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安全依附關係?為什麼遵從親密育兒派無法保證你與小孩之間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Diana Divecha, Ph.D

譯者:江語嫣

raw-image


做父母的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以及如何知道我們做對了?

索爾福說:『寶寶需要知道他是無比重要的!照顧者需要全心的投入、充滿關懷、和即時回應孩子。寶寶會告訴你他的需求!他們會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現他們需要什麼,所以他們並不是這麼難懂:例如,當他們很躁動的時候,就表示他們需要些什麼。如果當他們手伸向你,他們希望被抱起,當你搞錯他們的意思,他們會不斷的散發訊息、直到你了解為止。』他更以瓶餵寶寶的行為作為解說:『當寶寶希望放空休息一下,她會左顧右盼,那這個時候寶寶想要什麼?就是想要四處張望啊!如果爸爸媽媽誤讀這個訊息,繼續把奶瓶往寶寶的嘴裡去,寶寶會抗拒、通常他會將頭轉掉,甚至會將自己往後拉走。』


一個六個月大寶寶的媽媽問:『那我該如何知道我的寶寶有安全依附關係呢?』其實通常要到寶寶九個月左右,才可以被清楚觀察,判定他的依附關係屬於何種,但當然在九個月之前,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參考:


0-3個月:

  • 寶寶生理狀況完全只有在基本需求上循環:吃、睡、和警戒的清醒,在寶寶的循環上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即可。
  • 在這個時間點,寶寶沒有對任何人有特別偏好
  • 在寶寶安靜且警戒清醒的時間,寶寶對人臉和聲音很有興趣。


4-8個月:

  • 寶寶通常是可以被安撫的(不能被安撫的狀況,通常不一定會被預設為缺乏安全依附關係,反而會判斷是有其他狀況需求未被回應。)
  • 主要照顧者有正向互動關係時,和寶寶相處之間是愉快的。
  • 寶寶在平靜的時候,對他周遭世界是有興趣的,他會探索和實驗他自己生理上的能力——視覺、抓握能力、延伸觸碰力、喃喃語言力、開始爬行、用嘴巴或手去研究東西。
  • 寶寶開始分辨每個人的不同,以及開始展現出喜好,他們會對主要照顧者直接表現大部分的情緒,同時也對陌生人產生興趣。
  • 他們對於經常看到的人特別有興趣,尤其是手足。


9個月:

  • 寶寶對主要照顧者出現清楚的特別洗好
  • 寶寶對陌生人的出現展現出擔心,而這個擔心程度會因為每個孩子的氣質個性而有所不同。
  • 寶寶很容易因為和主要照顧者分開而感到不開心,而不開心的程度也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氣質而有所不同。
  • 寶寶在經歷分別之後,是容易被安撫的,可以再重新回到原本在探索和玩耍的狀態。


9個月-3歲:

  • 孩子很清楚地和主要照顧者有情感連結
  • 孩子會持續和主要照顧者非常親密,但同時也能與身邊常出現的其他人建立緊密的關係,例如:保母、手足。


三歲以上的孩子,依附關係變得更完整了。隨著語言和記憶,連結和分離之間的節奏變得更可以被談判、討論、和計畫,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更多的一來一往的互動。在幼童時期以及這時期之後,以具領導性的教養方式,並且藉由與孩子年紀相符的限制和支持,將能靈巧的編織出安全依附關係。一個敏感的父母,會理解依附關係是會隨著孩子長大所習得的技能,而跟著發展和延伸的,同時也繼續在情感上與孩子同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


提到如何與孩子在他們早期的生命裡,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好書是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共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他們提出『安全社交圈』的概念。這個社交圈代表寶寶、幼童對他們的照顧者之間如潮汐般起伏的需要,有些時候會需要靠近的關懷和安慰,有些時候孩子會照自己的節奏發想,獨自去探索身邊的世界。作者們表示,在討論親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時,並沒有任何歸範性的行為,或是特別的心理狀態,去定義何謂『與孩子同在』,這完全是一個情感上的感性的感覺。作者們同時幫助父母看到他們自己與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現在的親子關係,藉此幫助父母去做必要性的調整。


未完待續......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註1: 原文中分享的書籍 Raising A Secure Child 為《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作者: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註2:原文出處 在這裡 

What is a Secure Attachment? And Why Doesn’t “Attachment Parenting” Get You There? April 3, 2017, from Developmental Science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早期就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獨立,而反觀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依賴。學者特別發現,這個結論和某些特別希望寶寶從小獨立、和自我肯定的普世價值完全相悖離。艾倫·索爾福發現:『獨立是不能強迫發生的,這是自然而然從安全依附關係中發展出來的。』
安全依附關係,並不一定僅限於母親,或是雙親。波比醫生指出,寶寶會建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階級系統」,這個論點和進化論的說法相符合,這個樣本數必須是小的,因為寶寶會藉由安全依附關係,去建構出情緒和行為。
那麼親密育兒所強調的充滿情感回應呢?是否可以說是提供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這其實也是一個被讚譽過度的部分,充滿情感的回應在建立安全依附關係裡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的核心、而不是最全部的關鍵。
艾倫·索爾福指出:「這些親密育兒教派的原則都是好的,但是這些並不是最核心的,沒有任何科學證實親密育兒教派的原則可以建構安全依附關係。」艾倫·索爾福以餵奶作為解釋範例:一個母親可以親餵母乳,但是在親餵母乳的時候、是例行公事般的進行、且並不投入情感,這反而負面造成孩子失去安全依附關係。
心理學家沒有好好的解釋何謂安全依附關係,告訴大家該如何建構它。『安全依附關係』又被立意良善的小兒科醫生- 威廉.西爾斯 推薦的教養方法給徵招了。他們引領出了「著重安全依附關係的親密育兒派」,主張一種未經科學證實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特別育嬰方式。同時衍生出許多對於『如何定義安全依附關係』的疑惑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早期就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獨立,而反觀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未來越是依賴。學者特別發現,這個結論和某些特別希望寶寶從小獨立、和自我肯定的普世價值完全相悖離。艾倫·索爾福發現:『獨立是不能強迫發生的,這是自然而然從安全依附關係中發展出來的。』
安全依附關係,並不一定僅限於母親,或是雙親。波比醫生指出,寶寶會建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階級系統」,這個論點和進化論的說法相符合,這個樣本數必須是小的,因為寶寶會藉由安全依附關係,去建構出情緒和行為。
那麼親密育兒所強調的充滿情感回應呢?是否可以說是提供安全依附關係的重點?這其實也是一個被讚譽過度的部分,充滿情感的回應在建立安全依附關係裡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的核心、而不是最全部的關鍵。
艾倫·索爾福指出:「這些親密育兒教派的原則都是好的,但是這些並不是最核心的,沒有任何科學證實親密育兒教派的原則可以建構安全依附關係。」艾倫·索爾福以餵奶作為解釋範例:一個母親可以親餵母乳,但是在親餵母乳的時候、是例行公事般的進行、且並不投入情感,這反而負面造成孩子失去安全依附關係。
心理學家沒有好好的解釋何謂安全依附關係,告訴大家該如何建構它。『安全依附關係』又被立意良善的小兒科醫生- 威廉.西爾斯 推薦的教養方法給徵招了。他們引領出了「著重安全依附關係的親密育兒派」,主張一種未經科學證實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特別育嬰方式。同時衍生出許多對於『如何定義安全依附關係』的疑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