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哭的時候,你該做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的要來分享:面對孩子恐怖的哭鬧你怎麼處理?
不論是糖果家好好睡的信箱,還是媽媽寶寶板上,常常有人問:「小孩歡的時候你怎麼辦?」
陪著孩子度過情緒的亂流
遵循RIE嬰幼兒教養的方式,關於這一題,我的回答是:「我不處理啊。」
乍聽之下很恐怖,孩子在歡我就跑了嗎?絕對不是的!身為尊重孩子幫的幫主,我絕對不會建議父母冷處理孩子的情緒,更不會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冷靜後再來找你等等.....
面對小孩歡或是莫名哭的時候,我只做陪伴與等待。
我陪在他視線可及、他願意讓我靠近的距離裡,我提供他充滿同理的陪伴,我理解他就是心情不好,即使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我相信他一定有他心情不好的感受一定是真實的,我想著自己心情不好時,也只是想找個人陪而已,用同樣的心情,我就這樣陪伴他。
我同時等待著他度過這一波的情緒亂流,不管他自己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發洩完全、平復,我等他,我不會拿其他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尤其當我自己經歷心情暴走時,如果老公在這時候一直拿minion娃娃叫我「你看你看、這是新版的minion,不要哭了..」我應該會更暴走吧!
身為RIE嬰幼兒教育的信徒(Respect for Infant Educarers),我相信我的孩子雖然是需要我的協助,但他有許多能力可以獨自面對挫折和挑戰,他不需要處處等待我的救援。
RIE是由創辦人瑪德葛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於美國洛杉磯,繼續追隨匈牙利嬰兒童發展權威Pikler的嬰幼兒實證理論發展出來的,Dr. Pikler以尊重觀察的方式所主導的孤兒院Loczy,成功孕育出完全沒有依附關係問題的孤兒們,成為嬰幼兒界權威至今仍是各大學術研究指標,不論是RIE還是Pickler,都完全相信尊重孩子,同時也教育孩子尊重父母,才是真正的尊重!
回顧去年八月某天跳跳糖午睡起來,就莫名大哭了快一個小時,我也完全不了解他在哭什麼,都睡了兩個半小時了!!!我就只能陪著他,跟他說『你不開心啊~我陪你啊~』然後等他哭完。這種日子難免會出現,但是因為我實行RIE的方式之後,我有發現他這樣哭的頻率有變低、其他時候哭的時間也比較短。
這天剛好我還剛好可以偷偷錄影(哭聲蠻宏亮的,所以就不預設自動播放,歡迎點),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面對孩子無事哭,我也只是在旁邊無事等他。喔,還想說一下,影片裡跳跳糖很平和地哭泣姿勢,是歷經最爆走時在地上滾過一圈之後,自己決定的舒服姿勢,而在那個最暴走的時間,我完全不可能拿手機拍攝,我會感覺好像在取笑他、同時我也擔心自己拍攝的這個動作,會被跳跳糖詮釋為:「媽媽沒有全心全意地在陪伴我的情緒亂流,她還想玩手機。」所以你們就看不到那些畫面了。
那天我就這樣一路陪他哭,等到他突然說出「抱我」後,我才真的有所行動,為了真正尊重他的意願,通常我都盡量讓他自己過來讓我抱,這次是因為跳跳糖的兩隻腳都在睡袋裡面比較不好活動,我才主動抱他到我身上。
RIE創辦人、瑪德葛伯認為,如果排除了肚子餓、想睡、尿布髒等生理需求,孩子仍在哭,那就是考驗父母是否真的全然的接受孩子所有的狀況。這讓我想到【愛的真諦】這首歌: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瑪德葛伯特別指出:孩子也是一般人,會有情緒,有時候會開心有時候會不開心,我們不能一昧地要求孩子,為了滿足我們做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一直都是開心的狀況。擁抱孩子的情緒,同理他也有喜怒哀樂。如果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不開心,我們可以誠實的告訴他 ex. 我不瞭解你為什麼會哭,雖然我很想幫你,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誠實地說出我們身為父母的無助,是一個很好的溝通,不要要求自己是全知的父母,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解決所有孩子的困擾和無助,我們誠實就好。
真的,爸爸媽媽沒轍也可以老實說的跟孩子說,我們不用當超人媽媽、超人爸爸,爸媽不需要是萬能的,因為有時候的無能也是一種能力。
當孩子哭,我們可以平靜地問他:『你怎麼了啊?』,而不是急呼呼地把她抱起來,跟他說『沒事沒事』,更不是用手段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就是因為覺得有事才哭的,我們一直說要尊重別人,但是對小孩的感受,卻不願意去同理尊重,還直接否定,這真的不是一個良善互動的立足點。
孩子哭了,好好問問他,雖然他們或許還不會回答,但我們從小就尊重他,希望能了解他的心情、狀態。她不能回答,我們就開始猜猜然後問他。
因為容易排除肚子餓、換尿布、想睡覺(有作息,也查看過尿布)『你不想自己玩了嗎?』等等他是否有回應:揮手、發聲、踢腳...『你想要媽媽抱你嗎?』一樣等等他回應,等候時間都建議至少一兩分鐘,因為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了解你的意思,這中間可以慢慢地重複你的問題。
不要擔心猜錯,這都是我們和孩子的學習過程,他學習怎麼用我們能接收的方式瞭解他的意思,我們也是。猜錯、猜對,都是我們的經驗!
