關係,金錢化的代理只看績效,人民又不需要與政府直接打交代,繳交管理費讓代辦公司處理即可。

這代表,現代人對社群經營能力,是逐年變弱,還不只台灣這樣,美國都市化快速的區域,進駐大量年輕世代,這些人沒有與原生社群連結太深,大學畢業卻直接留在都市工作,讓城鄉思想差距更加巨大。

更不要說在網路時代,連面對面都不用,藉由網路過濾話題,挑選交際對象,並用各式各樣的議題篩選朋友。 於是,不需要學習面對異見,毫不在意他人心情成為現代美德,尖銳的對話宛如每個人渾身帶刺。 對於已經有人際相處經驗的中年世代以上而言,頂多是多掛一張面具,但年輕世代則不知道面具為何物,一年又一年,將自己不隱藏的心情向外展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9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其實權力動態無處不在,從家庭到工作場所、從朋友圈到社交媒體、網路。 這種無形的力量塑造著我們的互動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效果和關係深度。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思考:權力動態是怎麼隱藏性的穿梭在關係交流裡呢?是否有可能通過靈活運用這種動態來改善我們的關係?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其實權力動態無處不在,從家庭到工作場所、從朋友圈到社交媒體、網路。 這種無形的力量塑造著我們的互動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效果和關係深度。 但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思考:權力動態是怎麼隱藏性的穿梭在關係交流裡呢?是否有可能通過靈活運用這種動態來改善我們的關係?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Thumbnail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