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 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
Thumbnail
我真的非常喜歡甜甜圈的家長點心聚時間,大家把各種在育兒上的關卡、疑難雜症撈出來聊一聊,不僅是有我個人的經驗想法分享,也有許多家長夥伴們一起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方式,真的是一個非常溫馨的成長互助時光! 這個月我們剛結束的聚會裡,討論了: 家長不需要完美,我們做錯、說錯、反省、道歉、修復,都是給予...
Thumbnail
大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即將上完一整學期,在我一開始決心讓兒子的課業由他自己決定要不要怎麼處理,作業自己決定何時寫,只做提醒,甚至有時候連提醒都省略、或忘記,或者要求自己不要吵小孩的親子互動下,的確有時候作業是沒寫完就去上學,在學校被老師唸爆的寫完。 這些我相信都是學習自己安排自己待辦事項的過程。
Thumbnail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Thumbnail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早期就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獨立,而反觀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依賴。學者特別發現,這個結論和某些特別希望寶寶從小獨立、和自我肯定的普世價值完全相悖離。艾倫·索爾福發現:『獨立是不能強迫發生的,這是自然而然從安全依附關係中發展出來的。』
Thumbnail
安全依附關係,並不一定僅限於母親,或是雙親。波比醫生指出,寶寶會建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階級系統」,這個論點和進化論的說法相符合,這個樣本數必須是小的,因為寶寶會藉由安全依附關係,去建構出情緒和行為。
Thumbnail
那麼親密育兒所強調的充滿情感回應呢?是否可以說是提供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這其實也是一個被讚譽過度的部分,充滿情感的回應在建立安全依附關係裡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的核心、而不是最全部的關鍵。
Thumbnail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 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
Thumbnail
我真的非常喜歡甜甜圈的家長點心聚時間,大家把各種在育兒上的關卡、疑難雜症撈出來聊一聊,不僅是有我個人的經驗想法分享,也有許多家長夥伴們一起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方式,真的是一個非常溫馨的成長互助時光! 這個月我們剛結束的聚會裡,討論了: 家長不需要完美,我們做錯、說錯、反省、道歉、修復,都是給予...
Thumbnail
大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即將上完一整學期,在我一開始決心讓兒子的課業由他自己決定要不要怎麼處理,作業自己決定何時寫,只做提醒,甚至有時候連提醒都省略、或忘記,或者要求自己不要吵小孩的親子互動下,的確有時候作業是沒寫完就去上學,在學校被老師唸爆的寫完。 這些我相信都是學習自己安排自己待辦事項的過程。
Thumbnail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Thumbnail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早期就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獨立,而反觀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依賴。學者特別發現,這個結論和某些特別希望寶寶從小獨立、和自我肯定的普世價值完全相悖離。艾倫·索爾福發現:『獨立是不能強迫發生的,這是自然而然從安全依附關係中發展出來的。』
Thumbnail
安全依附關係,並不一定僅限於母親,或是雙親。波比醫生指出,寶寶會建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階級系統」,這個論點和進化論的說法相符合,這個樣本數必須是小的,因為寶寶會藉由安全依附關係,去建構出情緒和行為。
Thumbnail