RIE了解當父母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但他提供一的『錯了沒關係,我們會愈來愈好』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真的完全無法了解孩子在哭什麼,這時候我就會跟他說:『我看到你現在不開心,我在這裡陪你。』然後耐心的等她哭完。這是孩子自己的情緒,你沒有少做什麼,孩子會哭很正常,跟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沒有關係!身為媽媽都能保持平靜,用愛看待,就一定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成年人自己也有奇妙的喜怒哀樂,當我們情緒來了的時候,都希望有人可以同理我們,讓我們哭完、讓我們氣完、讓我們發洩完。我們既然有這樣的需求,也同樣能體會孩子也希望父母是這樣的陪伴著他們,即使是莫名其妙的情緒,都有無條件愛你的人,包容陪伴。
今天重看這支影片,好懷念跳跳糖小時候的「抱我」聲音唷!現在長大了都不一樣了呀!!!
最後,不論你的家庭需不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今晚、一家好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etflix的紀錄片【零到一歲】實在是教了我太多! 寶寶真的很早就有自我安撫自己的能力!這真的好厲害唷!嬰兒到底有沒有自我安撫的能力,這一直是專家意見分歧的議題,經過這個實驗,很簡單的就能證明是有的啊!我超開心能夠得到這個證實的!
我還記得跳跳糖小時後,當時我不知道孩子有自己天然生理時鐘,每天晚上八點讓爸爸幫孩子洗完澡、然後準備由媽媽奶睡。 這個節奏在跳跳糖三個月以內都還過得不錯,但是好景不常,跳跳糖開始在傍晚六七點時情緒暴躁、非常愛哭,過了三個月後夜奶次數漸漸像是坐計程車走高速公路班一直不段逼逼往上加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寶寶的作息其實完全沒有魔法,是寶寶天生內建的賀爾蒙系統,生理時鐘掌管睡眠和清醒寶寶約莫在9-12週之後,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我們只是把這個天然作息回歸給孩子,並且協助他們穩定而已。
我還記得自己在懷孕的時候,跟月嫂第一次碰面,我就問她:「阿姨,你知道怎麼讓嬰兒睡過夜嗎?」對於還沒出生的小孩,除了健康以外,是不是能夠睡過夜,從一開始就是我超級關心的! 這麼在意寶寶是不是睡過夜,卻還是找不到方法,不只找不到,還完全迷路,最後導致跳跳糖三個月之後一個晚上平均夜奶七次,真是不堪回首啊
睡前儀式並不是寶寶哄睡的儀式! 睡前儀式結束後,寶寶還是清醒的,並不會昏昏欲睡,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有自行入睡的能力,一但孩子理解自己是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自己會在嬰兒床裡,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漸入睡,並不是因為睡前儀式做了什麼,讓孩子感到想睡覺的,讓孩子想睡的,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的催眠效果啊!
Netflix的紀錄片【零到一歲】實在是教了我太多! 寶寶真的很早就有自我安撫自己的能力!這真的好厲害唷!嬰兒到底有沒有自我安撫的能力,這一直是專家意見分歧的議題,經過這個實驗,很簡單的就能證明是有的啊!我超開心能夠得到這個證實的!
我還記得跳跳糖小時後,當時我不知道孩子有自己天然生理時鐘,每天晚上八點讓爸爸幫孩子洗完澡、然後準備由媽媽奶睡。 這個節奏在跳跳糖三個月以內都還過得不錯,但是好景不常,跳跳糖開始在傍晚六七點時情緒暴躁、非常愛哭,過了三個月後夜奶次數漸漸像是坐計程車走高速公路班一直不段逼逼往上加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寶寶的作息其實完全沒有魔法,是寶寶天生內建的賀爾蒙系統,生理時鐘掌管睡眠和清醒寶寶約莫在9-12週之後,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我們只是把這個天然作息回歸給孩子,並且協助他們穩定而已。
我還記得自己在懷孕的時候,跟月嫂第一次碰面,我就問她:「阿姨,你知道怎麼讓嬰兒睡過夜嗎?」對於還沒出生的小孩,除了健康以外,是不是能夠睡過夜,從一開始就是我超級關心的! 這麼在意寶寶是不是睡過夜,卻還是找不到方法,不只找不到,還完全迷路,最後導致跳跳糖三個月之後一個晚上平均夜奶七次,真是不堪回首啊
睡前儀式並不是寶寶哄睡的儀式! 睡前儀式結束後,寶寶還是清醒的,並不會昏昏欲睡,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有自行入睡的能力,一但孩子理解自己是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自己會在嬰兒床裡,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漸入睡,並不是因為睡前儀式做了什麼,讓孩子感到想睡覺的,讓孩子想睡的,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的催眠效果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這本童書的序是由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所撰寫 -------------------------------------------------------------------------------------------- 給孩子一個擁抱,用愛安撫壞情緒。 「心理師,請問我的孩子一不如意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這本童書的序是由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所撰寫 -------------------------------------------------------------------------------------------- 給孩子一個擁抱,用愛安撫壞情緒。 「心理師,請問我的孩子一不如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