那麼親密育兒所強調的充滿情感回應呢?是否可以說是提供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這其實也是一個被讚譽過度的部分,充滿情感的回應在建立安全依附關係裡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的核心、而不是最全部的關鍵。
Thumbnail
我很能理解當寶寶夜間有夜奶需求,對於因此夜間睡眠會被切割,家長無法一夜好眠,對家長來說是一件很累的事,尤其如果是兩次夜奶有一餐可能需要家長熬夜、或是中斷睡眠,如果是兩次以上的夜奶,家長就更是黑眼圈加劇!當然家長們會心心盼望夜奶的日子可以快快有盡頭。 也因此,不少家庭會把「#幫寶寶戒夜奶」放在待
Thumbnail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 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
Thumbnail
寶寶可不可以自己睡在一個房間裡呢?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一歲以內的寶寶,適合與成年照護者在同一個房間、不同的床上睡覺,所以在寶寶一歲以內,寶寶的嬰兒床建議是放在家長的房間裡。 如果家長的房間擺不下寶寶的嬰兒床,可以考慮在放得下嬰兒床的房間裡,多擺上一張單人床,由爸爸陪睡,通常寶寶都睡得
Thumbnail
美國兒科醫學會並沒有針對會自己翻身趴睡的嬰兒,提出不可趴睡的警告,在寶寶自己可以翻身之後,寶寶是可以停留在自己選擇的趴姿睡覺的。 而家長最擔心的嬰兒窒息,主要還是靠清空嬰兒床的方式來避免,當嬰兒床裡面沒有可以阻擋空氣流通的物件,像是:床圍、睡窩、捲起來的毛巾、枕頭、娃娃、棉被,寶寶自己翻成趴姿睡覺
Thumbnail
很多母乳寶寶出現令家長困擾的睡眠狀況時,往往第一個先猜:是不是因為寶寶喝母奶、喝不飽的原因? 其實往『餵奶方式影響睡眠』這個方向去想,的確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只會發生在母乳寶寶上,和我合作過的不少家庭,同步諮詢了泌乳顧問,有的家長藉由專業的泌乳顧問協助,發現寶寶有含乳上的狀況需要幫忙調整,調整
Thumbnail
裕凱和佳凡已經盼望寶寶的來臨超過五年之久,這五年來做了各種備孕、順產的努力,總算是迎來了樂樂和他們一起回家! 夫妻倆對樂樂有著滿滿的愛,在樂樂出生之前就已經做好功課滿足所有寶寶需要的用品,準備用最多的愛來陪伴樂樂長大! 不過從月子中心回家之後,樂樂的睡眠問題逐漸浮現,白天哄睡後、若是放回嬰兒
Thumbnail
一歲內的寶寶建議與家長同房、不同床,睡在自己獨立清空的嬰兒床裡,這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標準建議唷! 雖然大家可能在電影或是影集裡,常常看到美國寶寶睡在自己的房間裡,但這並不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標準衛教建議,我個人猜測是劇組人員並不清楚這個規定(劇組工作人員太年輕?)所以才會如此安排? 一歲內的寶
Thumbnail
連假三天,我們和一群台語家庭朋友一起去宜蘭,不過因為我們家兒子們是傍晚六七點阿母就熄燈的早睡小孩,所以只有跟大家一起玩一個下午和最後一天早上在壯圍海邊牽的行程,同行的家長很好奇我小孩兩個小孩,一個兩歲半、一個七歲,早早晚上六七點熄燈就寢,能夠睡到幾點起床? 當然是睡到隔天早上的六七點醒來呀! 很
Thumbnail
晚餐後我散步消化著一天的課程,想起來當初自己為何會成為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的初心,這個起心動念並沒有很崇高的理念,而是有一個很純粹的感受:恐懼害怕。 · 是的,是恐懼害怕。
Thumbnail
有手足的家庭,進行其中一名孩子的睡眠調整,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另一名孩子的睡眠狀況呢? 在經驗上,反倒不會耶! 不少家庭和我合作的起點,是以全家同一個房間的模式進行,從頭到尾手足當然都是同一個房間,完全沒有其他房間可以暫避一下,直接站在搖滾區第一排呀。 · 小孩的適應力很強,在實務經驗上
Thumbnail
我很能理解當寶寶夜間有夜奶需求,對於因此夜間睡眠會被切割,家長無法一夜好眠,對家長來說是一件很累的事,尤其如果是兩次夜奶有一餐可能需要家長熬夜、或是中斷睡眠,如果是兩次以上的夜奶,家長就更是黑眼圈加劇!當然家長們會心心盼望夜奶的日子可以快快有盡頭。 也因此,不少家庭會把「#幫寶寶戒夜奶」放在待
Thumbnail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 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
Thumbnail
寶寶可不可以自己睡在一個房間裡呢?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一歲以內的寶寶,適合與成年照護者在同一個房間、不同的床上睡覺,所以在寶寶一歲以內,寶寶的嬰兒床建議是放在家長的房間裡。 如果家長的房間擺不下寶寶的嬰兒床,可以考慮在放得下嬰兒床的房間裡,多擺上一張單人床,由爸爸陪睡,通常寶寶都睡得
Thumbnail
美國兒科醫學會並沒有針對會自己翻身趴睡的嬰兒,提出不可趴睡的警告,在寶寶自己可以翻身之後,寶寶是可以停留在自己選擇的趴姿睡覺的。 而家長最擔心的嬰兒窒息,主要還是靠清空嬰兒床的方式來避免,當嬰兒床裡面沒有可以阻擋空氣流通的物件,像是:床圍、睡窩、捲起來的毛巾、枕頭、娃娃、棉被,寶寶自己翻成趴姿睡覺
Thumbnail
很多母乳寶寶出現令家長困擾的睡眠狀況時,往往第一個先猜:是不是因為寶寶喝母奶、喝不飽的原因? 其實往『餵奶方式影響睡眠』這個方向去想,的確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只會發生在母乳寶寶上,和我合作過的不少家庭,同步諮詢了泌乳顧問,有的家長藉由專業的泌乳顧問協助,發現寶寶有含乳上的狀況需要幫忙調整,調整
Thumbnail
裕凱和佳凡已經盼望寶寶的來臨超過五年之久,這五年來做了各種備孕、順產的努力,總算是迎來了樂樂和他們一起回家! 夫妻倆對樂樂有著滿滿的愛,在樂樂出生之前就已經做好功課滿足所有寶寶需要的用品,準備用最多的愛來陪伴樂樂長大! 不過從月子中心回家之後,樂樂的睡眠問題逐漸浮現,白天哄睡後、若是放回嬰兒
Thumbnail
一歲內的寶寶建議與家長同房、不同床,睡在自己獨立清空的嬰兒床裡,這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標準建議唷! 雖然大家可能在電影或是影集裡,常常看到美國寶寶睡在自己的房間裡,但這並不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標準衛教建議,我個人猜測是劇組人員並不清楚這個規定(劇組工作人員太年輕?)所以才會如此安排? 一歲內的寶
Thumbnail
連假三天,我們和一群台語家庭朋友一起去宜蘭,不過因為我們家兒子們是傍晚六七點阿母就熄燈的早睡小孩,所以只有跟大家一起玩一個下午和最後一天早上在壯圍海邊牽的行程,同行的家長很好奇我小孩兩個小孩,一個兩歲半、一個七歲,早早晚上六七點熄燈就寢,能夠睡到幾點起床? 當然是睡到隔天早上的六七點醒來呀! 很
Thumbnail
晚餐後我散步消化著一天的課程,想起來當初自己為何會成為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的初心,這個起心動念並沒有很崇高的理念,而是有一個很純粹的感受:恐懼害怕。 · 是的,是恐懼害怕。
Thumbnail
有手足的家庭,進行其中一名孩子的睡眠調整,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另一名孩子的睡眠狀況呢? 在經驗上,反倒不會耶! 不少家庭和我合作的起點,是以全家同一個房間的模式進行,從頭到尾手足當然都是同一個房間,完全沒有其他房間可以暫避一下,直接站在搖滾區第一排呀。 · 小孩的適應力很強,在實務經驗上
Thumbnail
開始接觸 #正念 之後約一年多,我發現我自己是和自己的身體感覺非常疏離的,我一直很習慣用「超理性」的方式去運作、面對生活,去年就意識到自己和自己身體感受疏離的狀態了,於是想了個創意的方式,去雲門舞集跳跳舞,看看會不會跟自己的身體熟一點,不過因為自己進修的時間這兩年真的好多,只上了短短的一期,很難
Thumbnail
洗碗的二三事. 1。那天晚餐後,大兒子把自己的碗收進廚房,看一眼洗手台裡的亂七八糟,轉頭問我:兒子:這些都是我要洗的嗎?(有點挑釁的口氣,表情一臉不滿) 母:你願意洗這麼多?(誇張、提高音調貌) 母:你是大好人!你是大好人!(誇張崇拜口氣、搭配手舉過頭、整個上半身配合手臂往下鞠躬、膜拜) 兒
Thumbnail
我真的非常喜歡甜甜圈的家長點心聚時間,大家把各種在育兒上的關卡、疑難雜症撈出來聊一聊,不僅是有我個人的經驗想法分享,也有許多家長夥伴們一起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方式,真的是一個非常溫馨的成長互助時光! 這個月我們剛結束的聚會裡,討論了: 家長不需要完美,我們做錯、說錯、反省、道歉、修復,都是給予...
Thumbnail
因為小學即將要第一次期中考,所以老師發下了一張過往的考卷讓孩子帶回家當作業練習。 · 大兒子在準備寫作業時,告訴我他不知道今天的作業在哪,因為他邊找邊出現怒火,吆喝我幫忙,我不希望他把正在睡午覺的小兒子吵醒,就很識相的速速走到他旁邊看看我能做什麼。 · 他這時已經把書包裡的作業本都丟出來
Thumbnail
長期閱讀我的文字的讀者,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我從來沒有說我家跳跳糖是高敏兒,但是他確實是一位情緒張力蠻明顯高的孩子,瞬間爆發力十足!只不過我都一直把這個視為一個正常值,我覺得一個正常的小孩,怎麼能夠 #情緒穩定 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呢? 情緒穩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成年人都是如此,何況對於孩子?!
Thumbnail
但是我也依然糾結於,該怎麼舒緩我當下看到的困境,尤其是孩子的。我希望我在每個教室裡的40分鐘裡,像花花一般的孩子,是感受到陽光會灑入他的教室、溫暖他的座位。
Thumbnail
開始接觸 #正念 之後約一年多,我發現我自己是和自己的身體感覺非常疏離的,我一直很習慣用「超理性」的方式去運作、面對生活,去年就意識到自己和自己身體感受疏離的狀態了,於是想了個創意的方式,去雲門舞集跳跳舞,看看會不會跟自己的身體熟一點,不過因為自己進修的時間這兩年真的好多,只上了短短的一期,很難
Thumbnail
洗碗的二三事. 1。那天晚餐後,大兒子把自己的碗收進廚房,看一眼洗手台裡的亂七八糟,轉頭問我:兒子:這些都是我要洗的嗎?(有點挑釁的口氣,表情一臉不滿) 母:你願意洗這麼多?(誇張、提高音調貌) 母:你是大好人!你是大好人!(誇張崇拜口氣、搭配手舉過頭、整個上半身配合手臂往下鞠躬、膜拜) 兒
Thumbnail
我真的非常喜歡甜甜圈的家長點心聚時間,大家把各種在育兒上的關卡、疑難雜症撈出來聊一聊,不僅是有我個人的經驗想法分享,也有許多家長夥伴們一起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方式,真的是一個非常溫馨的成長互助時光! 這個月我們剛結束的聚會裡,討論了: 家長不需要完美,我們做錯、說錯、反省、道歉、修復,都是給予...
Thumbnail
因為小學即將要第一次期中考,所以老師發下了一張過往的考卷讓孩子帶回家當作業練習。 · 大兒子在準備寫作業時,告訴我他不知道今天的作業在哪,因為他邊找邊出現怒火,吆喝我幫忙,我不希望他把正在睡午覺的小兒子吵醒,就很識相的速速走到他旁邊看看我能做什麼。 · 他這時已經把書包裡的作業本都丟出來
Thumbnail
長期閱讀我的文字的讀者,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我從來沒有說我家跳跳糖是高敏兒,但是他確實是一位情緒張力蠻明顯高的孩子,瞬間爆發力十足!只不過我都一直把這個視為一個正常值,我覺得一個正常的小孩,怎麼能夠 #情緒穩定 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呢? 情緒穩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成年人都是如此,何況對於孩子?!
Thumbnail
但是我也依然糾結於,該怎麼舒緩我當下看到的困境,尤其是孩子的。我希望我在每個教室裡的40分鐘裡,像花花一般的孩子,是感受到陽光會灑入他的教室、溫暖他的座位。
Thumbnail
最近的腦麻協會共榮遊戲體驗活動帶領時,我在活動中空檔和班導稍微聊一下,班導對我說:「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對於特殊生已經很努力在包容了,我有時候會覺得,為什麼都是一般生在包容特殊生?這樣其實也很不公平呀。我剛剛也把我的想法跟輔導老師分享。」我聽完導師的分享,沒有問輔導老師怎麼回答,我和導師說:......
Thumbnail
最近的腦麻協會共榮遊戲體驗活動帶領時,我在活動中空檔和班導稍微聊一下,班導對我說:「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對於特殊生已經很努力在包容了,我有時候會覺得,為什麼都是一般生在包容特殊生?這樣其實也很不公平呀。我剛剛也把我的想法跟輔導老師分享。」我聽完導師的分享,沒有問輔導老師怎麼回答,我和導師說:......
Thumbnail
今年找了自己一個大麻煩,「閱讀課期中考」要求二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個人上台講三分鐘的故事。 對我而言,這個活動要求的重點不在於要他們講故事,重點在於:每個小孩都要寫一張鼓勵小紙條給說故事的同學。所以,每個小孩除了自己以外,會寫給全班每個同學一張鼓勵小紙條,紙條由我提供,我也提供書寫格式範本,和書
Thumbnail
今年找了自己一個大麻煩,「閱讀課期中考」要求二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個人上台講三分鐘的故事。 對我而言,這個活動要求的重點不在於要他們講故事,重點在於:每個小孩都要寫一張鼓勵小紙條給說故事的同學。所以,每個小孩除了自己以外,會寫給全班每個同學一張鼓勵小紙條,紙條由我提供,我也提供書寫格式範本,和書
Thumbnail
上個月參加台灣正念工坊舉辦的 #五日止語營 結束。 這是我從前年開始接觸正念之後,第三個止語營了,第一次參加的是十日內觀止語營,第二次參加的是五日止語禪修,第三次就是這次的 #當代正念五日止語營,也是我目前參加過,最適合我的多日止語活動。 正念最基礎的練習就是與當下好好相處,用清楚的覺知去體
Thumbnail
上個月參加台灣正念工坊舉辦的 #五日止語營 結束。 這是我從前年開始接觸正念之後,第三個止語營了,第一次參加的是十日內觀止語營,第二次參加的是五日止語禪修,第三次就是這次的 #當代正念五日止語營,也是我目前參加過,最適合我的多日止語活動。 正念最基礎的練習就是與當下好好相處,用清楚的覺知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